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11-20 15:14 原文鏈接: 海洋國家實驗室第二個海外研究中心啟動建設

      11月16日,海洋國家實驗室第二個海外研究中心――國際高分辨率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正式簽約啟動建設。該研究中心由海洋國家實驗室攜手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共同建設,聚焦研發新一代高分辨率多尺度地球系統預測模擬框架,在全球及區域尺度上提供可靠數據,為科學應對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方面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三方攜手實現合作共贏

      依托超高性能計算機和地球氣候系統模式,準確而又精細化地預測未來地球氣候系統的變化,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前沿科技挑戰。為積極落實十九大報告精神,海洋國家實驗室攜手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發揮各方優勢,聯合建立國際高分辨率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聚焦研發新一代高分辨率多尺度地球系統預測模擬框架,在全球及區域尺度上提供可靠數據,為科學應對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方面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在氣候變化研究方面,海洋國家實驗室、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都是世界頂尖水平。海洋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稱,海洋國家實驗室是中國海洋領域唯一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是推動建設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的大型創新研究基地,目前具有全球海洋研究領域最快的計算平臺,未來還將建設E級超算平臺;在全球海洋模式研發、上層海洋混合、數據同化研究方面具有世界領先優勢。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長期引領全球氣候模式的發展,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是全美最好的大學之一。這次三方的攜手,將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合作共贏。

      中美合作首個實驗室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瑞爾表示,高分辨率海洋與地球系統模型能夠推進對全球環境變化風險及影響的認識,包括季節至年代際尺度上的氣候變異相關現象,從而能夠幫助世界各國制定應對策略。當被問及該實驗室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時,來自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格克漢介紹,今后五年的具體科學目標,包括實現海洋中尺度渦及熱帶氣旋分辨率尺度的氣候現狀集合反演和變化預測,評估和量化中尺度渦及其與大氣和海冰相互作用對氣候變異/變化、氣候預測/可預測性的影響,為次季節至年代際尺度高分辨率全球和區域地球系統預測開發新一代的先進模擬框架。

      記者了解到,國際高分辨率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是海洋國家實驗室第二個海外中心,是海洋國家實驗室海外協同創新機構之一,在美國、青島兩地建設。同時,這也是中美合作首個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該實驗室建成后,將面向單個國家無法獨立解決的、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有望成為世界地球系統模擬預測研究的中心。

      還將建若干海外聯合研究中心

      如今,在全球協同創新網絡的構建藍圖中,海洋國家實驗室底氣越來越足,此前,在2017年5月,海洋國家實驗室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共建的“國際南大洋研究中心”已在澳大利亞霍巴特正式投入運行,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聯合實驗室正在緊張籌備中。未來,海洋國家實驗室還將建設國際北極研究中心和逾百個開放工作室并將攜手德國、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合作建立若干個國際海外聯合研究中心,打造國際一流的綜合性海洋研究中心。

    相關文章

    南海海洋所揭示全球海洋板塊多幕式進水率分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日祥等,在海洋巖石圈水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定量計算了全球海洋板塊水化率的分布,揭示了俯沖帶是海洋板塊,尤其是地......

    研究表明2023年海洋多個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高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法國墨卡托海洋國際機構等全球16個研究......

    透過“海洋之眼”看向“海底幽藍”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多米,深于1000米的深海面積超過90%。深海熱液系統發現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海底深處沒有生命。“最近十幾年,我們做的工作就是‘把實驗室搬到海底’。我們做了一根探針,叫‘拉曼光譜......

    河口區氮的遷移轉化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小平團隊,在河口咸淡水混合過程中氮的遷移轉化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Thedistinctphasesoffresh-......

    “海洋移動信息網絡理論與關鍵技術”專項項目評審會召開

    2023年12月11日,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科學部在北京召開“海洋移動信息網絡理論與關鍵技術”專項項目評審會。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陸建華出席會議并致辭。信息科學部常務副主任劉克主持開幕式。陸建......

    我國科學家解譯冰期深海大洋調制千年尺度大氣二氧化碳多模式變化之謎

    10月26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嶗山實驗室于際民研究員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該研究結合深海酸度數據和冰芯二氧化碳記錄,揭示兩極海域之間的交互作用通過多種模式來調節大洋深海通風狀況。這些模式可以解......

    這個實驗室與高校共建“廣州大學海洋科學學院”

    10月23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實驗室)與廣州大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共建“廣州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據了解,本次合作雙方秉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整合各自優勢資......

    海洋所等在海洋障礙層結構反演重構方面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尹寶樹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針對海洋障礙層結構反演重構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ResearchCo......

    “海洋移動信息網絡理論與關鍵技術”專項項目

    隨著國家海洋戰略的實施和“智慧海洋”工程的推進,海洋活動愈發頻繁,海洋業務種類愈發多樣,對高效、穩定、可靠的信息交互需求也愈發迫切。然而,海洋基礎通信設施非常有限、海洋氣象狀況多變、海水影響機理復雜,......

    西湖大學李曉波團隊發現海洋光合作用關鍵色素合成酶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小波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題為:Achlorophyllcsynthasewidelyco-optedbyphytoplankt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揭示......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