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黑河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月11日-16日,中國工程院蓋鈞鎰院士、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研究員等9位專家受邀先后到黑河市所轄遜克縣、孫吳縣、北安市、嫩江縣和愛輝區,實地調研各地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業科技園區和農機合作社等情況,圍繞黑河大豆品種優勢不顯著、產量偏低、附加值不高等發展瓶頸問題建言獻策。蓋鈞鎰院士不顧旅途勞頓,身體力行,全程參加調研,且每到一處都與農技人員和農戶親切交流,詳細詢問當地大豆生產情況。在充分調研后,15日蓋院士主持召開了大豆高產攻關技術論證會,黑河市農委、省農科院黑河分院及黑河市農技推廣總站分別就大豆高產攻關示范耕地輪作技術、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示范和高標準生產技術等內容作了匯報,與會專家結合自身專業領域和黑河大豆生產實際,分別從耕作栽培、品種選育、組織模式等角度提出真知灼見,雙方深入交換意見,形成了整套高產攻關方案。蓋鈞鎰院士認為黑河具有良好的大豆種植基礎,增產潛力巨大,在注重發揮當地科技力量的同時,要做好整體規劃,注重實效。表示將積極建設好大豆院士工作站,不僅限于院士團隊參與其中,還將吸引全國從事大豆研究的專家支撐黑河大豆發展。省院士辦主任朱琳表示,將全力做好院士工作站的建設指導工作,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院士專家高端引領作用,服務黑河大豆產業創新發展。
9月5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寧夏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高粱大豆新品種及間作模式示范觀摩會。在寧夏農業育種專項“寧夏適生優質飼草新品種選育與良種繁育”項目支持下,經過多年選育,遺傳發育所培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大豆優異基因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聯合國內外科研機構,通過解析大豆地理擴張與育種的全基因組特征,提出大豆進化路線,發掘了大豆不同進化階段受到選擇的候選基因,并從中克隆......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廖紅/陳志長團隊發現并證實位于基因5’UTR開放閱讀框(uORF)的一個堿基變異導致了大豆群體磷吸收效率水平的多樣性。7月1日,相關研究成果以《uORF的自然變異導致大豆磷吸收效率的多......
大豆育種如何突破父母本花期不遇瓶頸?如何實現異地品種雜交?我科學家對大豆花粉超低溫保存關鍵技術進行優化,實現了大豆花粉異季和異地應用,打破大豆花粉應用時空障礙,為實現規模化、工程化育種提供了技術支撐。......
日從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黑河分院了解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黑河分院合作,對我國大豆花粉低溫保存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取得了新突破。這一研究成果實現了大豆花粉異季和異地應用,打......
科技日報記者李麗云大豆育種如何突破父母本花期不遇瓶頸?如何實現異地品種雜交?6月30日,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天富與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黑龍江......
今天(4月20日)上午,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聯合發布《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2-2031)》,《報告》分析,今年,在大豆振興計劃等政策強力支持下,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
50多年前,一場轟轟烈烈的黃淮海科技會戰,為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如今,一場新的“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正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進行,種質資源的科技創新正是這場會戰的關鍵要素之一。鹽堿地化身“米......
日前,國際植物學領域著名期刊《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張大健教授課題組在大豆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該團隊首次獲得了多年生野生大豆的高精度基因組圖譜,填補了大豆屬泛基因組的空白,解析了大......
廣州大學孔凡江/劉寶輝教授團隊聯合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等科研人員,解析了Tof18(SOC1a)調控大豆產量和緯度適應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于《當代生物學》(Current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