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太湖,波光粼粼,靜謐而美麗。從當年大規模藍藻,到如今水清岸綠,沒人能比兩岸居民更理解這份“美”的來之不易。10年治理,河長全面上崗,重拳出擊:清淤泥,疏河道,控源截污,累計關閉重污染企業5300多家,打撈藍藻1000多萬噸,生態清淤3700萬方……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人們說太湖“年輕”了幾歲。監測表明,湖區整體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Ⅴ類以上,富營養化程度有所減輕,連續10年安全度夏。可貴的是,在流域經濟總量增長1.5倍、人口增加1100多萬的背景下,太湖水質實現了穩中向好。太湖流域全面建立河長制,走出一條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路。
五級河長上崗 責任落實到底
生在太湖邊,從小喝著太湖水,許多無錫人對10年前的藍藻事件記憶猶新。“自來水變臭,礦泉水被搶購一空。”錫山區厚橋街道辦副主任汪蘇湘回憶。
水危機敲響警鐘,太湖“病”了。長期高速發展,“魚米之鄉”遍布工廠作坊,腰包鼓了,經濟富了,水環境卻變差了。專家號脈,太湖實在負擔太重,流域每平方公里1229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倍。“治水單靠一個部門、一項措施解決不了。”無錫市水利局局長張海泉坦言。
危機倒逼,無錫首創河長制。黨政主要領導出任64條河流的河長,“一把手”掛牌督戰,破解“九龍治水”困局。一年時間,主要河流斷面達標率從53.2%提高到71.1%。
機構到位,河長就位。江蘇河長制升級,由省長擔任總河長,五級河長一竿子到底,太湖流域蘇錫常三地,1.4萬名河長上崗。浙江5.7萬多名河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管理延伸到溝、渠、塘等小微水體。上海摸清河湖家底,一河一圖一信息,7781名河長涵蓋所有河湖。
嚴格考核,河長擔責。江蘇無錫,治水成了“一票否決”的硬任務,17名河長因河道不達標被約談。上海河長分級考核,市考區、區考街鎮,每月通報排名,實現全程追責。浙江考核步步緊跟,省級成立30個督查組,每季度1次明察暗訪。
“河長不是冠名,而是意味著責任。”鎮級河長汪蘇湘坦言壓力,門前的梁溪河是無錫人的母親河,也是直通太湖的河道。如今,公示牌升級換裝,新增了河長職責、水質目標等內容,亮黃色的監督電話尤為顯眼。今年上半年一次水質異常,就讓汪蘇湘繃緊神經,一天排查了30多家企業。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吳文慶介紹,目前太湖流域河長會議、信息共享、信息報送、督導檢查、考核激勵等機制基本建立,率先全面建立河長制體系。
一河一策治水 精準抓藥開方
太湖治理有多難?這里河流密如蛛網,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99條,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7個,哪條河哪個湖不達標,都可能影響太湖水。治水千頭萬緒,河長怎么干?
問題導向,“一河一策”。新一輪治水突出精準。今年6月1日,太湖局印發流域“一河一策”編制指南,提供技術指導。上海市對1864條段中小河道分類施策,提出今年底全部消除黑臭。江蘇省啟動生態河湖行動計劃,以水質改善為核心,以氮磷控制為主攻方向,精準治太。浙江省大到干流,小到百米河段,編制11720個“一河一策”方案,全面打響剿滅劣Ⅴ類水攻堅戰。
水岸同治,綜合發力。無錫濱湖區,在岸上向黑臭河道“全面開火”,關停化工企業76家,建立核心保護區;在水里,疏通河道,保潔員上崗,“整條河道像是清了腸,水質比以前干凈多了。”居民李良成說。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浙江紹興市柯橋區的東小江,兩岸印染業集聚,一度成為黑臭河。鐵腕治污,考驗河長決心。去年以來,100多家企業剛性整治,“中國輕紡之都”騰籠換鳥,東方山水風情園、國際賽車場等新產業落戶,變身“酷玩小鎮”。華舍街道水利站站長、鎮級河長孫水龍感嘆:“河水變清了,河里有魚了,兒時的河又回來了。”
科學治水帶來實效。一年整治,上海全部消除黑臭河道,治理中小河道1756公里。到10月底,浙江省縣控以上考核斷面消除劣Ⅴ類水,1.64萬個劣Ⅴ類小微水體全部銷號。
長效機制管水 守護河湖健康
治水非一日之功,集中式治理之后,如何保障常態化治理,關鍵在長效機制。伴隨太湖流域河長制深入推進,一批生態文明新機制應運而生。
制度保障跟上。江浙滬相繼通過地方法規,對河長制進行立法。江蘇建立河長聯席會議制度,穩定投入,省級財政每年安排4億元,市縣兩級每年投入近2億元,專項治河。上海梳理河長問題清單、責任清單、項目清單,將河長制任務實行全過程目標管理。
河長制帶動全民治水。浙江涌現出一批企業河長、鄉賢河長、河小二等民間河長,織密治水護水網絡。江蘇推廣政府購買服務,97.7%的骨干河道落實保潔管護人員,48%的河段實行社會化管護。
治水手段更科學。無錫梁溪河支流泰康浜,長得像“漁網”的石墨烯光催化網放在水里,只要有可見光,就可以幫助分解水中的有毒物質,讓水體恢復自凈能力。
太湖生態治理還在路上。有專家表示,太湖藻型生存環境尚未根本改變,流域排污總量依然大于環境容量,治理任重道遠。吳文慶認為,當前太湖流域治理處于關鍵節點,既要打好攻堅戰,也要打好持久戰。
比利時列日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校一個研究團隊在距今約17.5億年的一種藍藻化石中發現了類囊體膜結構,這是迄今已知的最古老類囊體化石,比此前類囊體化石的最早紀錄提前了約12億年。新研究為進一步了解藍藻......
研究人員幫助揭示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重要生物“觸角”的圖像。大自然已經進化出通過光合作用來利用太陽的能量的結構,但這些陽光接收器不屬于植物。它們存在于被稱為藍藻的微生物中,藍藻是地球上第一個能夠吸收陽光......
每年7-8月份是無錫太湖藍藻易發季節。記者從揚州大學獲悉,由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叢海兵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智能藍藻微能耗加壓控藻船近日在無錫太湖下水,試運行取得圓滿成功,其對湖面藍藻控藻率可達到80%......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周叢照教授課題組,從巢湖成功分離五株侵染偽魚腥藻Chao1806的噬藻體Pam1~Pam5,揭示了Pam1~Pam5的進化多樣性及它們在巢湖自然水體中......
“目前存在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認為藍藻水華只是水體污染的結果,治理水華做好截污治污、消除污染,藍藻水華也就消失了,無需研究藍藻水華的基礎科學問題。這種看法反映了對藍藻水華問題認識上的不深入,是過于簡單化......
產毒藍藻水華威脅水生態系統健康和飲用水安全,除了在淺水湖泊常見的微囊藻水華之外,新型水華藍藻——拉氏尖頭藻(Raphidiopsisraciborskii)由于其入侵性、高毒性、暴發性等特征日益受到關......
湖泊溶解有機碳不僅調節全球碳循環和氣候變化,其被微生物分解過程會消耗水體溶解氧,并產生有害物質、危害水環境。河流將流域大量的外源溶解有機碳輸運進入湖泊,同時湖泊藻類增值等過程也會產生自源有機碳,兩大來......
湖泊溶解有機碳不僅調節全球碳循環和氣候變化,其被微生物分解過程會消耗水體溶解氧,并產生有害物質、危害水環境。河流將流域大量的外源溶解有機碳輸運進入湖泊,同時湖泊藻類增值等過程也會產生自源有機碳,兩大來......
水體富營養化導致藍藻水華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沉積物疏浚作為有效緩解藍藻水華的措施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在城市湖泊治理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疏浚背后的生態學機制研究不夠深入。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
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吉星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荷蘭皇家科學院、德國不萊梅大學合作完成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從藍藻的表型可塑性角度,創新性地將實驗室數據與數學模型模擬成果相結合,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