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學界權威媒體《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于2017年12月11日全球發布了美籍華人、世界RNA納米技術發明人及奠基人、納米生物領域杰出三大科學家之一、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郭培宣教授及其團隊在癌癥靶向治療方面的重大發明:該科研團隊利用RNA納米技術設計RNA納米顆粒并控制它們傳導的方向,以產生能夠在動物模型中成功靶向三種類型的癌癥(前列腺癌、乳腺癌以及結腸癌)并載有治療功能RNA模塊的細胞外囊泡。該項研究引領了世界靶向治療領域,樹立了siRNA,microRNA和其他RNA干擾技術成為新一代抗癌藥物的里程碑,意義重大。
據介紹,該研究由俄亥俄州立大學藥學院的首席講座教授郭培宣領導,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綜合癌癥中心 -詹姆斯癌癥醫院和索洛夫研究所(OSUCCC -James)完成的,郭教授的科研團隊成員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Wexner醫學中心、休斯頓大學、肯塔基大學以及得克薩斯大學等。
該研究的主持人,美國衛生研究院(NIH)癌癥研究所、俄亥俄州立大學藥學院Sylvan G. Frank首席講席教授、OSUCCC – James 醫院轉化療法項目的成員郭培宣(Peixuan Guo)博士說:“使用siRNA和RNA干擾技術的療法正在顛覆傳統,改變癌癥治療”, “一直以來,由于無法將這些藥物直接地輸送到人體內的癌細胞,評估這些藥物的臨床試驗卻一個接一個地失敗了。”郭教授指出:“還有,即使這些藥物能到達并進入癌細胞,但因它們被困在稱為胞內體的細胞內部囊泡中,使其變得無效。”
“我們的發現解決了阻礙這些有希望的抗癌治療的兩個主要問題:將囊泡靶向遞送至腫瘤細胞,并在被癌細胞攝取后將治療劑從胞內體誘捕器中釋放出來”。
郭教授介紹道,在這項研究中,將這些顆粒全身注射到移植了來自人類患者腫瘤的動物模型中后,高效抑制癌癥停止生長。 郭教授說:“總的來說,我們的研究表明,RNA納米技術可以用來編程天然細胞外囊泡,使之特異性地將小干擾RNA傳遞給癌細胞”。
據行業人士預測,此項世界性的重大發明,對于人類健康的貢獻以及精準醫療成本將呈幾何級的降低,意義非常重大。
郭培宣教授個人簡介:
郭培宣教授1987年博士畢業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1993年被美國普渡大學聘為終身教授。1997年擔任美國普渡大學分子病毒學正教授,2007年起被聘為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生物醫學工程Dane and Mary Louise Miller講席教授,2012年1月起被聘為美國肯塔基大學藥學院William S. Farish 講席教授,同時擔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癌癥研究所納米技術合作計劃主任,主持"RNA納米技術和癌癥治療" 等項目研究,現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首席講座教授。郭教授曾擔任兩屆RNA納米技術及藥物國際會議主席,并擔任2015年RNA納米技術GRC(戈登會議)的主席。在2006年到2011年間他擔任美國NIH國家納米醫藥發展中心主任,近期擔任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癌癥納米技術平臺合作計劃主任,專注于癌癥治療中的RNA納米技術。郭教授在1995年獲得了Pfizer杰出教授獎,1998年獲得普渡大學杰出教授學者獎,2004、2005和2007年分別獲得普渡Seed Award,2006年獲得Lions癌癥研究獎,2009年殊榮明尼蘇達大學COV杰出校友,2014年殊榮明尼蘇達大學一百年杰出中國校友,2011年獲得了辛辛提那大學卓越研究獎。郭教授是5個納米技術雜志的編輯或董事,他的工作在電臺或電視如ABC或NBC上被報道過數百次,并在時事通訊或NIH、NSF、MSNBC、NCI和ScienceNow的網站上占據重要位置。他是1998年中國第一屆高科技交易會(深圳)朱镕基總理特邀嘉賓和大會報告人;是NIST、NIH、NSF和納米技術全國委員會的兩個重要國家納米技術委員會的成員,并在2006至2010年任NIH納米醫藥發展中心指導委員會成員;他也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2010年和2014年內部科研審查委員會成員。
關于發布癌癥、心腦血管、呼吸和代謝性疾病防治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24年度公開競爭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科技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
關于發布癌癥、心腦血管、呼吸和代謝性疾病防治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24年度公開競爭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科技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佳欣)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新研究,探索了衰老免疫系統是如何促進腫瘤生長的,為癌癥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見解。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科學》雜志上。黃色和藍色分別表示表達IL......
近期,《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了一項來自美國癌癥協會的研究,科學家們對2300余萬名美國癌癥患者和730余萬例癌癥死亡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34種癌癥中有17種的發病率在年輕人中猛增,腸癌、腎癌、胰腺癌......
生活工作中,人們已能感受到生成式AI的強大。但除了覆蓋到日常生活,還有一類領域也正在被AI模型悄悄改變——醫學中的癌癥診斷。革命性的轉變就在眼前。現在,美國哈佛醫學院、斯坦福大學和布萊根婦女醫院聯合團......
當希波克拉底最初使用καρκ?νο?(古希臘語,原意為“螃蟹”)來描述腫瘤時不知能否想象到,兩千年后的今天癌癥依然每年奪去全球上千萬人的生命作為一位腫瘤相關領域的學者他和北大諸多科研工作者共同奮戰在癌......
記者9月12日獲悉,近日,中核集團控股公司中國同輻旗下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癌癥骨轉移檢測新產品氟[18F]化鈉注射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準。作為國內首個獲批用于骨顯像的PET顯像劑......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內分泌學家楊金奎與合作者研究發現,2007年至2021年間,中國與肥胖相關的癌癥發病率以驚人的速度每年增長3.6%,而與肥胖無關的癌癥發病率則保持穩定。而且,這一增長在年輕人中尤為明顯......
低熱量飲食和間歇性禁食已被證明有許多健康益處,被認為能夠延緩年齡相關疾病的發生,甚至延長壽命。這一現象背后有許多復雜的機制。麻省理工學院之前的研究顯示,禁食發揮其有益作用的一種方式是通過提高腸道干細胞......
在數百萬年的人類進化過程中,與飲食相關的營養供應是影響人類生理的環境因素中的一個關鍵因素,人類進化過程中見證了與人類生理和病理適應相關的重大飲食變化。然而,盡管對飲食與人類健康和疾病之間的聯系進行了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