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9-20 11:39 原文鏈接: 首個全球科研評價指數發布

      昨天,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發布“π指數”,用以評價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的論文產出。這是中國發布的首個全球科研評價指數。

      為何要發布中國自己的科研評價指數?

      這是為了有助于更清醒地認識中國在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領域的創新實力。根據“π指數”,中國能進入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領域全球前十的科研機構僅中國科學院一家,與“π指數”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相比,中國科研機構還有很大差距。中科院院士林其誰說,一些國際科研評價指數曾對促進中國科學發展起過積極作用,但現在是時候探索更合適的評價指標了。

      探索自己的科研評價指數,時間到了

      “為什么不發布我們自己的科研評價指數?”兩年多前,我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王恩多提出的這個建議,讓信息中心主任于建榮心動。

      中國生命科學經過近20年的飛速發展,已匯聚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優秀科學家,還創辦起了十幾種具有國際水準的學術期刊,有的還進入了國際一流期刊行列。

      與此同時,SCI期刊、影響因子排名等對科研評價影響的負面效應,正不斷顯現。一方面,“中國SCI論文數世界第二”“高質量論文貢獻中國僅次于美國”等來自國際權威機構的統計信息,讓人滋長出一種錯覺———中國科研實力離世界第一不遠了;另一方面,在科研考核上,數SCI論文、算影響因子逐漸成為僵化的教條,有些科研人員也從中尋找“漏洞”,為完成指標而“注水”。

      林其誰說,在約20年前引入SCI等科研評價指數,的確為中國科研接軌世界的破冰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這個歷史階段已經過去,中國需要探索新的科研評價方式,對自身的創新能力、發展潛力,進行更客觀的評估。

      經過兩年研發,“π指數”誕生了。“這不是一個單一的指標,而是一個系列,可以從論文產出的角度比較客觀地反映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領域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于建榮說,今后“π指數”還將延伸到科學家個人評價、學科評價,甚至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指標。

      更看重同行評議,清醒認識創新差距

      “π指數”緣何能更客觀地反映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

      遴選119種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領域科技期刊作為評價數據來源,以2015年發表的研究論文為統計對象,采用定性與定量雙重評估的方法,綜合考慮論文作者貢獻分值、期刊影響力分值等因素,形成了π值、π商等“π指數”系列的主要指標。

      “‘π指數’的計算中,最關鍵的是加入了更大的同行評議的權重。”于建榮說,在研發“π指數”過程中,團隊聽取了大量專家意見,在綜合考慮期刊影響力的同時,盡量凸顯論文本身的質量,同時突出論文主要貢獻者

      (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的權重,“我們借鑒了一些生命科學領域數據庫的同行評議的方式,由專家根據期刊在本領域的影響力進行打分,并以此為參數遴選入圍期刊。”

      用“π指數”對全球主要科研機構進行排名,中國在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領域的創新差距,馬上顯現出來了:無論論文產量還是質量,哈佛大學都遙遙領先;洛克菲勒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雖然論文產量偏少

      (π值),但平均單篇論文質量評分

      (π商)

      甚至超過哈佛大學,說明質量很高。而中國在全球“π指數”前100機構的排名中,僅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榜;π商前10名機構中,僅清華大學入圍。

      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旭說,這讓我們更清醒地意識到中國的生命科學,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不過,論文僅僅是科研評估的一個方面。張旭希望,“π指數”可以逐漸獲得國內外科學共同體的廣泛認可,樹立權威性,引導研究機構增強創新能力。

    相關文章

    工業巨頭英格索蘭23億美元收購生命科學企業,工業的盡頭是生命科學?

    2024年3月25日,工業巨頭英格索蘭宣布168億人民幣(23.25億美金)的價格從NewMountainCapital收購生命科學企業ILCDover。前工業多元化巨頭丹納赫花費了大約15年時間將自......

    賽默飛生命科學: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以舊換新”專屬方案來了

    日前,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其中實施設備更新行動指出,要“提升教育文旅醫療設備水平,推動符合條件的高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更新置換先進教學及科研技術設備,提升教......

    代表委員談新質生產力丨擁抱前沿技術開辟生命科學新賽道

    “過去中醫‘望聞問切’,研判在心里,現在信息技術能夠把診斷經驗轉化為客觀化、標準化的中醫檢測數據。”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些數據不僅能作為中醫診療的參考信息,......

    政府工作報告透露產業投資機會首提這些行業

    專家表示,生物制造、生命科學、低空經濟等是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的行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

    2023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2023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已經公布,該評選活動由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組織,并在2024年2月29日對外發布了入選的科研項目成果。這些進展代表了我國生命科學領域在2023年取得的重大原創性研......

    打造生命科學產業新高地國家級實驗室計劃入駐羅湖

    近日,在廣東醫保藥業會務中心,羅湖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黃劍峰帶領區招商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相關專家共同召開了“灣區重組蛋白國際科創成果轉化中心”籌建會議。在此次會議上,廣東醫保藥業與福萊明生物制藥在政府的......

    自動化+智能化|超十家企業獲新融資生命科學4.0時代已來

    根據QYR的統計及預測,2022年中國生命科學自動化系統市場銷售額達到了10.87億美元,預計2029年將達到15.0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4.71%。隨著多組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生命科學......

    安捷倫一季度營收縮水5.6%,仍穩坐16.6億美元大關

    2月27日,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A)公布截至2024年1月31日的2024財年第一季度財報。第一季度營收為16.6億美元,與2023年第一季度相比下降5.6%,核心營收(1)下降6.4......

    電鏡市場新品迭出,深度賦能生命科學領域研究

    英國達雷斯伯里國家先進電子顯微鏡研究設施——即“superSTEM”中心——利用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對隕石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其中存在氨基酸和含氮雜環化合物。后者是一種含氮化合物,可以形成簡......

    如何撥動發展的齒輪?生命科學領域喜憂參半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洪流中,前沿生命科學以其顛覆性創新不斷牽引著公眾視線,點亮科技天際。它既是時代浪潮的弄潮兒,又是未來市場格局重塑的關鍵驅動力。新年伊始,生命科學領域再次登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雄安正式印......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