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科學文化的未來發展及其趨勢和進路,我們不是預言家——恐怕預言家也難以做出準確的預言——不敢率爾操觚、妄自置喙。不過,我們還是想列舉一下各家的看法,略談自己的一孔之見。
西爾評論道:今天,科學和技術幾乎變得使人著迷,它們滲透在當代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于是,科學和技術文化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議題和爭論核心。1989年法國《世界報》在一篇社評中這樣寫道:“21世紀活躍的公民,必須能夠以充分的事實知識干預社會正在如此造成的倫理的、戰略的、生態的和技術的選擇,堅持我們個人的基本自由,在面對來自非理性的和科學主義的壓力時保持批判的心智,保證經濟的未來和我們社會的健康,維護民主本身,都取決于這個社會在它的中途發展真正的科學和技術文化的能力,而科學和技術文化不會被局限于技巧和技術文化,不會被限制在幸運的少數人手中。”
斯諾在列舉了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對立和走向融合的途徑時預言:“第三種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的新綜合——將來臨,文學知識分子和科學家的交流困難將最終得到緩和,二者會和睦相處。布羅克曼借用了斯諾的名詞,但是賦予其另外的意義:第三種文化是由下述處于經驗世界的科學家和其他思想家構成,這些人通過他們的工作和闡述的著作,正在代替傳統的知識分子,使我們生活的更深刻的意義變得明顯,重新定義我們是誰和是什么。今天,第三種文化的思想家正在避開中間人,用能夠達到理解力強的讀者大眾的方式,努力表達他們最深刻的思想,直接與公眾交流,從而引入了知識分子話語的新模式,是行動中的知識分子新共同體的展示。第三種文化能夠寬容觀念的不一致。它不是好爭吵的達官貴人的邊緣爭論,它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第三種文化的思想家不是沒有生氣的學術人,而是形成他們一代思想的人,是綜合者、宣傳者、交流者,是關心社會公益事業的新的公眾知識分子。
尤西姆兄弟認為,第三種文化是不同社會的科學家創造、共享和學習的那種文化式樣,這些科學家致力于把他們的社會和地區相互聯系起來。這樣的式樣是現代化的決定性力量。雷斯蒂沃就此議題提出四個基本問題:卷入科學的第三種文化的平凡活動激勵正在出現的世界化意識,并構成對它的參與;這些活動通過創造不同國家科學家之間的強有力的、持久的和非私人的紐帶,加強了主權國家的雙邊和多邊合作;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家是發達東道國的訪問者,他們的活動有助于他們祖國的發展;在科學的第三種文化中的活動把科學家整合到超國家的科學社會系統中。但是,他向第三種文化是正在出現的世界共同體的縮影的觀點提出挑戰。在他看來,世界化——世界社會或世界共同體——的一個條件是適當培育作為人的創造性和批判性的理智之表達的科學,而科學能夠被視為構成進步的基礎過程。科學的第三種文化的概念是關鍵性的,因為它強調人的研究、合作和進步之間的聯系。它能夠被看做是科學在其中發展并在世界化過程中傳播的系統。理想地,科學的第三種文化培養出這樣的科學家,他們有廣闊的視野,對期望完成的東西比較自信,擁有最新的知識、技術能力和革新的熱情。但是,這不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跨文化活動的后果。職業化和官僚化對第三種文化的機能失調有影響。
對于科學文化的未來走向和兩種文化融合的途徑,我也發表過自己的粗淺看法。我分析了19、20世紀之交的科學革命對于認識論和方法論的五點啟示:實在弱化,主體凸現;理性主導,經驗趨淡;理論暫定,真理相對;科學價值,難以分開;科學自律,平權對外。我進而表示,在堅持科學的理性和實證精神、懷疑和批判精神、多元和平權精神、創新和開放精神的基礎上,凸顯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人的科學創造力,建構和詮釋新的科學世界圖像和科學的智慧形象,協調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欲達此目的,就必須使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協調進步。行之有效的途徑和辦法既不是削足適履、刓方為圓,也不是揠苗助長、一蹴而就,而是使兩種文化在相互借鑒、彼此補苴的基礎上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兩種文化匯流和整合的有效途徑是,走向科學的人文主義(scientific humanism)和人文的科學主義(humanist scientism),即走向新人文主義(neo-humanism)和新科學主義(neo-scientism)。這是雙重的復興——人文文化的復興和科學文化的復興。我這樣寫道:
“要知道,人的認知能力有三種——理性、心靈和情感,人的認知對象有三個——自然、社會和人生,科學認知的范圍和優勢像其他學科一樣,也是有限的和局部的,科學作為一種文化僅是整個人類文化的一部分。科學人要警惕科學沙文主義和科學霸權主義,清醒認識技治主義或專家政治(它無疑優于官僚政治,但卻遜于通才政治)的弊端。因為在20世紀,科學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中軸,科學文化變成一種強勢文化,一不小心就可能滋長那樣的不正常情緒和非平權的心態。科學人既要進一步加強科學自身固有的自我批判和自我矯正機制,深入發掘科學內在的精神潛能、文化意蘊和人文價值——正如哲人科學家所做的那樣,也要以平權的態度善待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積極吸納它們的思想菁華和時代精神氣質,同時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和話語權,積極呼吁公眾和決策者認識和重視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對于社會健康發展和人的完善的意義和重要性,并促成社會加大對它們的支持力度。與此同時,人文人(man of the humanities)也要戒除井蛙主義(well-frogism)的愚昧無知(從索卡爾詐文事件不難看出)和夜郎主義(yelangism)的妄自尊大,克服某些極端立場、狹隘觀點、偏執態度和嫉妒心理,放棄對科學的迪士尼式的乃至妖魔化的涂鴉,多一點建設性的內在科學批判,少一點破壞性的外在科學批判,自覺節制一下封建貴族式的或流氓無產者化的新浪漫主義批判(the neo-romantic critique of science)。特別是那些樂于享用或不知不覺享用科學所導致的技術文明成果,而又無情詛咒科學的人文人,更應該加以深刻反省。科學共同體和人文共同體只有這樣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學習,才能在和諧的氣氛中和正確的軌道上使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比翼齊飛,科學精神共人文精神圓融一色,從而走向新的綜合——科學的人文主義(滲透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新人文主義)和人文的科學主義(充滿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懷的新科學主義)。”
自現代科學誕生之日起,科技倫理便是科學文化內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倫理”通常是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包含價值理念和體現價值追求的行為規范。“文化”反映的同樣是對于值得提倡和仿效的觀念、行為的社......
無論是解決“卡脖子”難題,還是消除“數字鴻溝”,抑或是提升大眾新冠疫苗接種意愿,都離不開科學文化的建構。科學文化是當代文化的重要類型,它以現代科學精神為核心,既包含科學的知識形態,也包括科學探索中的理......
12月18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與北京大學聯合共建的科學文化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該研究院是國內首個以科學文化研究為核心定位和首要發展目標的科研機構,接受中國科協和北京大學雙重領導。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
“科學與你”國際研討會暨科學文化高峰論壇15日在京開幕,本次論壇以“理解、分享、參與:多元世界的新思考”為主題,吸引了來自18個國家的科學文化研究領域的國際組織、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事業......
關于科學文化的未來發展及其趨勢和進路,我們不是預言家——恐怕預言家也難以做出準確的預言——不敢率爾操觚、妄自置喙。不過,我們還是想列舉一下各家的看法,略談自己的一孔之見。西爾評論道:今天,科學和技術幾......
關于科學文化的未來發展及其趨勢和進路,我們不是預言家——恐怕預言家也難以做出準確的預言——不敢率爾操觚、妄自置喙。不過,我們還是想列舉一下各家的看法,略談自己的一孔之見。西爾評論道:今天,科學和技術幾......
■李醒民關于科學文化的未來發展及其趨勢和進路,我們不是預言家——恐怕預言家也難以做出準確的預言——不敢率爾操觚、妄自置喙。不過,我們還是想列舉一下各家的看法,略談自己的一孔之見。西爾評論道:今天,科學......
■李醒民關于科學文化的未來發展及其趨勢和進路,我們不是預言家——恐怕預言家也難以做出準確的預言——不敢率爾操觚、妄自置喙。不過,我們還是想列舉一下各家的看法,略談自己的一孔之見。西爾評論道:今天,科學......
多年來,國人從上到下,不同程度地患上了諾貝爾獎焦慮癥。正在此癥發作之際,在預先沒有多少征兆的情況下,中國本土科學家卻不期而遇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這次獲獎貌似突然,實際上也有某種必然性。它至少說明,諾貝......
科學文化是一種理性文化。科學文化具有普遍性和開放性,這一點無論從其產生還是傳播的歷史都可以看出來。而西方世界和西方文明如古希臘與基督教,對于科學文化的產生和傳承確曾有過獨特貢獻,但科學文化在世界其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