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檢查、影像檢查、體格檢查都有自身的優勢和“盲區”,即便是全身影像檢查(PET-CT),也不可能查出身體內隱藏的所有“癌癥信號”。
·在腫瘤發生的高危因素中,直系家族遺傳是重要致病因素,特別在乳腺癌、大腸癌中尤為突出。
·女性特別是那些月經初潮早于12歲、絕經期大于55歲的人,應該堅持在體檢項目中加上乳腺體格檢查和影像檢查(B超或鉬靶);而那些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患者,年齡大于40歲之后應該每年堅持做一次腸鏡。
·那些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婦女,應該勾選CA125;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的人,則應選擇CA199;5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需勾選一個PSA,以篩查前列腺腫瘤。
“有時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假體檢’?”白領小朱滿懷疑惑地說,“公司的同事前段時間都接受了一年一度的公司體檢福利,胸片和B超檢查也都做了,當時說各項指標沒有啥異常。結果沒過多久,就有位同事被扣上了癌的‘帽子’,竟然還是中晚期!”周圍同事唏噓的同時心生疑問:“難道我們做了‘假體檢’?究竟選擇哪些體檢項目,才能揪出癌癥早期病變的蛛絲馬跡?”
體檢項目不可能“一招鮮”
腫瘤是身體中一種極易發生與存活的基因變異,它可發生在除頭發之外的身體任何部位。同時,它的發生發展具有相當的隱匿性,有些惡性腫瘤可能發展很快,擴散和轉移、危及人們的生命。正是癌癥“廣發生、隱匿性”的特點,致使我們即便接受年度一般性的常規體檢,也難免會發生漏診、誤診等情況。
事實上,血液檢查、影像檢查、體格檢查都有自身的優勢和“盲區”,即便是全身影像檢查(PET-CT),也不可能查出身體內隱藏的所有“癌癥信號”,對于那些葡萄糖代謝并不旺盛的腫瘤,諸如腎透明細胞癌、黏液性腫瘤、肺泡細胞癌等,PET-CT同樣也會“失靈”。
我們不能因為身邊發生的漏診個案來質疑體檢的價值,事實上體檢對于捕捉身體異常信號、及時治療干預具有積極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體檢項目不可能“一招鮮”,僅僅依靠一個或幾個體檢項目便能輕易發現“癌信號”也是過于理想化。
縱觀現在市面上的諸多體檢“菜單”,體檢項目更多針對一些常見病的普篩,針對癌癥體檢的項目具有面廣、項目多、收費貴等特點,作為普通民眾應該有針對性地選擇,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癌癥早篩的效率。
體檢項目要做些“加減法”
腫瘤的發生具有遺傳的內因和外界的誘因兩部分。這也就給我們普通人選擇“癌體檢”項目提供了向導和思路。如今的體檢“菜單”可根據個人需求做一些“加減法”,這道體檢“數學題”普通民眾應該怎么去做呢?其實,大家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把握破解這道題的“精髓”。
首先篩查那些家族性遺傳腫瘤。在腫瘤發生的高危因素中,直系家族遺傳是重要致病因素,特別在乳腺癌、大腸癌中尤為突出。我們建議,女性特別是那些月經初潮早于12歲、絕經期大于55歲的人,應該堅持在體檢項目中加上乳腺體格檢查和影像檢查(B超或鉬靶);而那些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患者,年齡大于40歲之后應該每年堅持做一次腸鏡,及時發現息肉等癌前病變,第一時間把它消滅在萌芽里。
在篩查項目中,面對那些有較強特異性的腫瘤標志物,民眾在選擇時也該因人而異。對于那些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婦女,應該勾選CA125;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的人,則應選擇CA199;5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需勾選一個PSA,以篩查前列腺腫瘤。需要指出的是,臨床中腫瘤標志物不是確定癌癥與否的“金標準”,但一定是重要參考。一旦指標超出正常范圍較大數值,民眾可根據相關提示,再做進一步篩查,提高首次篩查的經濟效益和獲益效率。
再次篩查那些生活飲食習慣導致的癌癥。腫瘤的發生有著內因驅動,更有外因的誘導。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是諸多腫瘤的“罪魁禍首”。眾所周知,吸煙易致肺癌;大魚大肉易致胰腺癌、腸癌;過燙飲食易致食道癌;幽夢螺旋桿菌易發生胃癌。這些有著明顯外界誘因的腫瘤,都給我們民眾選擇對應的篩查項目提供了重要參考。民眾可根據上訴情況,和體檢醫生溝通評估之后,有選擇性地進行低劑量螺旋CT及腸胃鏡等檢查。
體檢項目的“加減法”需要綜合家族遺傳、外界誘因、腫瘤疾病發生譜等多因素綜合考慮,民眾可根據自身情況,在體檢醫師的指導下,完成這種健康體檢“數學題”,用較小的經濟成本,篩查出那些潛在的癌癥“蛛絲馬跡”。
體檢項目需要“因癥選擇”
身體細胞“棄善從惡”絕非一日之功,它是一個潛移默化慢慢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有的腫瘤諸如食道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會不同程度出現咽食困難、血尿、乳頭溢液、咳血等癌癥信號,但更多的腫瘤比如腎癌、胰腺癌、胃癌則信號并不明顯,會出現一些與常見慢性胃腸道疾病相類似的癥狀。
這種不典型的癥狀,讓民眾往往只關注于表面病癥的治療,殊不知有更具威脅的“定時炸彈”已潛伏在體內,中年突發高血壓或糖尿病就是如此。通常,腎癌伴發的高血壓可能是由于腫瘤分泌“腎素”、腫瘤壓迫血管等,導致血壓明顯升高。此外,長期上腹部飽脹不適,上腹隱痛及腰背酸痛、食欲減退、厭油膩食物、惡心、嘔吐、消瘦、乏力、中年突發糖尿病等信號,極有可能是胰腺癌或胃癌在身體內“搗鬼”。
我們建議這些民眾,長期出現類似癥狀之后,要第一時間考慮去腫瘤專科醫院或綜合性醫院腫瘤科排除腫瘤疾病可能,而不要在內科、消化科、骨科 “兜兜轉轉”一大圈,最后錯過了身體給你發出的早期“癌癥信號”,硬生生地把早期病癥拖到了中晚期,錯過了首次根治的機會。
體檢結果更需要理性看待
針對癌癥體檢的項目紛繁復雜,拿到體檢檢查單,民眾若有疑問應該主動地尋找相關科室專家咨詢就診。目前,結節、鈣化、息肉等癌癥體檢報告中的“高頻詞”常常讓民眾感到莫名的恐懼。其實,結節、鈣化和息肉都不能和癌癥畫上等號,倘若你的報告單上出現這些字眼,你應該理性看待,及時找到相關科室大夫進一步通過體格檢查、醫師問診,排除心頭的疑惑。若有較大疑問的情況出現,民眾也可通過進一步的穿刺、超聲內鏡獲得病理這個“金標準”診斷之后再作決定,莫輕視,更別恐慌。
癌癥診治始終強調的是首診規范。隨著B超、CT等高靈敏設備的廣泛應用,諸多過去難以發現的身體“小瑕疵”都會“原形畢露”,這其中有“戴著壞人面具”的“好人”,也有“披著羊皮的狼”,這種良惡之辨我們應該交給那些專業的醫師,民眾不應自亂陣腳,而應尋求一個規范的診治單位,切勿病急亂投醫,使最佳治療時機在指尖悄悄溜走。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有關文件要求,進一步加強乳腺癌規范化診療與質量控制管理工作,10月20日,由國家腫瘤質控中心乳腺癌專家委員會創立的乳腺癌規范診療創新示范中心,在北京亦莊正式揭牌。國家......
轉移是癌癥死亡和發病的主要原因。免疫檢查點阻斷(ICB)藥物atezolizumab和pembrolizumab聯合化療已被批準用于治療PD-L1+轉移性三陰乳腺癌(TNBC)患者。然而,免疫療法耐藥......
在乳腺癌患者中,臨床上近七成初診患者和超過半數的復發轉移患者罹患的是腔面型乳腺癌。 記者8日獲悉,中國的學......
在乳腺癌患者中,臨床上近七成初診患者和超過半數的復發轉移患者罹患的是腔面型乳腺癌。記者8日獲悉,中國的學者們歷時5年攻關,率先繪制“腔面型乳腺癌多組學全景圖譜”,并提出“復旦腔面四分型”基礎上的精準治......
在乳腺癌患者中,臨床上近七成初診患者和超過半數的復發轉移患者罹患的是腔面型乳腺癌。記者8日獲悉,中國的學者們歷時5年攻關,率先繪制“腔面型乳腺癌多組學全景圖譜”,并提出“復旦腔面四分型”基礎上的精準治......
中新網上海10月8日電(記者陳靜)在乳腺癌患者中,臨床上近七成初診患者和超過半數的復發轉移患者罹患的是腔面型乳腺癌。記者8日獲悉,中國的學者們歷時5年攻關,率先繪制“腔面型乳腺癌多組學全景圖譜”,并提......
質子療法(protontherapy)作為一種能減少對心臟和肺臟輻射的策略,目前正在乳腺癌研究領域進行探索;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TheLancetOncology上題為“Conventionalv......
2023年8月14日,四川科倫博泰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科倫博泰”,香港聯交所代碼:6990.HK)宣布,其創新TROP2-ADC(SKB264,又稱MK-2870)對比研究者選擇方案用于治療既......
就在前兩年,乳腺癌的發病率超越肺癌,成為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1]。眾所周知,早篩早診是延長患者生存期、提升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方法。不過,作為臨床上早期乳腺癌的主要篩查方法,乳腺鉬靶和超聲均存在局限性......
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大約新增乳腺癌患者42萬人,且近年來年發病率每年遞增3%到4%。伴隨藥物研發進展,患者、特別是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正在延長。在業內專家看來,乳腺癌已進入慢病化管理時代,如何改善患者生存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