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蟲間接飛行肌肉的作用是,通過多達每秒1000次的振動來驅動昆蟲的翅膀,并產生極端的機械力。這些極為專業化的肌肉含有纖絲狀的、由伸展激發的肌纖維,這些肌纖維與昆蟲身體其他地方的管狀肌肉不同。研究表明,轉錄因子Spalt major(Salm)是纖絲狀飛行肌肉命運的一個主調控因子。
在發育過程中,Salm通過調控基因轉錄和剪接,將肌肉的結構從管狀切換為纖絲狀。Spalt基因在演化時間相差2.8億年的昆蟲中得到了保持,而人類與Spalt相似的基因SALL1所發生的突變引起的心臟異常表明,Spalt基因的功能也許還決定脊椎動物中纖絲狀的、由伸展激發的肌肉。
本期封面所示為一只麗蠅的飛行情況。
冰期迷人的大型動物要么滅絕了,要么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它們的命運是由氣候變化決定的,還是由人類的過度捕獵決定的?根據放射性碳測年和古DNA對猛犸象和長毛犀牛以及馬、野牛、馴鹿和麝牛的最后歲月所作的一項詳細調查顯示,每種動物對其即將到來命運的反應都不相同。更新世末期大型動物的大規模滅絕不能完全歸因于氣候變化或完全歸因于過度捕獵,而是歸因于很多因素的綜合作用,這些因素對于每個物種來說都是獨特的。
簡單性狀(如植物花的特點和果蠅的眼睛顏色)可以隔代遺傳。本期雜志介紹了一個復雜性狀的隔代后生(外成)遺傳:線蟲后天獲得的長壽命。對父輩ASH-2復合物的 H3K4me3染色質修飾因子的操控,能夠延長隨后三代的壽命。這些發現表明,父輩中的染色質改變也許并不會在不同世代之間完全重設(復位),同時它們也為壽命的后生(外成)遺傳提供了第一個證據。H3K4me3調控復合物在哺乳動物中是保留下來的,但還需進行更多的研究,來確定是否該復合物的操控對哺乳動物的壽命有可遺傳的影響。
大部分中子星都是在鐵核坍縮的超新星中或是在電子捕獲的超新星中形成的。此前,一直沒有可能對這兩個前體所產生的中子星進行區分。隨著具有不同特征自旋和軌道周期以及不同軌道偏心率的兩個不同亞組雙星的發現,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這兩個亞組很有可能與兩個不同類型的、可形成中子星的超新星相關,其中電子捕獲事件優先在低偏心率體系中產生較短的軌道周期和自旋周期。
一個真空中相互平行的兩個鏡面會產生一個吸引力,這就是“Casimir效應”,該效應將量子真空行為的某些方面與相對論結合在一起。這種力是當真空波動(忽而存在、忽而不存在的虛擬粒子)減小兩個鏡面之間的輻射壓力、產生一個內向力時出現的。這種靜態效應已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但理論還預測存在一個動態“Casimir效應”,它是由真空模式在時間上、而不是在空間上的錯配產生的。研究者在一個超導電路中首次觀測到該現象。
氣候模型表明,林地向草地或農田的轉化可能會通過地表反照率的增加而產生一個變冷效應。但迄今為止,尚未有包含大的氣候和地理范圍的研究工作證明該效應的存在。現在,研究者將來自林地中“渦流協方差塔”和附近無林地點的溫度數據結合在一起,發現在北緯45度以北有一個接近1 ℃的變冷效應。該效應隨著緯度的降低而降低,在北緯35度以南可能會變成正效應(變熱效應)。
隱藏在南極東部冰層下Gamburtsev山系的雷達、引力和磁性數據顯示:該山系周圍存在一個2500公里長的裂縫,其位置在該山系較厚的地殼根之上。它向有關造山運動的傳統思想提出了挑戰,因為它們位于一個被廣泛認為是穩定的克拉通(地塊)上。模擬表明,該山系是由“裂縫—側翼隆起”、“根部浮力”和“均衡反應”的綜合作用形成的,并導致了沖積和冰川侵蝕。
嗅覺系統對氣味的編碼方式是這樣的:不僅按照哪些神經元對氣味作出反應來編碼,而且按照它們什么時候對氣味作出反應來編碼。對小鼠來說,小鼠去聞某一特定氣味的行為,會在嗅覺神經元中激發一個精確的活動序列,但尚不知道這種時序信息實際上是否會被讀出和使用。研究發現,小鼠能以行為方式報告小到只有10 毫秒的時序差別,而且這種時序信息是編碼在嗅球下游的。
被德克薩斯銀環蛇咬一口雖不致命,但卻會引起劇烈的、持續很長時間的疼痛。現在,所涉及的毒素已被定性。純化出的活性成分(MitTx)來自兩種“管家酶”的異常組合,它們的二聚化產生“酸感應離子通道ASIC1”的一個強效的、選擇性的激發因子。ASIC1的激發吸引“初級傳入傷害感受器”,后者能夠檢測由熱和炎癥引起的疼痛。該發現為有關這些離子通道的研究,以及為整個疼痛研究領域的研究工作都開辟了新路徑。
植物對水澇的耐受性是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當植物沒入水中時,它們會缺氧,這會觸發基因轉錄的變化,而后者又能促進厭氧代謝和維持ATP生產。本期Nature發表的兩項互補性研究,識別出了擬南芥感知氧含量降低的機制。兩篇論文的作者們報告說,定向蛋白分解的N—端法則通道調控關鍵缺氧反應轉錄因子的穩定性。這些蛋白在氧含量低的條件下穩定性的增強,可以提高植物的存活能力,所以這可能是對耐澇作物進行基因改良的一個目標。
光敏色素是光受體,通過在紅色和遠紅外光吸收狀態之間的可逆光轉換來調控植物、真菌和細菌的光反應。研究人員利用溫度掃描低溫晶體學方法,獲得了來自綠膿桿菌的一種細菌光敏色素在光反應期間出現的三個中間體和關鍵構形變化的結構信息。
“很可惜,作為科技期刊出版大國,我們到現在還沒有一個類似《自然》和《科學》那樣的國際頂級期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吳宏偉委員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國內期刊與國際頂級期刊的差距主要是在影響力上。中......
當鋰電池的壽命即將終結時,為它“注射”一針新分子,就能使它恢復原本的充電容量,甚至使得原本只能保證6-8年/1000-1500次充放電的電池,維持1萬次充放電,且電池健康水平與出廠時幾乎仍然一樣。這是......
從先進的免疫療法到自驅動實驗室,從生物修復到光子計算,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列出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技術方向。這些技術圍繞可持續性和人工智能(AI)這兩大核心關鍵詞,將掀起新一輪創新浪潮。......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海猛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提出了一個人地關系評價的新方法,對2000—2020年中國網格尺度的人地關系進行了系統評估,發現人與自然在中國大部分區域正逐步趨......
12月6日,索尼集團公司(索尼)和《自然》近日宣布了首屆“索尼-《自然》技術女性獎”入圍名單,從中將選出三名最終獲獎者,并于2025年2月5日在東京舉行的頒獎典禮上揭曉。“索尼-《自然》技術女性獎”于......
10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總干事格蕾泰爾·艾吉拉博士簽發致信,祝賀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正式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是全球首個自然保護區的最佳實踐標準,聚焦“良......
科技日報北京9月27日電 (記者張夢然)軌道角動量(OAM)單極子目前是理論物理學研究的重點,因為它為新興的軌道電子學帶來巨大的實際優勢。最近,科學家結合理論分析與瑞士光源(SLS)的實驗工......
21時做B超,卵泡還在;21時30分進入手術室,雌激素些許下降;21時40分,卵泡壁已經塌陷,通常這種情況下很難再取到卵了……這是今年7月26日晚,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下稱中信湘雅醫院)麓谷總......
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當日,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館開館。 揭牌開館。周翔宇攝該館分為“五岳獨秀”“萬物共生”“走進自然”三個版塊,充分結合南岳衡山的自然資源和人......
2024年2月9日,大年三十清早,上海大學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楊緒勇習慣性地查看了一下郵箱。新郵件的發件人赫然是Nature編輯部。“希望是文章被接收的好消息。”楊緒勇懷著緊張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