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3-16 10:59 原文鏈接: 青藏科考將登頂珠峰并首次取回雪冰樣品

      “開完會,就要開始跨越珠峰專題科考工作了。”行色匆匆的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委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去年,國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正式啟動。如果說上世紀70年代開展的第一次青藏科考是一次科學大發現,那么時隔近半個世紀,第二次青藏科考則延伸至泛第三極地區,預計為期10年。這片區域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區,關乎30多億人的生存發展。

      “聚焦水、生態和人類活動,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啟動式上發來賀電。姚檀棟說,這是國家對青藏高原上的所有中國科學家提出領跑世界和服務于全人類的要求。

      5月是上珠峰的窗口期。“只有幾天適合登頂,要趕在季風來之前。”姚檀棟透露,這次上去主要為了研究環境變化。人在珠峰頂上最多只能待一個小時,否則生理上受不了,氣候條件變化危險性也大。所以,科考隊員要在一個小時內完成作業,一次成功。“和過去相比,現在有了先進的儀器設備做保障。”姚檀棟說。

      “要用便攜式高分辨率探地雷達,還有所里自主研發的一套儀器,從雪層鉆探下去,一直打到巖面。”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珠峰科考執行隊長徐柏青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用兩種測量方法得到數據可以互相校對,他們自制的儀器還要采集雪冰樣品。

      徐柏青介紹,這次登頂的路線安排是,由5人協作團隊從北坡上,還有2人從南坡登頂接應;工作完成后,主力科考隊員和接應隊員從南坡下,剩下4個協作隊員從北坡返回。4月初,登山科考隊員就要出發為登頂做準備了。

      今時不同往日,科技進步支撐裝備升級,青藏科考在很大程度上告別了“兩條腿四個輪子”。無人機帶著傳感器,測冰川地形、雪冰層厚度變化;無人船巡游冰湖,測湖深、湖底地形……這些聽起來酷酷的新手段,在徐柏青看來已經很平常了,氣球和飛艇才夠勁兒。

      徐柏青說的氣球,是一種能夠載荷測量設備和儀器的高級氣球。這次,在北坡珠峰大本營,科考隊就要放飛一個系留氣球和兩個零壓氣球,為了揭示環境污染物跨境傳輸與西風—季風相互作用過程機理,以及跨喜馬拉雅大氣水汽輸送與環境變化等現代過程。

      系留氣球,顧名思義,就是用繩子系住氣球留在某一個點。氣球從釋放點可以垂直上升2000米,“通過控制高度,就測得某個點的垂直剖面數據,比如水汽同位素和黑炭含量。”徐柏青興奮地說,過去是完全沒有辦法測垂直數據的。

      “零壓氣球可以飛至海拔15000米的高度,測珠峰上空的數據。”徐柏青介紹,氣球沒有動力,隨風飄。測量完成后,他們根據GPS、氣象條件等綜合判斷回收地點,然后給氣球放氣,打開降落傘。

      至于飛艇,“也沒有動力,但它的流線型設計,比氣球更具抗風能力。”徐柏青說,現在技術已經有了,就等著做出來。

      隨著新手段、新方法、新技術的加盟,第二次青藏科考“總隊長”姚檀棟對未來工作充滿期待。他希望將來可以形成系統的“極目”觀測,實現對第三極生態、環境、資源、災害等過程的大范圍、多尺度、系統化、常態化監測,為科學研究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精準數據。

    相關文章

    青藏高原北緣首次發現大型碳酸巖型鈮礦資源

    科技日報西寧4月10日電(記者張蘊通訊員張衛國)記者10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和青海省地質調查院近期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的東昆侖大格勒地區,新發現了與堿性巖—碳酸巖雜巖共生的鈮—稀土礦(大格......

    新研究揭示全球變暖將導致青藏高原北緣暖濕化

    基于古環境記錄、古氣候模擬和現代觀測,對比了青藏高原北緣中全新世暖期、中世紀暖期、現代暖期和未來百年暖期的干濕變化,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李育教授團隊得出結論,未來全球變暖會導致青藏高原北緣暖濕化。這項......

    科學家建立青藏高原新近紀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

    在20世紀70年代開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作為證明青藏高原隆升歷程和幅度的重要證據之一,三趾馬(Hipparion)化石發現于西藏吉隆縣沃馬盆地和比如縣布隆盆地的中新世地層。進入新世紀,根......

    研究揭示2500年前青藏高原已經廣泛飼養牦牛和黃牛

    12月13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雷初朝教授團隊聯合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等10家單位共同完成的關于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馴化與黃牛利用研究的論文。本研究中用到的牛和......

    青藏高原上發現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屬化石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30日發布消息稱,該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縣柳區晚古新世植物群中發現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屬化石,為解析羊蹄甲屬植物的起源及其傳播路線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于......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公開招標采購多種質譜儀

    青藏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三重四級桿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超高效液相色譜儀三重四級桿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全自動提取濃縮設備、六通道多列包裝機)設備采購招標公告招標編號:SYZB......

    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流域土壤有機碳穩定性機制方面獲進展

    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流域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豐富,并對氣候變化頗為敏感。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區永久性凍土層消融面積不斷擴大,加劇了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不穩定性。CO2排放速率的增加,促進了......

    青藏高原生物源氣溶膠差異及與棕碳光吸收關聯獲揭示

    生物圈釋放的大氣一次生物氣溶膠(PBAPs)在地球系統中廣泛存在,阿拉伯糖醇、甘露醇、葡萄糖和海藻糖是主要的生物源組分,并作為示蹤物應用于PBAPs的表征和解析。有研究指出PBAPs對大氣棕碳有重要貢......

    “海燕號”實現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氣象精細化垂直探測首飛

    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兩架“海燕號”氣探型高空大型無人機日前在四川省自貢市完成交付,并成功實現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氣象精細化垂直探測首飛。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主任李良序介紹,這意味著國家級機動觀測業務正式啟......

    我國13名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峰

    23日中午,我國13名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2023年珠峰地區綜合考察研究中的峰頂科考。記者從第二次青藏科考隊辦公室了解到,本次科考順利完成了極高海拔氣象站技術升級、雪冰樣品采集、冰芯鉆取、......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