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面向未來的適應性水資源管理 ”為主題的第十四屆世界水大會(XIVth World Water Congress)于9月25日至29日在巴西累西腓(Recife,Brazil)舉行。來自全球56個國家近千名專家學者參加了大會。中國派出了以水利部、科研機構專家學者組成代表團參加大會。大會還專門設立了“中國日”活動。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夏軍研究員擔任該次大會主席并在25日的大會開幕式上致開幕辭。
大會開幕式由巴西水資源協會秘書長Almir Cirilo主持。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夏軍教授在開幕辭中強調,水是人類生存和所有發展目標的核心。由于全球變化和人類的經濟社會發展,幾乎全球所有國家都面臨著愈來愈嚴峻的水問題挑戰。面向未來如何應對全球變化,發展區域經濟,維系人類和平與健康,是全球和區域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自1973年9月24-28日在美國芝加哥舉行首屆IWRA世界水大會以來,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每3年舉行一次世界水大會,旨在引領全球水資源管理的學術方向,研討國際重大水戰略計劃,吸引并形成由全球水資源由管理者、科學家、工程師組成的水資源網絡。世界水大會提供了國際上最重要的水資源問題交流平臺,探討不同區域、不同國家面臨的水問題,發展全球水戰略計劃。迄今已成功舉辦了13屆世界水大會,它也是國際水資源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會議之一。
巴西伯南布哥州長Eduardo Campos代表巴西政府在開幕式上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強調世界水大會在巴西召開的重要性,這也是IWRA世界水大會首次在巴西召開,對于推動南非區域的國際水資源管理的交流與合作,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對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世界水大會的召開表示衷心祝賀。大會的主要支持單位領導和代表也在開幕式上致辭。世界水理事會(WWC)主席路易斯?福勛(Loic Fauchon)在大會開幕式上做了面向未來全球水問題挑戰的學術報告。
本次大會的主題是面向未來全球變化的水資源適應性管理,并集中在四個重大問題上開展學術研討及交流。即:“適應性水管理”、“水資源與全球變化”、“水的治理與水法”、“知識系統”。包括10個大會主題學術報告會、94個分會以及近200多幅墻報和面積近1000M2的展廳。本屆大會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大會充分展示了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大會以及國際水戰略發展領域的引領作用
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夏軍研究員擔任本屆大會主席。水利部組織了中國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中國水利水電研究院、南京水利水電研究院、長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委員會、淮河水利委員會、松遼水利委員會等我國流域機構的代表共24人參會。
該次大會專門舉行了“中國日”講座會議,介紹了中國在嚴峻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形勢的壓力下,所開展的水利建設、實施嚴格水資源管理即三條紅線控制的重大行動計劃、流域水資源管理以及水對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支撐的重大戰略決策的系列成果。中國代表系統提出了中國當前面臨的13億人口及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大水問題的挑戰與管理、未來2030-2050年中國將接近16億人口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聯系的緊迫水問題的制約、水資源規劃與管理面臨的挑戰。提出了應對全球變化,中國水資源管理的戰略與對策,其中包括重大調水管理措施,如南水北調重大調水工程、水資源調配的重大措施、實施水資源總量分配、提高水資源用水效率和控制水污染三條紅線等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的國家重大水政策,加強應對全球變化及全球、區域水資源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影響風險管理重大科學基礎問題的研究與支撐的舉措。展示了中國水利大國的風采。
夏軍教授作為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水循環及水資源研究團隊的專家,在第十四屆世界水大會做了多場大會主題報告,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廣泛興趣和高度評價。他做的大會主題報告分別為:“全球及區域水資源治理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全球水戰略聯盟的合作與挑戰”、“全球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影響的適應對策”、“水資源數量與質量的聯合評價與綜合管理”。
與會代表包括世界水理事會(WWC)、第六屆世界水論壇(The 6th WWF)、聯合國全球水資源評價計劃(UN-WWAP)、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斯德哥爾摩世界水周(SIWI)、新加坡世界水周(SIWW)、世界水法協會(IAWL)、美國水資源協會(AWRA)等國際知名水組織對“中國日”專場報告和夏軍主席在大會上的系列報告予以了熱烈的回應與高度贊賞。
通過學術交流,中國代表團也了解和學習了發達國家在水資源綜合管理,尤其包括水法、水體制、水政策、水的教育、水的基礎知識與傳播、綠色經濟發展與水的可持續支撐能力政策等方面的先進經驗。與會代表也針對中國重大調水工程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與適應對策面臨的挑戰;如何應對全球變化對中國水資源供給與需求管理,尤其是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面臨的水問題;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必將面臨嚴峻的水治理、尤其對水環境、水污染治理、水生態環境保護、中國的水管理體制、制度創新面臨的挑戰等,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
二、大會重點探討如何解決全球水危機的關鍵問題的途徑
1. 應對全球變化尤其是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經濟發展高強度人類活動的影響,探討應對全球水危機、重大水計劃、水戰略的國際聯盟與合作,其中包括“水的治理全球網絡”、“水的供給、需求管理與基本衛生的保障”。
2. 交流與探索當前全球及區域水資源管理面對的水治理(Water Governance)重大戰略問題,技術與政策途徑。其中包括“全球變化的影響及水政策”、“極端事件與災害管理”、“水的治理及法律”、“知識決策與管理系統”等。
3. 維系未來全球綠色經濟發展的資源高效和可持續利用與水資源綜合管理。它涉及到如何平衡農業、城市、生態、經濟等多部門的用水與管理問題;如何確定社會經濟用水和維系良性生態環境的水調控閾值問題;如何計量水的供給與利用,以及社會經濟、生態服務多功能的水的綜合利用與管理。
三、會議在面向全球變化的水資源管理方面達成了若干關鍵性的共識
1. 會議強調國際水組織的聯合與合作的重要性,即強調現有的多個重要國際水組織,包括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世界水理事會(WWC)、國際水協會(IWA)及其各國及區域水資源協會(AWRA, APRH, ANRH,CAWR等)的聯合與合作、協作與共贏的建議,特別提出利用明年3月在法國馬賽舉行的第六屆世界水論壇(The 6th World Water Forum)重大平臺,尋求解決全球和區域水危機挑戰和水戰略問題的合作的重大機遇。
2. 會議強調在全球水政策層面上的合作,即強調明年6月在巴西召開“里約20國集團(Rio+20)”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水的可持續管理在支撐全球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作用與核心地位,強調了水的戰略研究與需求和區域、政治、經濟、人類發展與和平、生態可持續性的更緊密的支撐與合作的地位。
3. 會議強調科學與知識在認識全球水危機的成因、面對不確定性的風險管理、應對全球變化影響與適應對策的重大作用;強調知識傳播、能力建設、基礎教育的重要重作用;強調要重點研究和支持發展中國家以及貧窮國家的水管理的基礎與能力建設的重大作用;強調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的水資源管理特殊問題包括跨界河流、國際河流水問題的戰略研究。
大會期間,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夏軍教授和國際水資源協會秘書長還為獲得本屆世界水大會的國際“水晶球獎”、“周文德學術貢獻獎”和“最佳論文獎”的多名知名學者頒發了獎杯和證書。
鑒于全球變化導致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水資源問題及變化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面向未來的適應性水資源管理已經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核心問題。因此大會也得到了來自世界水理事會(WWC)、聯合國全球水資源評價計劃(UN-WWAP)、新加坡世界水周(SIWW)、斯德哥爾摩世界水周(SIWI)、加拿大國際開發研究中心(IDRC)、沙特國王世界水獎(Prince Sultan Bin Abdulaziz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Water)、美國水資源協會(AWRA)等國際知名學術組織和主辦國巴西政府、巴西水資源協會、葡萄牙水資源協會的積極支持。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是國際水資源領域最知名、成立最早的學術組織。1971年在美國成立,聚集了全球范圍的水科學家、水資源管理學家和工程師等專家學者。今年是國際水資源協會成立40周年。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夏軍教授任國際水資源協會主席(2010-2013),是首位擔任該組織主席的中國大陸學者。
第十五屆世界水大會舉辦地通過多家競選,最后由IWRA理事會投票,定于2014年在西班牙格拉累達市召開。
會議背景:在未來30-50年,人類面臨最關鍵的挑戰是“要滿足2050年全球達到90億人口所需的能源、土地、水資源及相關物質的要求”。 而全球面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和人群健康威脅,全球倡導“綠色經濟”的發展途徑。明年6月在巴西將召開“里約20國集團”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水資源管理”是全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共同面臨的最核心問題之一,也是里約20國集團會議的重要議題之一。
為此,第十四屆世界水大會(XIVth World Water Congress)針對全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全球變化影響與適應對策,確定本屆大會主題是“ 面向未來的適應性水資源管理 ”。
第十四屆世界水大會主席臺
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夏軍教授致開幕詞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6月19日,中國科學院連續發布兩則2020年儀器設備部門集中采購項目公開招標公告,涉及高分辨等離子體質譜儀、超高分辨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四極桿-靜電場軌道阱組合超高分辨質譜儀等,總金......
在頂尖高校的王牌學科,集中大量的師資和其他資源來培養拔尖的學生,解決目前中國急需解決的科學和技術問題。在今年被炒得火熱的強基計劃之前,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本科培養是中國高等教育中與之相似的一份樣本。同樣是......
?中國自2015至2019年科研產出增長最快,但美國仍占據高質量研究最大生產國的地位。?在全球科研機構排名中,中科院繼續位列第一,哈佛第二,中國科大、北大躋身前十,日本東京大學被擠出前十。?中國包攬全......
英國《自然》雜志8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模型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物種種群破壞,最早或在這個10年內發生,并且會是“驟然”發生。但大規模、快速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則有可能降低生態組合遭遇突然性破壞的幾率......
緩解全球氣候變化,需要清潔能源和有效清除大氣中的碳。近日,由自然保護協會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首次將土壤在全球森林、濕地、農業和草原上的碳減排潛力匯總在一起,計算出全球土壤在......
如果說,近期國內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從高位降到零,那么科研工作者們則是從零開始、出發。對于新冠病毒、疫苗、有效的臨床藥物,中國的科研攻關進展如何?他們現在到了哪兒?3月26日的《新聞1+1》,白巖松連線......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研究項目指南一、項目背景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
2020年2月2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入選。進展一發現月球背面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
2月19日,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吉星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荷蘭皇家科學院、德國不萊梅大學合作,在《科學進展》上以第一作者發表題為《藍藻的固碳表型可塑性將促進其在高CO2環境下的爆發......
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于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