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文匯報》4日報道,海鮮是不少人的心頭好,但比利時與英國研究人員發現,經常出現在海鮮菜式上的青口(又稱貽貝),平均一份約20只,便含有約90顆塑料微粒。而一份6只生蠔,也含有約50顆塑料微粒。若一周吃兩份青口加一份生蠔,意味一年可能吞下1.1萬顆塑料微粒。
比利時根特大學進行相關研究后,警告海鮮中的海洋塑料微粒,可能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團隊所做的研究則指出,海鮮隱藏的食物安全危機可能更嚴重。
埃克塞特大學團隊在實驗室檢驗數以百計的青口,發現幾乎每只都含有疑似塑料纖維。研究人員將微型的熒光聚氯乙烯(PVC)碎片放入水中,模擬青口在海中接觸垃圾的情景,發現青口會進食塑料,如同進食浮游生物一般,而每只青口平均會找到4.5顆塑料纖維。
領導研究的海洋科學家波特表示,在累計一名普通食用海鮮人士一年內會吃下的塑料量,情況令人震驚。參與研究的加洛韋博士解釋說,塑料纖維會停留在青口的內臟里,雖然微小浮游生物吃進的塑料不多,但食物鏈上游的大魚能一口吞下大量浮游生物,最終吃進更多塑料。
波特也指出,人們食用青口時,很多時不會把內臟清理干凈,意味大部分塑料都在內臟里。但食用魚類可能更令人擔憂,“我們食用整條魚時,即是吃下那條魚吃過的東西。”至于塑料是否能在食用后通過消化系統進入身體組織,研究團隊表示目前尚未清楚,還需獲取更多證據,才能證實會否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
特拉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來減少輪胎在使用壽命結束時釋放到環境中的去污。在發表在《自然化學工程》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中,該團隊展示了一種將6PPD(一種提供紫外線保護的分子,可以幫助輪胎中的......
塑料污染一直被視為全球性頑疾。如今,越來越多用于塑料回收的先進技術正逐步投入使用,它們將使各種廢棄塑料高效轉化為再生塑料。未來,我們或許不再需要靠原油生產塑料,而是將現有塑料資源無限循環地利用下去。僅......
9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篇論文稱,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家利用肽和塑料中大分子的片段,開發出一種由微小、靈活的納米級絲帶組成的材料。這種柔軟、可持續的電活性材料有望為醫療、可穿戴和人機界面設備提供新......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智能手表、運動手環甚至手機不再需要外接電源頻繁充電,而是通過吸收你身體散發的熱量來自行供電,會是一種什么體驗?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朱道本、狄重安團隊與多個國內外頂尖科研團隊合作......
什么?竟然有昆蟲把塑料當作美味!對的,你沒有看錯,科學家發現了很多愛“吃”塑料的昆蟲,并對它們解決白色污染寄予厚望。近日,江蘇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孫建中團隊系統綜述了昆蟲及其腸道共生菌在塑料生物......
科研團隊以無機黏合劑為突破口,成功研制出基于磷酸鋁、磷酸鋁硼和磷酸鋁鉻黏合劑的碳塑料。圖為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圖片來源:俄羅斯喀山聯邦大學科技日報北京9月3日電(記者劉霞)俄羅斯喀山聯邦大學和喀山國立研......
一項8月29日發表于《科學》的研究顯示,塑料瓶和塑料袋可以蒸發成化學合成砌塊,變成具有原始材料所有特性的新塑料。雖然仍有一些障礙需要克服,但新工藝是邁向真正的塑料循環經濟的一大步。自20世紀50年代以......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溫才妃灰藍色的海面上一船船“洋垃圾”駛入中國海域在報紙上看到“洋垃圾”的新聞陳學思很想為消除“洋垃圾”中的“白色污染”盡一份力1999年,陳學思留學歸國加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戴卓君團隊通過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編輯,產生了具備極端環境耐受能力的孢子,從而使其在特定條件下分泌塑料降解酶。同時,團隊通過塑料加工方法將孢子包埋在塑料基質中。該研究為開......
記者25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以下簡稱竹子中心)獲悉,該中心以竹代塑創新團隊利用竹材細胞壁定向活化與模壓技術,成功將竹材直接加工成高強度、耐水以及可降解的全竹熱固性塑料異形產品。相關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