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6-28 16:45 原文鏈接: 一雙慧眼:上海光源助力科學家探索微觀世界

       人類來到世界,睜開眼睛看到的第一樣事物,就是光。光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基礎。從紅外、可見光、紫外、軟X射線、硬X射線到伽馬射線……每個人、每一天,都在和不同的光打交道。

      國家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是上海張江國家科學中心的“老大哥”。開放8年來,這臺“超級顯微鏡”,以光為媒,持續升級:上海光源二期擴容工程、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與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平臺去年底開工建設,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試驗裝置正在出光調試。在這片科技創新的高地,一個觸及世界前沿的“中國光谷”已然雛形初現。

      從“分子照片”時代進入“分子電影”時代

      上海光源,是全球頂級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大科學裝置,外形酷似巨大的“鸚鵡螺”。圓形的“螺殼”內,3臺加速器負責“出產”同步輻射光。

      無數電子以近乎光速晝夜不停地高速旋轉。每每轉彎,就會沿切線方向放射出一束束不同波長的高品質同步輻射光,通過光束線最終照射在各個實驗站的樣品上。運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科學原理,科學家可以在分子和原子尺度上觀察微觀物質世界。

      “國家重器”要發揮引領作用,需要持續創新升級。目前,在鸚鵡螺的隔壁,我國首臺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試驗裝置正在出光調試。在此基礎上,還將動工建設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并于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趙振堂說,X射線光源是研究物質內部結構及其動態過程的工具,作為第四代光源,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的峰值亮度比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高10億倍;脈沖長度可達到飛秒量級(1秒的1000萬億分之一),比第三代同步輻射光快1000倍;相干性更好。它可以觀測到物質內部更復雜或更快的現象與變化規律。

      “形象地說,同步輻射光源能為分子‘拍照片’,而自由電子激光借助其極短的光脈沖則可以給分子‘拍電影’,極大提高了科學家洞悉物質內部結構的能力。”趙振堂介紹,“同步輻射光源+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具備更全面的實驗能力,是當前光子科學平臺發展的最新動向,全球已有6個類似組合,分別建在德國、美國、日本、韓國、瑞士和意大利。

      讓科學研究從“月光下”走到“日光下”

      專家比喻,在上海光源這個大科學設施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已從原來在“月亮光”下看微觀世界,走向在“太陽光”下看微觀世界。這對推動基礎科學研究、吸引國內外一流科研團隊的意義作用巨大。

      運行8年來,借助上海光源發出的光,2014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在天然氣直接轉化利用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并入選當年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首次測定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的三維晶體結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福團隊揭示出禽流感、埃博拉等多種流行病毒感染機制,中科院物理所丁洪課題組發現了外爾費米子……

      像一個個碩果展示的那樣,超級X光給了科學家一雙雙慧眼。“拿結構生物學來說,原來單個課題組解析一個蛋白質結構,可能要幾年時間。上海光源建成后,平均解析時間降為幾個月甚至數天。目前,我國研究人員利用上海光源一年解析的蛋白質結構數量,是以前幾十年的總和。”上海光源中心副主任何建華說。

      筑“巢”引鳳,搭建開放共享科研生態圈

      隨著硬件設施的持續提升,上海光源在結構生物學、催化、凝聚態物理、材料科學等各前沿學科領域筑好“巢穴”、引“鳳”前來,一個開放共享的科研生態圈正逐漸走向成熟。

      上海光源面向國內外用戶開放。初出茅廬的青年學者,只要通過課題申請,一樣可以使用大科學設施。除了小部分企業,90%以上的用戶是免費使用的。

      為了確保對每個課題公平,上海光源設計了一套“用戶提出申請,用戶專家來審批”的制度規范。每個用戶專家工作組由10位左右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單位且與該線站學科相關的一線專家組成,負責本線站的課題評審、學科方向咨詢和運行狀態監督。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等著名科學家,就是用戶專家工作組的成員。

      公平之余還要兼顧效率,為此,上海光源特地留出一部分時間用于獎勵那些取得杰出成果的研究人員,以盡可能提高裝置的成果產出率。

      和研究成果一樣,所有這些在開放共享中積累的可復制可推廣經驗,都將成為中國推進科技創新的寶貴財富。可以預見,未來,“中國光谷”將凝聚全球力量,將這片熱土真正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相關文章

    浙江將組織千名科學家擔任中小學科學副校長

    日前,浙江省教育廳等十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將組織1000名科學家(含科技工作者)擔任中小學校科學副校長,增強中小學生科學探索的好奇心,真正崇尚科學、熱愛科學。......

    馬斯克惹惱了科學家?Twitter危機引發社交媒體大遷徙,科學家們去往何處?

    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Twitter總部的一部分被拆除的標志,遠處有一只鳥在天空中飛翔。《自然》雜志一項調查的數百名受訪者表示,他們已經離開了這個以前稱為Twitter的平臺。米里亞姆·維達爾·瓦萊羅(M......

    黑龍江建成95家中國科學院科學家工作室

    近日,黑龍江省中國科學院王選生物菌肥開發工作室在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科學研究院揭牌。據黑龍江省科技廳最新統計,截至11月20日,黑龍江省中國科學院科學家工作室已發展到95家,為推動全省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和產......

    微納米機器人,揭秘微觀世界!

    對人類而言,微觀世界仍然存在很多謎題——無論是地球上生命力最頑強的微型生物水熊蟲,還是被譽為“微生物工廠”的微米級大腸桿菌,甚至是可寄生在大腸桿菌中的納米級噬菌體,以及蘊含著神秘生命起源的分子基因編碼......

    46位拿到“新基石”連續5年2500萬不看項目只看人

    2023年10月30日,騰訊公司“10年100億元資助基礎研究”的“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第二期名單發布,來自數學與物質科學、生物與醫學科學領域的46位科學家上榜,成為第二批“新基石研究員”。2023年第......

    遼寧省認定首批20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讓更多人有機會走進科學家世界

    不久前,遼寧省認定了首批20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自獲得認定以來,不少教育基地相繼開展了公開課、主題展覽等特色活動,積極講好科學家故事,弘揚科學家精神。現實中,一些教育基地的開放受到各種條件限制,難以......

    英國重返“地平線歐洲”項目

    近日舉行的一場深夜談判中,英國終于和歐盟達成協議,重新加入“身價”950億歐元的歐盟旗艦科學項目——“地平線歐洲”。這意味著英國科研人員可以申請“地平線歐洲”的項目資金并申請參與相關研究。據《自然》報......

    BCEIA2023第四屆青年分析科學家論壇:推動分析化學前沿領域的新發展

     2023年9月6日-8日,第二十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A2023)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開幕。同期會議——青年分析科學家論壇是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

    科學家利用神經網絡設計全新蛋白質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在新一期《應用物理學雜志》發表的論文中,將注意力神經網絡與圖神經網絡相結合,以更好地理解和設計蛋白質。該方法將幾何深度學習與語言模型的兩種優勢結合起來,不僅可預測現有蛋白質特性......

    “大灣區科學家”搭建三地科技合作橋梁

    “大灣區科學家”搭建三地科技合作橋梁廣東加快推動粵港澳協同創新,蘇國輝院士率先在內地建立聯合實驗室“今天有沒有運動啊?”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與人聊天時,最常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