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對2023年全球主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進行總結回顧后發現,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一系列新特征,如發生時間提前、復合性等。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大氣科學進展》雜志。
2023年是1850年以來最熱的一年。這一年,全球各地經歷了頻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比如熱浪、極端降水、旱澇急轉、野火、沙塵暴等。
“極端事件新特征之一是極端事件的季節性變化,現在它們有可能出現在往常不太可能出現的季節。”論文共同作者、英國氣象局資深研究員羅賓·克拉克說。
“2023年全球極端高溫事件表現出時間提前的特征,比如歐洲西南部、北非、東南亞、巴西等地在春季就發生了極端高溫,溫度最高甚至達到40攝氏度以上。”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副研究員張文霞說,多地同時發生的高溫事件正在增加,如2023年7月北半球多地同時發生熱浪,這類空間復合型熱浪可能同時發生在多個糧食產區,從而對全球糧食安全構成重要威脅。
同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也表現出時間上接連發生的復合性特征,比如旱澇急轉,這往往比極端事件單獨發生有更大的影響。2023年,部分地區的多年干旱仍在持續,如南美中部,而另外一些地區,如加利福尼亞和非洲之角,則經歷了由多年干旱向洪澇的轉變。
這些日益增多、增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被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列為未來十年的全球首要風險。為了更有效地應對極端氣候變化,張文霞提醒,我們不僅要關注其趨強態勢,同時要關注極端事件正在涌現的新特征。
科研人員強調,除了提升科學認識,有效應對極端事件還需要早期預警。“這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加強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地區的協作。”論文共同作者、德國馬普氣象研究所李超博士說。
2023年全球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回顧。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供圖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據《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的建模研究,在高排放場景下,未來20年里全球70%的人口可能都會經歷極端天氣。但科學家認為,如能實行有力緩解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受影響比例預計可......
挪威科學家研究發現,在高排放場景下,未來20年里全球70%的人口可能都會經歷極端溫度和降雨的快速變化。如果實行有力的根據緩解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SSP1-2.6),這個受影響比例預計將減少至全球人口......
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對2023年全球主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進行總結回顧后發現,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一系列新特征,如發生時間提前、復合性等。相關研究成果在線......
外來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大威脅。探討兩者之間的互作過程和聯合風險,對制定外來種防控和本土種保護策略至為關鍵。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氣候變化不僅僅指平均溫度或降水的改變。近年來,頻次和強度......
在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背景下,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氣象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9月2日,作為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高峰論壇之一的第二屆國際氣象經濟高峰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
或許很少有人像雷切爾·貝茲納·克爾(RachelBeznerKerr)一樣,在今年如此頻繁地感受著極端天氣事件的殘酷。克爾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名社會學家,在非洲馬拉維的農業社區中工作。今年春天,馬拉維......
“氣候危機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挑戰。”國際經濟商業網站17日這樣擔憂地稱。據報道,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正考慮禁止絕大多數大米的出口。尼日利亞總統提努布日前宣布該國進入糧食安全緊急狀態。與......
近期,全國多地遭遇高溫和強降雨天氣。持續的極端天氣,不僅對生產生活造成影響,也對能源保供形成挑戰。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未雨綢繆,精心準備,提前應對各種氣象災害。夏季是極端天氣多發季節,今年更是不同尋常。當......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熱浪、強降水、干旱等對社會、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2021年6月底至7月初,一場強勁的熱浪席卷北美西海岸,造成部分地區溫度相比于常年同期高出16-20℃。“熱穹頂”是此次高......
2月6日,2022年中國氣候公報發布。過去的一年,我國的天氣氣候特征是怎樣的?經歷了哪些重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面對風險挑戰,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防范應對?《新聞1+1》連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值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