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生于上海的張麗珠在四姐妹中排行第四。從中學到大學,一直演繹著性格活潑、體魄強健、多才多藝、學業一流的超級學霸的童話。半個多世紀后靠她的試管嬰兒技術出生的“孩子們”對此津津樂道。
誕生于上世紀初的一批中國科學家,學貫中西,飽經憂患,愛國敬業,貢獻卓著,有的仍在從事畢生鐘愛的事業,有的已經謝幕人生,但他們都留下了科學貢獻和對家人、民族、人類的愛。國家科教領導小組2010年啟動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目前已經采集了450多位科學家,“神州試管嬰兒之母”張麗珠就是其中之一。
音體美俱佳的超級學霸
1921年生于上海的張麗珠在四姐妹中排行第四。從中學到大學,一直演繹著性格活潑、體魄強健、多才多藝、學業一流的超級學霸的童話。半個多世紀后靠她的試管嬰兒技術出生的“孩子們”對此津津樂道。
上中學時,她曾作為主力隊員進入上海女排參加1935年舉行的全國運動會,成功帶領全隊捧得冠軍。她不時登臺表演話劇,文章也寫得漂亮。她天資聰穎,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好成績從來都是家常便飯,高中畢業時被上海工部局女中評為1937級唯一的全面發展女生,為了“航空救國”的理想報考南京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并被錄取。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家里人不放心一個女孩只身穿越交戰區前往內地報到,她只好先到暨南大學借讀了一學期的物理學,1938年轉到上海圣約翰大學攻讀醫學,本科階段的成績,第一學年為全班第二名,其他三年均為全班第一名。從圣約翰大學醫學院畢業并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時,她收獲了“1944級最佳優秀畢業生”稱號。
張麗珠1946年赴美國進行三年基礎醫學研究,主攻婦科內分泌學、局部解剖學和腫瘤早期診斷,接著受聘去英國開展為期兩年的婦產科臨床工作并通過英國國家考試,獲得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文憑,開始鎖定婦產科作為事業主攻方向。
頂著壓力克服困難研究試管嬰兒
1951年回國后,張麗珠的名字始終與我國婦產科學、現代生殖醫學的發展緊密聯系。她1952年就職于北京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此后參與創建北京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是我國婦產科學和現代生殖醫學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1953年、1954年,隨著兒子和女兒先后出生,張麗珠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作為婦產科專家,張麗珠接觸過大量不孕不育癥患者,對她們的病情了如指掌,對她們的痛苦感同身受。
1978年7月,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在英國劍橋誕生,張麗珠于1982年決定開展試管嬰兒研究工作。張麗珠團隊研究試管嬰兒的時候,試劑得自己配,器皿重復使用。就拿穿刺取卵的針來說吧,他們只有幾根,是從國外帶回來的,用了再用,用到后來針頭都鈍了,扎不進去了,只好拿到鐘表店請師傅給磨尖。他們用這樣的針取卵,卻從未發生過一例感染或出血。
實驗條件差倒不要緊,想想辦法就能解決,來自輿論的壓力卻讓張麗珠如履薄冰。
“他們說,我們國家已經這么多的人口了,為什么還要做試管嬰兒,說你這是跟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對著干,又說試管嬰兒對我們國家有什么好處……”
從小遇事不怯場的張麗珠沒有退縮:“病人都給我來信,說自己有自卑感,跟愛人感情不好了,離婚了,家庭不和,所以工作也不肯做了,影響到社會的和諧,所以跟國家還是有關系的。”
甘肅省禮縣城鄉公社一所民辦小學的教員鄭桂珍和她丈夫就一直在為擁有一個孩子而努力。1987年5月,努力了20年卻仍未圓夢的鄭桂珍從甘肅來到北京,找到了張麗珠。那年鄭桂珍38歲,從一些零星的宣傳中了解到張麗珠在做試管嬰兒,迫不及待地想試一試。經過檢查后,張麗珠一邊為鄭桂珍治療盆腔疾病,一邊嘗試做試管嬰兒。1988年3月10日,經過艱難攻關之后,由張麗珠培育的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在北醫三院誕生,體重3.9千克,身長52厘米。鄭萌珠的“萌”是開始的意思,而“珠”,取自張麗珠的“珠”。
當天,醫院給鄭桂珍做剖腹產,手術室門口聚集了大批記者。張麗珠板著臉走進手術室,一句話都沒說。孩子生出來了,哇哇大哭,鄭桂珍也跟著哇哇大哭。張麗珠摸摸孩子的全身,都挺好,繃緊的神經松弛下來,臉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為了更多“怒放的生命”
2008年2月22日,試管嬰兒技術成功20周年慶祝活動在北醫三院舉行,87歲的張麗珠出現了,將滿20歲的鄭萌珠迎上去,給了“媽媽”一個深情的擁抱,唱起了《怒放的生命》。
世界上首例試管嬰兒的創造者、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獲得了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羅伯特·愛德華茲一直做到第102例才真正成功,而張麗珠做到第13例就成功了。
從鄭萌珠開始,我國首例配子輸卵管內移植嬰兒、首例贈卵試管嬰兒、首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首例代孕嬰兒先后在張麗珠的主持下誕生。每一個嬰兒這樣出世,何嘗不是一個“怒放的生命”呢?
據統計,全球累計已誕生超過500萬試管嬰兒,我國每年則有約10萬試管嬰兒出生。目前,我國需要輔助生殖助孕的育齡婦女大約有300萬人。
“當時很多人不理解我堅持要做試管嬰兒,認為違背了自然規律,可今天能看到孩子們這么健康可愛,我覺得當年的辛苦是值得的。”看著自己助造的生命長大成人,已入耄耋之年的張麗珠感慨萬千。
2017年春,北醫三院預約試管嬰兒的女性排到三年之后,這些渴望擁有孩子的人,也許能記起2016年9月2日逝世的張麗珠說過的話:“我只知道,她們有需要,我能幫,就要做。”
以后人們做試管嬰兒又有了新的選擇。據報道,首批通過精子注射機器人制造的嬰兒誕生,是兩名女嬰。機器人正在操作,將精子注入卵子內據了解,在通常的試管嬰兒操作中,最關鍵的一步是將精子注入卵子內。以前,這項過......
染色體數量異常,稱為非整倍體,是體外受精(IVF)胚胎無法植入或無法健康懷孕的主要原因。目前檢測非整倍體的方法之一涉及對胚胎細胞進行類似活檢的取樣和基因檢測,這種方法增加了IVF過程的成本,并且對胚胎......
2022年8月2日下午14點,一名男嬰誕生于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他是基于家系遺傳信息分析的全球首例PGT-P優選低風險糖尿病試管嬰兒。前一天還因生病住院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荷鳳,特意申請......
中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叫萌珠,她誕生于1988年,而給予她生命機會的人,是張麗珠。張麗珠于1921年生于上海,是我國著名的婦產科醫學專家,因培育了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而被稱為“......
試管嬰兒并不是試管里長大的嬰兒,其全稱是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IVF),就是分別將卵子與精子取出后,置于試管受精,再將受精卵移植回母體子宮內發育成胎兒。1988年3月10日,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深入揭示了人類不孕不育背后的生物學機制,同時他們對小鼠進行研究或有望幫助理解機體的生殖老化,這或許有望......
2019年12月22日,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成功實施的首例PGH技術試管嬰兒順利分娩,經科技查新顯示該胚胎植入前平衡易位攜帶者檢測(Preimplantationgenetichaplotyping,......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塔爾圖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通過試管嬰兒過程產生的染色體畸變或許并不會危及后代未來的健康狀況。圖片來源:DrKont......
1978年7月25日,全球首例試管嬰兒在英國誕生。在過去的三十年中,體外受精(IVF,俗稱試管嬰兒)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大眾視野,如今已經十分常見。2018年估計全世界有800萬兒童使用體外受精和其他輔助......
近幾十年來,輔助生殖技術(ART)已廣泛用于治療人類不孕癥。然而,只有大約30%的體外受精(IVF)和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ICSI)能夠成功懷孕。經典的精液質量參數,如精子密度、形態和運動性,不足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