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這個生命最終秘密的載體,在生命和物種的起源進化中,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新基因是怎樣把一個新的分子功能,加進一個自然界長期演化歷史形成的功能系統及其基因控制網絡中,進而改變這一系統功能的?
“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這些重要問題的所有答案。但是,至少我們現在知道,這樣的問題并不是不可以研究的。”王文說。
王文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德馬普青年科學家進化基因組學小組組長,從事分子進化和進化基因組學研究,而新基因及其新功能的起源和進化問題,是他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
“猴王”與“斯芬克斯”
王文在跟隨美國導師、著名華裔教授龍漫遠作博士后研究時,找到了他生命中發現的第一個年輕基因——Sphinx(斯芬克斯)基因。這個突變后導致果蠅同性戀的基因,與人類尋找千年的“龍陽斷袖”的謎團密切相關。
他們將其命名為斯芬克斯基因。在古希臘神話中,Sphinx是一種具有人頭、獅身、天使翅膀的怪物。因為這個基因由預先存在于基因組中的兩個基因嵌合而成,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由蛋白質基因轉變而成的RNA基因,其產生距今不超過200萬年。
王文的研究還表明,斯芬克斯基因的形成過程受到正選擇的驅動。幸運的是,正如俄狄浦斯解出了“斯芬克斯之謎”一樣,后來的功能實驗由龍漫遠和學生戴紅震完成,他們在經過6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終于接近斯芬克斯基因之謎。
他們發現,在敲除了斯芬克斯基因后,雖然單個的雄性果蠅在形態上并無變化,但是當把這些缺失斯芬克斯基因功能的雄性黑腹果蠅放在一起時,它們就會發生明顯的相互性吸引,也就是出現了同性戀行為。
王文建立的新基因搜尋體系很快產生了令人驚喜的收獲。通過系統搜尋,他們鑒別到了數十個年輕基因,包括2004年發表的猴王(Monkey king)基因——其在100萬年的時間里分裂出了4個新基因,就像神話故事中“美猴王”孫悟空,拔毛吹氣變出許多小猴子那樣。
因此王文團隊形象地把這個新發現的基因家族,命名為“猴王基因”——他們第一次闡明了基因分裂是如何實現的,此前生物學界早已有“基因分裂”的猜想,但科學家一直沒有找到直接證據。
如今的王文也正像“猴王基因”似的,一發而不可收拾地發現了許多新基因。
探索生命終極秘密
王文有深厚的中國情節,在美國的6年間,他連綠卡都沒申請,“歷史書籍看多了,自然就會有對國家強盛的執著之心”。
2001年,時任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所長的季維智,利用機會前往芝加哥“游說”王文回歸。
在王文家中兩位老友相見,沒有刻意的寒暄,也沒有浮泛的客套,季維智見面就說:“我給你找了一個更好的人才支持計劃,回國建立馬普小組。”
從德國馬普學會和中國科學院那里,這個小組每年將拿到20多萬歐元和100多萬元人民幣的科研經費支持,還將獲得寬裕的時間,只要在前3年中取得不錯的成績,就能獲得延續到5年的持續支持。
王文認為這是最適合他的人才支持計劃。對生命科學來說,5年是一個產出周期。“現在我已經進行了5年半,很多重要結果正在產出。”
在這個計劃的支持下,王文的回國毅然決然。
在回國后的短短八九年間,王文如魚得水,完成了新基因起源進化的全貌繪制,闡明新基因起源的普遍模式和規律,并全面評估了新基因起源的各種機制及角色。
過去的數年間,在王文帶領下,馬普青年科學家小組與國際一些研究小組合作,已陸續報道了包括“猴王”、“Hun”、BSC4、MDF1和nsr等在內的一系列新近產生的新基因。這些研究成果表明,新基因起源是一個重要的生物學現象,但全基因組水平具體有哪些重要的新基因起源機制,它們各自的角色是什么,卻一直不清楚。揭開這個更高層次的謎底,成為王文回國后孜孜以求的答案。
2008年,王文團隊利用最新發表的12個果蠅種的全基因組序列,將新基因起源的研究提升到闡明全基因組水平模式的高度。他們通過大規模的基因組比較,鑒定了300多個果蠅物種特異的年輕基因。他們通過對這些基因起源機制的分析發現,基因重復是產生新基因最主要的機制,80%的新生基因拷貝由串聯重復產生,它們之后又可能轉化成散在形式的基因重復。
有趣的是,在這項最新的研究中,發現有12%左右的新基因,是由非編碼序列“變廢為寶”而來的。這一發現顛覆了該領域長期存在的“進化不可能從頭產生”的觀點,證明了從頭起源是新基因起源不可忽略的重要機制。
同時,對所有新基因及其祖先基因的結構比較發現,有30%的新基因通過外顯子重排等方式招募祖先基因不具有的序列,形成了新的嵌合基因。這樣的結構為新基因提供了立即獲得新的結構域和功能的機會,促使它們可以快速在群體內被自然選擇固定。這些研究成果表明新基因的起源是一個重要的生物學現象。
對于下一步的研究,王文對《科學時報》記者說,一方面,隨著基因組測序的增多,他們將在其他物種里進行類似的探討,研究其是否具有相同的模式;另一方面,將深入研究這些新基因對生物的進化、發育和功能起到的作用,這對生物發育、遺傳、進化這3個重要生命科學現象的整合非常有幫助。
一個新的基因是怎樣出現的,出現以后通過怎樣的分子機制實現什么樣的功能;這些功能對生物進化有什么樣的意義;很多基因參與了生物的個體發育,這些個體發育展現出來的性狀或體態有什么進化價值,這些都是今后研究較為重要的方面。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主任醫師黃錦海、周行濤團隊,與暨南大學附屬深圳眼科醫院教授雷和田團隊、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教授王勤美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針對VEGFA基因的CRISPR/Cas9......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PNASNexus在線發表了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農業農村部蠶桑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教授譚安江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構建多種家蠶絲腺表達體系,實現了蜘蛛和袋蛾絲蛋白等在家蠶內的......
最近幾年,每隔一段時間,張沖就會發一個朋友圈,配文為“這一秒鐘科學不重要”。配圖則為一篇新上線論文截圖,她和丈夫薛瑞棟的名字赫然在列。今年情人節,這個系列的朋友圈再次“更新”。此次的配圖為一篇Natu......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藻類生理過程與精準分子育種團隊與合作者利用精準基因編輯技術揭示了海洋硅藻對種群密度信號的感知和傳遞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學會雜志》上。陸地和海洋中的動物會通過......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教授包振民團隊開發國際首個整合宏觀/微觀進化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的綜合分析工具(PanSyn,https://github.com/yhw32......
植物是復雜的生物系統。植物體內基因的表達受到多種水平的調控,如轉錄水平、轉錄后水平、DNA甲基化/去甲基化等,從而對基因表達進行精密高效的調控。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張勁松研究組篩選OsEI......
神經變性疾病早期階段的特征是離散腦細胞群中蛋白質的積累以及這些腦細胞的退化,對于大多數疾病而言,這種選擇性的易感性模式是無法解釋的,但其對于病理性機制或許能提供重要的見解。阿爾茲海默病是世界上主要的癡......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金斯瑞(HK.1548)、凱賽生物(688065.SH)、華熙生物(688363.SH)、華恒生物(688639.SH)、川寧生物(301301.SZ)等本文核心數據:ZFNs技術;......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脫氧核糖核酸(DNA)決定了生物體的全部表型。但問題來了,在相同環境中成長的同卵雙胞胎,身高、膚色、性格、健康狀況等并非完全相同,這是為什么?為了揭開表觀遺傳的“神秘面紗”,科......
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NYUGrossmanSchoolofMedicine)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我們遠古祖先的基因變化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人類不像猴子那樣有尾巴。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