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近日利用X射線結晶學方法,揭示了控制細胞衰老定時機制的端粒酶(Telomerase)的關鍵部位。這一成果有望為絕大部分的人類癌癥提供安全的治療手段。相關論文8月31日在線發表于《自然》(Nature)雜志上。
端粒酶維持著端粒的長度,它在胚胎干細胞中高度表達,使得胚胎干細胞不斷進行分裂卻不會遭受染色體損傷。絕大多數成體細胞缺乏端粒酶,導致功能DNA的逐漸喪失。這被認為是決定細胞壽命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在許多腫瘤中,端粒酶被重新激活,使得反常細胞無止境地進行分裂。
在最新的研究中,美國費城威斯達研究所的Emmanuel Skordalakes和同事檢測了許多不同物種的端粒酶基因。他們發現赤擬谷盜(Tribolium castaneum)的端粒酶基因要比其它的短得多,這使得構建基因更為容易。研究人員將這一基因在細菌體內進行了克隆,并進行了結晶學實驗。
研究人員重點關注了端粒酶的TERT蛋白亞單位,它呈一個環狀結構,在外形上與HIV病毒中的逆轉錄酶相似。Skordalakes表示,這種相似并非巧合,它們表明了一種共同的進化起源,這將有助于改進抗HIV藥物以在癌細胞中抑制端粒酶活性。
Skordalakes說:“抗病毒藥AZT已經被用于抵抗癌癥,但療效有限。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活性部位的三維結構,就可以聚焦于這一點上來弄清為什么抑制劑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我們可以對它們進行修改以便更有效地進行綁定,從而增加藥物的效力。”
英國癌癥研究基金會的Liz Baker認為:“這對于理解端粒酶工作機制是個至關重要的部分。這樣的基礎性研究有助于科學家設計藥物抑制端粒酶及用于治療多種癌癥。”
端粒酶的發現者、現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Elizabeth Blackburn說:“這一研究是邁向根本性理解端粒酶及其潛在的醫療應用的重要一步。”不過她同時指出,TERT亞單位結構不會是最終的“結局”。TERT與RNA合作制造DNA,而對這一過程的理解至今仍很缺乏。她說:“所以,面前仍然存在一個重大的挑戰——即弄清端粒酶RNA-蛋白質如何進行運作。”
更多閱讀(英文)
你是否曾經歷過這樣的場景?某次不小心誤食了變質的海鮮,結果上吐下瀉,之后哪怕只是看到類似的食物,甚至聞到一絲相關氣味,都會感到強烈的惡心和不適。這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現象,其實是大腦中一種深......
多重耐藥致病真菌的全球傳播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有必要發現具有獨特作用模式的抗真菌藥物。然而,由于已知化合物的高頻率重新發現和缺乏新的抗真菌藥物靶點,傳統的基于活性的篩選先前未描述的抗生素受到......
“超乎想象!”《自然》(Nature)審稿人在論文評審意見中說。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書山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指審稿人)大概都覺得太顛覆了,給我們的評審意見都是這樣的調調:你......
“很可惜,作為科技期刊出版大國,我們到現在還沒有一個類似《自然》和《科學》那樣的國際頂級期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吳宏偉委員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國內期刊與國際頂級期刊的差距主要是在影響力上。中......
2025年1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劉超團隊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孫偉團隊聯合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
據新華社深圳2月18日報道,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團隊于2月18日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發表研究成果,發現常......
當鋰電池的壽命即將終結時,為它“注射”一針新分子,就能使它恢復原本的充電容量,甚至使得原本只能保證6-8年/1000-1500次充放電的電池,維持1萬次充放電,且電池健康水平與出廠時幾乎仍然一樣。這是......
從先進的免疫療法到自驅動實驗室,從生物修復到光子計算,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列出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技術方向。這些技術圍繞可持續性和人工智能(AI)這兩大核心關鍵詞,將掀起新一輪創新浪潮。......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海猛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提出了一個人地關系評價的新方法,對2000—2020年中國網格尺度的人地關系進行了系統評估,發現人與自然在中國大部分區域正逐步趨......
2025年,科學領域將迎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突破與挑戰,從新一代抗肥胖藥物的問世,到改變未來的太空探索任務,再到關乎全球氣候政策的關鍵會議,這些發展不僅影響著科學研究的前沿,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