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4-28 13:31 原文鏈接: 上海生科院多項成果獲2010年度上海市科技獎

      4月27日上午,上海市2010年度科技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舉行,俞正聲、韓正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出席、頒獎,并做講話。 2010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授獎298項(人),其中自然科學獎25項、技術發明獎32項、科技進步獎240項、國際科技合作獎1人。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共有3項成果獲獎,包括自然科學獎1項,技術發明獎1項,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上海藥物研究所岳建民研究員等完成的 “若干藥用植物中結構新穎、多樣化天然活性物質的研究”榮獲自然科學一等獎;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蔡秀玲副研究員等完成的“水稻種子直鏈淀粉含量低的水稻植株的篩選方法” 榮獲技術發明三等獎;計算生物研究所德樂思教授(Andreas Dress)榮獲國際科技合作獎。上海生科院副院長倪福弟代表計算生物所出席會議并上臺領取國際科技合作獎證書。

      “若干藥用植物中結構新穎、多樣化天然活性物質的研究”屬生物與醫藥技術領域。天然產物化學在創新藥物研究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該項目對 105種藥用植物進行了系統的化學研究和生物活性測試,從中分離鑒定了2800個結構多樣化的化合物,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結果,主要成果包括:第一,采用多種先進的波譜技術和化學方法相結合,在國際上首次發現新化合物602個,特別是發現新骨架化合物63個、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各類化合物76個。第二,對11個活性化合物進行了結構優化和構效關系研究,獲得新衍生物405個,有58個活性顯著增強,闡明了多個類型化合物的構效關系。第三,確定了3個候選新藥,闡明了多個中草藥的藥效物質基礎。

      該項目發表SCI論文86篇,他引985次,單篇最高被引52次。發現的化合物已有27個被該領域權威評論雜志Nat. Prod. Rep. 選為國際天然產物研究的熱點,以及作為目標結構進行全合成。取得ZL8項,包括1項美國ZL。已有3個創新候選藥物正在進行臨床前評價,具有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前景。該項目提高了中國科學家在天然產物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度,對我國中藥現代化和創新藥物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水稻種子直鏈淀粉含量低的水稻植株的篩選方法”是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等單位科研人員經過對水稻蠟質基因(Wx)的表達和調控進行過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后,開發的一種與直鏈淀粉含量完全連鎖的、特殊的分子標記,利用該標記可以特異檢測Wx基因第1內含子供體+1位的堿基是G還是T,從而有效預測水稻品種直鏈淀粉含量的高低。

      該項目組研究人員還將該分子標記運用于分子育種,育成了集高產、優質和抗病為一體三系雜交中秈皖稻185(新協優57),并于2006年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審定號:皖品審06010498),目前已推廣面積103萬畝,取得社會經濟效益3,605.00萬元,實現利潤261萬元。該項目獲發明ZL1項,發表論文8篇和專著1本。

      德樂思教授(Andreas Dress),德國籍,國際著名數學家,在純數學研究和眾多應用領域做出了卓越而豐富的科學貢獻。2005年他被聘為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的首任所長。在職的五年時間中,德樂思教授與中方所長密切合作,致力于與實驗科學緊密結合的計算和理論生物學研究,補充完善中國科學院和德國馬普研究所的科研系統,傳播科學知識,培養造就生命科學人才。在他的指導下,研究所確立了四大研究方向:生物數學、計算基因組學、計算蛋白質科學和計算系統生物學,形成了計算生物學研究戰略性和系統性的布局,對造就學科發展優勢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在上海工作期間,德樂思領導的研究室在創立拓撲蛋白質組學、發展進化生物學組合數學方法、探索復雜網絡分析與優化方法等各項科學研究中取得了國際同行公認的學術貢獻。德樂思教授重視科學合作與交流,五年來研究所組織大量的國際學術活動,多次舉辦計算生物學前沿領域國際培訓班,和近30個國外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項目和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德樂思教授作為一名杰出的科學家,為中國的科學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由于他的重要貢獻,獲得2008年度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

    相關文章

    天然產物合成領域終極挑戰!北大團隊3屆博士10年接力

    一轉眼,已經10年了。看著發表在《自然-合成》上的研究工作,雷曉光心中的自豪油然而生:那個天然產物合成領域的“巔峰難題”“終極挑戰”,終于被他們攻克了。10年前,35歲的雷曉光揮別工作6年的北京生命科......

    葉下珠科藥用植物基因組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我國科學家在葉下珠科藥用植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揭示了多次雜交與多倍化事件共同塑造了葉下珠科復雜的物種形成歷史。相關成果發表于《植物學雜志》(ThePlantJournal)。葉下珠科......

    不同地區野生唐古特大黃有何差異?

    唐古特大黃的主要活性成分蒽醌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和抗肝纖維化作用。同時,具有通便特性的蒽醌衍生物包括番瀉苷等,使其應用較廣。唐古特大黃主要分布于我國青海省、甘肅省和四川省。復雜的氣候條件可能導致次......

    發出空靈藍色光輝的藥用植物,它到底是誰?

    在紫外線(UV)下發出光亮的植物不再只是科幻電視劇和電影中的幻想。一種被稱為Toddaliaasiatica的蕓香科的一種藥用植物的根部已經被發現可以發出空靈的藍色光芒。ACS中央科學雜志的研究人員現......

    Enveda獲6800萬美元B輪融資,開發藥物發現搜索引擎

      近日,EnvedaBiosciences宣布完成6800萬美元的股權和債權融資。本輪融資由Dimension領投,多家新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包括FPV,JazzVenturePa......

    第七屆可食和藥用植物資源及功能成分國際學術研討會

    11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學、新疆醫科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七屆可食和藥用植物資源及功能成分國際學術研討會以視頻方式舉行。會議以“一帶一路大健康產業發......

    研究總結藥用植物天然產物研究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資助下,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藥用植物研究中心教授吳鴻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北京協和醫科大學藥用植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總結了藥用植物天然產物研究的最新進展,概述......

    科學家實現含硒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

    硒(Selenium)是一種非金屬元素,是動物體必需的營養元素。目前,可通過硒代半胱氨酸和2-硒尿苷將硒引入蛋白質和核酸中,但含硒小分子的生物合成途徑仍待解析。近日,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發表了題為“B......

    藥用植物印楝潛抗氧化活性篩選研究獲進展

    印楝(楝科)是一種典型的熱帶-亞熱帶多用途傳統藥用植物。近日,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相關研究人員在印楝潛在抗氧化活性的篩選研究中獲得新進展,為其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有助于對其進行可持續開發與利用。相關成果發......

    上海有機所生物合成,海洋抗腫瘤環肽天然產物

    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學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研究發展迅速,大量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被挖掘和報道。核糖體肽類天然產物由于其獨特的生物合成邏輯、新穎復雜的化學結構和多樣的生物、生理活性......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