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葛廣波、楊凌團隊研發了一種全新的二肽基肽酶-IV(DPP-IV, 又稱CD26)高特異性熒光探針,并將其用于人血及組織中DPP-IV的活性檢測以及活細胞和組織層面的目標酶功能成像研究,相關工作在線發表在生物分析領域著名刊物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DOI: 10.1016/j.bios.2016.11.068)。
DPP-IV是哺乳動物體內分布的一種重要的絲氨酸水解酶,其參與體內多種生物活性多肽(如腸促胰島素、神經肽、胃泌素釋放肽、生長激素釋放激素等)的水解進而導致其部分或完全失活。DPP-IV可快速水解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進而影響胰高血糖素的合成與分泌,因此其在糖代謝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被認為是2型糖尿病治療的關鍵靶點。此外,DPP-IV還參與了機體的免疫調節、細胞移行、細胞黏附和細胞凋亡等過程,其表達/功能的異常與腫瘤等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建立適用于復雜生物樣品中的DPP-IV活性的高效且實用的檢測方法對于糖尿病治療藥物的篩選及臨床個性化用藥,以及DPP-IV表達/功能異常與疾病的關聯性研究等意義重大。
本工作中,研究者基于DPP-IV的酶催化特性,設計研發了一種全新的高特異性雙光子熒光探針底物GP-BAN,并基于該探針開發了利用微孔板高通量檢測復雜生物樣本中DPP-IV活性的超靈敏檢測方法。該方法具有以下優點:(1)特異性高,可直接用于血樣、細胞及組織等復雜生物樣品中DPP-IV的檢測;(2)操作簡單且可實現高通量檢測,單位測試成本低;(3)檢測靈敏度高(可達皮摩爾級),樣品需求量小,如血液樣品只需2 μL;(4)可通過比率法進行目標酶的活性檢測,抗干擾能力強。利用該探針不僅可實現活細胞及活組織中目標酶的精確定位及實時動態檢測,還可以血液為酶源開展DPP-IV抑制劑的高通量篩選與表征。上述工作不僅為新藥研發及臨床DPP-IV抑制劑的個性化用藥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同時也為后續開發商業化的DPP-IV生化檢測試劑盒的奠定了工作基礎。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的支持。(文/圖 鄒立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喬慶龍和研究員徐兆超團隊發展了組裝介導的細胞膜緩沖熒光探針,實現了對細胞質膜的長時間穩定標記和超分辨動態熒光成像,觀察到了質膜絲狀偽足的動態運動和細胞外囊泡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喬慶龍和徐兆超研究員團隊發展了能夠與RNA特異性可逆結合,在活細胞內對細胞核核仁穩定成像的“緩沖熒光探針”Nu-AN,實現了對核仁動態輪廓的成像,并通過活細胞......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王福教授團隊在《配位化學評論》期刊上發表了題為《內源性分子靶向的熒光探針用于鐵死亡可視化:目前的進展和未來展望》的綜述論文。醫學部基礎醫學院青年教師舒文杰和醫學部大三......
利用熒光探針監測微環境在細胞成像、疾病診斷、材料缺陷跟蹤和高分辨傳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數熒光分子只能檢測微環境中的一種或幾種分析物或物理參數,極大地限制了它們在動態復雜微環境中的應用。開發......
近日,廣州大學大灣區環境研究院王平山教授團隊的謝廷正教授在超分子材料領域取得進展,發現一種可循環利用的新型特異性識別甲醛的超分子熒光探針。該研究提供了一種對甲醛進行有效視覺檢測和可逆吸收的新方法,可應......
論文截圖9月12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中心儲軍課題組的最新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研究人員研發了在活細胞內具有12倍熒光變化的高性能基因編碼的cAMP綠色熒......
近日,我所分子探針與熒光成像研究組(1818組)徐兆超研究員團隊發展了聚集體調控探針,解決了以往蛋白標簽熒光探針在超分辨成像應用中缺乏對多種細胞器通用性標記的問題。該探針基于遺傳編碼技術,實現了細胞內......
如何戰勝惡性腫瘤,是現代科技面臨的重大挑戰性課題之一。近日,暨南大學光子技術研究院教授關柏鷗團隊和藥學院教授張冬梅團隊合作在腫瘤診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腫瘤在體原位快速診斷與治療一體化技術。相關研......
內源性大麻素(eCB)是由神經元合成和釋放的一類脂類神經調質分子,可參與大腦多個腦區的突觸可塑性調節,對情緒、睡眠、食欲等神經活動過程具有調控功能。內源大麻素系統的調控異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癲癇、成癮......
內源性大麻素(eCB)是由神經元合成和釋放的一類脂類神經調質分子,可參與大腦多個腦區的突觸可塑性調節,對情緒、睡眠、食欲等神經活動過程具有調控功能。內源大麻素系統的調控異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癲癇、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