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12-01 15:26 原文鏈接: 關注海洋污染:莫讓海之污成源之傷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今年發起了“清潔海洋”運動,敦促各國制定防治政策;12月4日~6日即將在肯尼亞內羅畢召開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海洋污染將是重要議題。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海涌著謎一般的深邃,詩一般的靜謐,撩撥著人們悸動的情愫,它激發人類熱情,催動人類征程,賜予人類財富。

      為了揭開深海奧秘,近期熱播的紀錄片《藍色星球Ⅱ》給大家帶來了一場場奇幻絢麗的海中獵奇之旅,其中有一個鏡頭既催人淚下又引人深思:一只領航鯨媽媽小心地用嘴“抱”著自己死去多時的鯨魚寶寶,在深海徘徊了許多天,始終不愿離去,整個領航鯨家族都彌漫著窒息的悲傷情緒,沉寂的畫面令人心碎。解說員大衛·愛登堡說,這頭剛出生的小鯨魚可能是被母親的奶水毒死的,因為海洋污染,鯨魚媽媽的體內富集了大量有毒物質。

      眾所周知,海洋是生命之源,調控生態、滋養生命、影響經濟、孕育文明。海洋的總面積約3.6億平方公里,覆蓋了地球約71%的表面積,是地球最大的儲熱體,調節全球的熱量分布和氣候變化。作為地球上最穩定,也是最龐大的生態系統,海洋不僅面積遼闊,生物繁多,每年還會吸收約30%因人類活動而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通過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為人類及其他陸地生物提供50%以上的氧氣。海洋為人類提供了食物、藥物、交通路線、旅游景點等,數以億計的人靠海而生,每年給全球經濟帶來數萬億美元產值,以及整個人類20%的蛋白質攝入量。

      沿海及海上經濟活動的迅速擴張,讓藍色大海不堪重負。海洋污染的積累過程較長,不易及時發現,形成污染后危害性非常大,且治理難度大、時間長、費用高,很難徹底清除。聯合國去年12月發布報告稱,海洋垃圾已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影響沿海地區居民生活質量,每年造成經濟損失達130億美元,全球受海洋垃圾影響的海洋生物種群數量已增至817種。

      海洋污染中約有80%來自陸源輸入,另20%來自海上運輸、水產養殖、海洋石油勘探和海上石油平臺等活動,均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不同類型污染造成的危害也不同,塑料和重金屬進入食物鏈后,使有害物質在生物體內通過多次富集,最終進入食物鏈頂端生物體內;漁網、繩索是魚類、海鳥和海洋哺乳動物的死亡陷阱;船舶溢油和成片垃圾帶將迫使海洋生物種群遷移至陌生棲息地;化肥、農藥將造成海水富營養化,水中氧氣缺乏,引發赤潮、綠潮甚至白潮等有害藻華,使貝類產生毒素,形成海洋動物的死亡禁區;溫室氣體可以使海洋酸化,引發珊瑚白化等物種滅絕現象;冰川融化涌入的淡水將改變洋流,導致氣候異常。

      海洋垃圾主要分為塑料類、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類、玻璃類、金屬類、橡膠類、織物(布)類、木制品類、紙類和其他類型垃圾等九類,其中四分之三為塑料類垃圾,包括塑料袋、塑料瓶、塑料魚線和漁網、風化破碎后的塑料碎片等。這些塑料垃圾會隨著洋流運動逐漸匯聚到一起,甚至會沿著同一方向盤旋、循環,形成一個巨大、清晰可見的“塑料漩渦”,目前科學家們已發現并確認的有5個大型“塑料漩渦”,最大的一個位于太平洋東北部,被戲稱為“第八大陸”,前段時間有環保組織申請在此建立“垃圾群島共和國”,以便讓全世界意識到海洋污染問題的嚴重性。

      全球每年塑料廢棄物超3000萬噸,其中超2000萬噸或被直接丟棄到海里,或從陸地通過河道、風力最終進入海洋。它們在海水中受光、風化、渦流機械和生物群的不斷作用,最終形成微塑料,并在之后長達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里不斷積累,從赤道至兩極,從淺海到深海,遍布整個海洋。微塑料是粒徑很小的塑料顆粒以及紡織纖維,通常直徑小于5毫米,主要源于直接排放到環境中的小塑料顆粒以及大塊塑料垃圾降解產生的塑料碎片,由于體積小,肉眼不易觀察到,會隨洋流漂到各地,擴大污染范圍,被稱為“海洋PM2.5”。微塑料作為污染載體吸附污染物的能力非常強,遇到海中不易溶于水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就會聚集形成一個有機污染球體。密度高且分布廣的微塑料不僅使無數海鳥和海洋生物受滅頂之災,還會通過食物鏈將有毒物質帶入人體。研究表明,目前約40%的鯨類動物和44%的海鳥類物種的體內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而歐洲一名海鮮食客一年中通過海產品攝入的微塑料可能會高達1.1萬粒。

      今年《自然》雜志及其子刊發表的兩篇研究報告值得深思。一篇于2月份刊登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論》雜志,研究人員從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和克馬德克海溝采集的甲殼類動物脂肪組織內,竟然都取樣檢測出高濃度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多氯聯苯和多溴聯苯醚等,表明海洋污染已達最深處,任何海洋生物都可能通過食物鏈被污染;另一篇刊登在《自然》雜志,研究人員測試了8個國家生產的16種不同品牌海鹽,透過溶解、過濾、技術分析,從海鹽里測出72個顆粒物,其中30個是塑料顆粒物,17個是塑料殘留的涂料顆粒物以及4粒灰塵,另21個顆粒物成分不明,表明海洋污染已經影響到人們日常食用的海鹽。人造污染物通過食物鏈富集作用最終回到人體,不禁讓人聯想到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的日本水俁病事件。

      輪回有道,莫讓海之污成源之傷!

    相關文章

    日本排放核污水后,哪些品牌不能再用了?

    8月24日13時,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啟動核污染水排海。各大社交平臺上有許多網友整理出可能會受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影響的洗護、美妝品牌清單,并紛紛表示擔憂。同日下午,詢問了多家洗護、美妝品牌,客服對產品是否......

    中國科學家研制出可在海水中“消失”的塑料

    為解決日益嚴峻的海洋塑料污染問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中國科學家最近研制出一種可在海水中降解的聚酯復合材料,有望在諸多領域替代現有難以降解的通用塑料。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格俠介紹,其團隊......

    歐盟將禁用某些一次性塑料制品

    歐盟建議禁用10種一次性塑料制品和漁具,這些產品組成歐洲70%的海洋垃圾。圖片來源于網絡歐盟委員會認為應該禁止使用這些已有替代品的產品。該委員會近日提議的指令是在歐盟現行規則的基礎上建立的,并補充了針......

    歐盟遏制海洋污染擬禁用塑料吸管等制品

    為遏制日益加劇的海洋污染,歐盟28日公布一項草案,提議禁用塑料吸管、棉簽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據歐盟委員會公布的草案,列入“黑名單”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共有10種,包括塑料餐具(含吸管、刀叉等)、棉簽、氣球及......

    海洋污染正威脅百姓的飲食安全

    生鮮電商發達,一鍵下單生猛海鮮就能到達家中餐桌。但不容忽視的是,海洋污染正直接威脅著老百姓的飲食安全。江蘇省政協委員、福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宗義這次帶來了《加強水產品中海洋生物毒素安全風險防控》的提......

    關注海洋污染:莫讓海之污成源之傷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今年發起了“清潔海洋”運動,敦促各國制定防治政策;12月4日~6日即將在肯尼亞內羅畢召開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海洋污染將是重要議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海涌著謎一般的深邃,詩......

    海洋污染80%以上為陸源污染

    “海洋保護不只是沿海城市的事,海洋污染80%以上為陸源污染,通過河流的污染又占陸源污染的80%,將來會有更多內陸城市承辦海洋日活動。”8日,2017世界海洋日及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在南京舉辦,國家海洋局......

    海洋成了“排污場”:海洋環境亟待保護

    浙江省樂清市政府聯合相關部門前往蒲岐、清江等地開展執法及海產品抽檢行動,抽樣檢測結果出來后將公布于眾。近日(6月10日),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曝光樂清灣海域污染問題,“樂清灣變垃圾場”、“樂清......

    海洋局:東海區海域污染物近九成來自入海河流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日前,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發布了《2012年東海區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2年東海區海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好,約83.3%面積的海域符合一類海水水質......

    日本專家稱流入海洋放射性污水遠多于預期

    日本東京海洋大學一個研究小組3月23日說,福島第一核電站港灣內海水的放射性銫濃度之所以遲遲難以下降,有可能是由于2011年6月之后大量放射性污水繼續流入海洋造成的。2011年4月,工作人員將福島第一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