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第二屆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暨第五屆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成立會議在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召開。來自科技部、環保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科院、各省市自治區的大學與科研院所共計64位委員出席了會議。
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科學委員會主席、中科院副院長李家洋院士,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科學咨詢委員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分別致辭并向新委員頒發了聘書。
李家洋介紹了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的成立背景,充分肯定了上一屆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和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的工作。他指出,兩個委員會在推動我國和中科院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在中國生物物種編目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方面進展更加明顯,在推動生物多樣性及其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他希望新一屆委員會能夠繼往開來,再創佳績。
陳宜瑜強調,應在全國范圍內努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研究工作,并加強生物多樣性宣傳工作,以使政府和社會各界更多的人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他提出,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應重視下列六個方面:生物多樣性形成與演化;生物物種編目,特別是海洋生物編目工作;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服務功能,生態系統的穩定對于物種的生存至關重要,是物種保護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物種以下的種群的差異性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種群的存在支撐著物種的延續與進化;外來物種入侵與生物多樣性是近年來國內外關注的環境問題;全球變化與生物多樣性是未來一個時期內非常重要的議題。
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秘書長馬克平做了工作匯報。他主要介紹了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的成立背景,其核心項目和交叉項目等情況;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的成立背景及歷史;委員會在推動中國生物多樣性學術交流、中國生物多樣性信息學發展、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的建設和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委員會主辦的刊物;與IUCN的合作聯系等事務;2011年工作計劃六個方面的內容。
會議審議并通過了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成立六個工作組(生物編目與進化、生態系統功能與可持續管理、農林業生物多樣性、水域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監測與信息共享和遺傳資源與生物安全)以及六個工作組的組長和副組長人選的建議。六個工作組的組長和副組長分別組織各自的工作組進行討論,形成了各自2011年工作計劃及工作重點,并就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研究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
會議還邀請了黃宏文研究員、朱有勇教授、曹曉風研究員和王文研究員分別就植物園遷地保育與應對氣候變化、作物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高等植物表觀遺傳調控機理研究、基因組多樣性與進化做了學術報告。
陳宜瑜致辭
李家洋致辭
作為最早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了國務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原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引領推動全球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研究團隊在《科學》發表述評文章,建議保護和恢復全球小微濕地。《中國科學報》從東北地理所獲悉,小微濕地是全年或部分時間有水、......
5月22日,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舉行。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BepartofthePlan)”。《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
5月11日至12日,南開大學第九屆“全球公能”國際勝任力青年人才訓練營首屆全球治理青年論壇在津舉辦。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全國18所高校的87名學生代表聯合發布了《......
近日,第二屆“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及“自然城市”中國城市推選宣傳活動正式啟動。“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及“自然城市”推選宣傳活動是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地方政府咨詢委員會指導下,為舉辦好聯合國......
《自然·氣候變化》15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導致不同海洋生物大規模死亡的極端冷上升流事件頻率和強度都在增加。這或使遷徙物種更易受到這類氣候事件不利影響的傷害。熱浪對海洋物種影響已得到大量研究,但對極端......
“生物多樣性既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目標和手段。只有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才能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贏。”3月29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發會)理事長......
3月26日,首屆中國-意大利生物多樣性大會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武漢植物園、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14人組成的中方代表團參......
3月26日,首屆中國-意大利生物多樣性大會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武漢植物園、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14人組成的中方代表團參......
21日,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世榮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樣性在緩解干旱影響中的作用機理,發現森林生物多樣性是應對氣候干旱的“緩沖器”。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