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ature發布了全球各地區科研機構及高校自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在國家和地區排名中,中國加權分值(WFC)排名仍是第二,僅次于美國,但在前10名中分值增幅最大。
什么是自然指數?
2014年11月,自然出版集團首次以全新的“加權分值計數法”(WFC,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指數方式發布了全球“自然指數”。作為一項科研評價指數,自然指數對于評價科研機構在國際高水平學術成果產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分析是基于各科研機構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68種自然科學類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型論文數量進行計算和統計。68種來源期刊由全球在職科學家所組成的兩個獨立評選小組選出,分為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和物理學四類。這68種期刊只占世界期刊總量的0.6%,但其引用量約占自然科學期刊總引用量的30%。發表在這些期刊上的論文,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世界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經過收集、整理了世界科研機構及高校綜合排名和化學學科的排名情況,具體如下:
自然指數世界綜合排名TOP50
自然指數世界綜合排名TOP50 (2017.1.1—2017.12.31) | ||||
排名 | 科研機構及高校 | 國家/地區 | 論文計數(AC) | 加權分值(WFC) |
1 | 中國科學院 | 中國 | 3831 | 1223.29 |
2 | 哈佛大學 | 美國 | 2574 | 731.47 |
3 |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 德國 | 3272 | 656.16 |
4 |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 法國 | 4871 | 625.38 |
5 | 斯坦福大學 | 美國 | 1464 | 507.75 |
6 | 麻省理工學院 | 美國 | 1663 | 451.36 |
7 | 東京大學 | 日本 | 1312 | 412.08 |
8 | 德國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 | 德國 | 1812 | 391.32 |
9 | 劍橋大學 | 英國 | 1498 | 371.43 |
10 | 牛津大學 | 英國 | 1301 | 349.69 |
11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 美國 | 1351 | 324.48 |
12 | 北京大學 | 中國 | 1223 | 308.58 |
13 | 清華大學 | 中國 | 952 | 289.15 |
14 |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 瑞士 | 897 | 285.09 |
15 |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 美國 | 693 | 278.93 |
16 |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 | 美國 | 850 | 274.13 |
17 | 京都大學 | 日本 | 711 | 273.04 |
18 | 南京大學 | 中國 | 731 | 272.50 |
19 | 密歇根大學 | 美國 | 966 | 266.49 |
20 | 加州理工學院 | 美國 | 1398 | 259.80 |
21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中國 | 780 | 255.46 |
22 |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 美國 | 898 | 252.87 |
23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 美國 | 828 | 249.80 |
24 | 耶魯大學 | 美國 | 911 | 246.45 |
25 | 西北大學 | 美國 | 702 | 236.07 |
26 | 賓夕法尼亞大學 | 美國 | 633 | 226.50 |
27 | 多倫多大學 | 加拿大 | 743 | 222.46 |
28 |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 美國 | 801 | 214.56 |
29 | 普林斯頓大學 | 美國 | 812 | 214.01 |
30 |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 美國 | 767 | 213.17 |
31 | 華盛頓大學 | 美國 | 932 | 209.66 |
32 | 康奈爾大學 | 美國 | 712 | 207.07 |
33 | 印度理工學院 | 印度 | 472 | 205.15 |
34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中國 | 1227 | 204.80 |
35 | 南洋理工大學 | 新加坡 | 452 | 192.88 |
36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美國 | 902 | 189.92 |
37 | 新加坡國立大學 | 新加坡 | 454 | 182.46 |
38 | 浙江大學 | 中國 | 449 | 181.08 |
39 |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 英國 | 859 | 180.18 |
40 | 芝加哥大學 | 美國 | 741 | 178.85 |
41 | 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 | 西班牙 | 1795 | 174.48 |
42 |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 瑞士 | 516 | 171.80 |
43 | 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 | 美國 | 605 | 170.95 |
44 |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 美國 | 625 | 170.18 |
45 | 俄羅斯科學院 | 俄羅斯 | 973 | 169.19 |
46 | 大阪大學 | 日本 | 473 | 168.14 |
47 | 倫敦大學學院 | 英國 | 894 | 165.02 |
48 | 萊布尼茨協會 | 德國 | 923 | 162.64 |
49 | 慕尼黑大學 | 德國 | 693 | 157.44 |
50 | 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 | 美國 | 872 | 155.05 |
此次綜合排名中,中國共有15所科研機構及高校進入前100名,表現十分強勢。進入前百名的中國科研機構及高校還有復旦大學(53)、上海交通大學(62)、南開大學(66)、廈門大學(68)、武漢大學(75)、蘇州大學(77)、中山大學(79)、四川大學(95)。
自然指數化學學科世界排名TOP50
自然指數化學學科世界排名TOP50 (2017.1.1—2017.12.31) | ||||
排名 | 科研機構及高校 | 國家/地區 | 論文計數(AC) | 加權分值(WFC) |
1 | 中國科學院 | 中國 | 1708 | 745.24 |
2 |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 法國 | 980 | 219.50 |
3 |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 德國 | 464 | 193.66 |
4 | 北京大學 | 中國 | 468 | 161.84 |
5 | 京都大學 | 日本 | 259 | 159.49 |
6 | 清華大學 | 中國 | 365 | 158.13 |
7 | 斯坦福大學 | 美國 | 293 | 155.89 |
8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中國 | 324 | 155.58 |
9 | 南京大學 | 中國 | 265 | 153.55 |
10 | 麻省理工學院 | 美國 | 305 | 146.56 |
11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 美國 | 320 | 143.37 |
12 | 東京大學 | 日本 | 279 | 140.59 |
13 | 南洋理工大學 | 新加坡 | 257 | 133.22 |
14 | 印度理工學院 | 印度 | 186 | 132.50 |
15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中國 | 614 | 128.49 |
16 | 牛津大學 | 英國 | 249 | 128.13 |
17 | 哈佛大學 | 美國 | 241 | 125.33 |
18 |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 瑞士 | 232 | 125.20 |
19 | 西北大學 | 美國 | 249 | 124.31 |
20 | 劍橋大學 | 英國 | 244 | 123.89 |
21 | 德國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 | 德國 | 380 | 111.53 |
22 | 南開大學 | 中國 | 315 | 110.66 |
23 | 浙江大學 | 中國 | 220 | 106.59 |
24 | 大阪大學 | 日本 | 194 | 103.96 |
25 | 新加坡國立大學 | 新加坡 | 190 | 103.45 |
26 |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 美國 | 171 | 102.59 |
27 | 蘇州大學 | 中國 | 171 | 102.30 |
28 | 廈門大學 | 中國 | 159 | 93.87 |
29 | 曼徹斯特大學 | 英國 | 166 | 92.42 |
30 | 復旦大學 | 中國 | 196 | 92.08 |
31 |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 瑞士 | 187 | 91.97 |
32 | 武漢大學 | 中國 | 146 | 90.55 |
33 |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 美國 | 144 | 89.16 |
34 | 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 | 印度 | 118 | 87.89 |
35 | 密歇根大學 | 美國 | 144 | 87.47 |
36 | 四川大學 | 中國 | 134 | 87.05 |
37 | 加州理工學院 | 美國 | 140 | 87.03 |
38 |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 美國 | 178 | 86.02 |
39 | 中山大學 | 中國 | 156 | 85.51 |
40 | 多倫多大學 | 加拿大 | 135 | 81.62 |
41 |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 美國 | 306 | 80.15 |
42 | 萊布尼茨協會 | 德國 | 194 | 77.77 |
43 | 斯克利普斯研究所 | 美國 | 125 | 76.83 |
44 | 德州農工大學 | 美國 | 123 | 74.45 |
45 | 華東理工大學 | 中國 | 127 | 73.05 |
46 | 明斯特大學 | 德國 | 107 | 72.36 |
47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 美國 | 158 | 72.08 |
48 | 蘭州大學 | 中國 | 112 | 70.86 |
49 | 吉林大學 | 中國 | 140 | 70.73 |
50 | 上海交通大學 | 中國 | 154 | 70.05 |
自然指數化學學科中國排名TOP50
自然指數化學學科中國排名TOP50 (2017.1.1—2017.12.31) | ||||
中國排名 | 世界排名 | 科研機構及高校 | 論文計數(AC) | 加權分值(WFC) |
1 | 1 | 中國科學院 | 1708 | 745.15 |
2 | 4 | 北京大學 | 468 | 161.78 |
3 | 6 | 清華大學 | 365 | 158.07 |
4 | 8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324 | 155.58 |
5 | 9 | 南京大學 | 265 | 153.55 |
6 | 15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614 | 128.49 |
7 | 22 | 南開大學 | 314 | 110.66 |
8 | 23 | 浙江大學 | 220 | 106.58 |
9 | 27 | 蘇州大學 | 171 | 102.30 |
10 | 28 | 廈門大學 | 159 | 93.82 |
11 | 30 | 復旦大學 | 196 | 92.08 |
12 | 32 | 武漢大學 | 146 | 90.55 |
13 | 36 | 四川大學 | 134 | 87.05 |
14 | 39 | 中山大學 | 156 | 85.51 |
15 | 45 | 華東理工大學 | 127 | 73.05 |
16 | 48 | 蘭州大學 | 112 | 70.86 |
17 | 49 | 吉林大學 | 140 | 70.73 |
18 | 50 | 上海交通大學 | 152 | 70.03 |
19 | 56 | 華南理工大學 | 113 | 67.81 |
20 | 59 | 湖南大學 | 108 | 64.33 |
21 | 74 | 華東師范大學 | 100 | 57.10 |
22 | 91 | 西南大學 | 58 | 50.31 |
23 | 92 | 山東師范大學 | 72 | 49.51 |
24 | 93 | 香港科技大學 | 128 | 48.03 |
25 | 97 | 天津大學 | 248 | 46.54 |
26 | 98 | 東南大學 | 71 | 46.45 |
27 | 99 | 山東大學 | 93 | 46.31 |
28 | 103 | 南方科技大學 | 106 | 44.33 |
29 | 105 | 華中科技大學 | 108 | 44.08 |
30 | 110 | 西安交通大學 | 86 | 41.86 |
31 | 120 | 南京理工大學 | 95 | 39.15 |
32 | 121 | 大連理工大學 | 75 | 38.02 |
33 | 125 | 福州大學 | 61 | 36.73 |
34 | 140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63 | 33.24 |
35 | 142 | 北京化工大學 | 70 | 32.97 |
36 | 146 | 香港大學 | 109 | 32.47 |
37 | 149 | 香港中文大學 | 102 | 31.81 |
38 | 150 | 中國藥科大學 | 48 | 31.60 |
39 | 155 | 東北師范大學 | 51 | 30.74 |
40 | 158 | 陜西師范大學 | 42 | 30.49 |
41 | 159 | 國立清華大學 | 61 | 29.88 |
42 | 160 | 北京師范大學 | 56 | 29.80 |
43 | 161 | 北京理工大學 | 65 | 29.73 |
44 | 162 | 華中師范大學 | 45 | 29.64 |
45 | 166 | 臺灣大學 | 74 | 28.72 |
46 | 181 | 西北大學 | 36 | 26.13 |
47 | 196 | 同濟大學 | 52 | 24.77 |
48 | 205 | 香港城市大學 | 89 | 23.79 |
49 | 211 | 中南大學 | 46 | 23.24 |
50 | 212 | 北京科技大學 | 47 | 23.23 |
從化學學科指數來看,中國科研機構及高校進入全球前100名的數量有27所,占比達到27%,而且很多內地高校排名非常靠前,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等。
最新發布的自然指數數據顯示,中國作者在2022年對高質量自然科學研究做出了最大貢獻,在高質量期刊上發表論文份額首次排名第一,超過美國。自然指數由國際知名科技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下屬機構編......
中新網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15日向媒體發布消息稱,最新上線的自然指數數據顯示,美國、中國、英國、德國、日本是2015-2021年生物醫學科學領域的全球前五......
2015-2021年清潔和可負擔的能源領域自然指數貢獻份額最多的國家圖片來源:施普林格·自然 最新自然指數數據顯示,2015-2021年,中國......
2022年2月7日,NatureIndex公布了2020年11月1日 -2021年10月31日學術機構排名。在全球前100名的大學中,中國占了28位。位居中國(含港澳臺)前10名的大學分別是......
全球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10日發布消息說,《自然》最新出版的“自然指數-年輕大學2021”增刊顯示,根據2020年文章份額排名的全球年輕大學(建校時間在50年及以下)50強中,有23所是中國......
9月25日,《自然》增刊“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1”發布。該增刊對全球城市在2015年至2020年期間與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相關的研究產出進行了量化排名。在相關研究產出全球十大科研城......
3月18日,“2021亞太地區自然指數”發布。其中包括亞太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200強名單,以及4個學科類別百強名單:地球與環境科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統計時間范圍為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769.shtm3月18日,“2021亞太地區自然指數”發布。其中包括亞太地......
4月30日,自然指數網站更新了2020自然指數年度榜單*(NatureIndex2020annualtables),展示了不同國家和科研機構在自然科學領域高質量科研產出的情況。與前幾年一樣,中國科學院......
?中國自2015至2019年科研產出增長最快,但美國仍占據高質量研究最大生產國的地位。?在全球科研機構排名中,中科院繼續位列第一,哈佛第二,中國科大、北大躋身前十,日本東京大學被擠出前十。?中國包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