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籠罩下的黃浦江
霧霾天里的北京高速路
10月底,PM2.5闖入我們的生活。兩個月后的12月21日,環保部公布PM2.5和臭氧監測時間表,直轄市及省會城市明年將測PM2.5。一些地方,目前開始采購相關監測設備。2016年1月1日,全國各地都將按照新標準監測和評價環境空氣質量,并向社會公布監測結果。
它很新鮮,走進國人的生活還不到兩個月。
它很老舊,上世紀90年代國內已有專家研究。
它很渺小,直徑不到一根頭發絲的二十分之一。
它很“強大”,專家說它將取代抽煙成為肺癌首因。
而真正能體現它威力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天里,它掀起的一場波瀾,正在改變我們對環境的認知,并推動相關政策的前行。
它叫PM2.5,外號“灰霾殺手”。
闖入生活
差異較大的兩組數據,讓國人記住了PM2.5這個生僻詞。它是在灰蒙蒙的天氣中,闖入中國都市人生活的。
10月底,連續大霧籠罩北京,另外幾座北方城市也未能幸免。蜷在路上的汽車,一邊無奈于透明度偏低,一邊噴著尾氣。
“132”,“輕微污染”10月30日,北京市環保局公布了空氣污染指數(API)。當日,北京多數居民的感受是空氣“有毒害”。
兩個判斷相差甚大。造成差別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尚未將“PM2.5”(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納入空氣質量評價體系。微博的力量,讓國人迅速知道了這個生僻詞。
目前,中國API指標數值范圍為0-500,僅包含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三個指標,對危害嚴重的PM2.5和臭氧并沒納入。
同為顆粒,PM10直徑在10微米以內,其中2.5微米至10微米之間的“稍大”顆粒,能進入呼吸道,但部分可通過痰液排出;“超細灰塵”PM2.5,則能直接進入肺泡、血液,并會吸附有害物質,引發多種疾病。
此外,作為灰霾天氣的“元兇”之一,PM2.5遮擋光線反射陽光能力更強,更能影響能見度。
專家介紹,室外PM2.5主要來自于燃煤、工地揚塵以及汽車尾氣。室內,二手煙是PM2.5的最大來源。
日前,廣州氣象專家吳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經過多年研究發現,灰霾與肺癌有著“七年之癢”,即出現灰霾嚴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會出現肺癌高發期。“灰霾將取代吸煙,成為肺癌致病頭號殺手”,吳兌說。
有分析稱,PM2.5的日均濃度和年均濃度到達一定數值,會增加死亡風險。據悉,目前全球僅有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日本、美國、加拿大等近10個國家頒布了PM2.5限值,90%的國家并未公布。
日前,一位官員表示:按API國標,目前全國70%的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如果增加PM2.5監測指數,則全國70%城市不達標。
據悉,早在2008年初,我國即研究是否將PM2.5納入新的空氣質量監測標準。修改空氣質量監測標準,建立PM2.5監測體系被寄予厚望。而擬將PM2.5納入考核,無疑成為《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中最引入注目的部分。
民間呼聲
民眾感知與監測數據錯位之下,一場“我為祖國測空氣”活動發起。這場自發活動,客觀上促使政府更快地做出決定。
“不能讓群眾遭污染之害,而監測數據自說自話。”
一些與群眾感知錯位的數據的公布,引發了民意反彈。微博上,大量的評論、轉載關注著幾個關鍵詞:空氣質量、PM2.5、污染物檢測。畢竟,對于空氣,所有人須臾難離。
幾位微博名人發起網上簽名活動,要求改善檢測大氣污染的辦法。一個有數萬網友參與的網上投票顯示,逾90%的網友認為,國家應該引入PM2.5標準。
當公眾已經熟知PM2.5這個詞匯,洞悉它所代表的危害,便急迫地想知道它的真實數值。
此種背景下,一幅以“我為祖國測空氣”為題的漫畫在網上流傳。
漫畫上,三位白領袖子高卷,在霧霾的都市里,或高舉空氣測量儀,或手拿地圖,拳頭緊握,神情認真。分析認為,這是模仿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宣傳畫。
在實際生活中,北京、長沙等城市,一些環保組織或個人,真的拿起便攜式檢測儀,走到室外或飯店等場所去測量空氣。如11月,長沙環保組織“綠色瀟湘”開展了名為“我為長沙測空氣”的活動。
按計劃,始于北京的“我為祖國測空氣”活動下周將傳到廣州。活動中,網友募集資金購買了價格不高的檢測儀。有專家指出,官方儀器價格昂貴,民間儀器“可信度問題非常大”,民間空氣檢測更像“兒戲”。
無論如何,這場“兒戲”引起了足夠的關注,眾多媒體進行報道。當然,還有一種聲音異常清晰:除了嘗試檢測空氣,每個人更應嘗試做出改變,少開一天車,進行垃圾分類,更是為空氣質量改進做出貢獻。
國家發力
天氣可以灰霾,政策不能。清晰的聲音已經傳來,“環境質量也是公共服務產品”,明年開始,直轄市及省會城市將監測PM2.5。
民間聲音此起彼伏的同時,11月16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公開征求意見,新標準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12月5日,征求意見截止,民意普遍贊成這一做法。
15天后的20日,李克強副總理在出席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時強調,基本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是政府必須確保的公共服務。他指出,中國將進一步加強空氣污染防治,修訂并發布空氣質量標準,“抓緊做好增加PM2.5監測指標的準備”。
1天后,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公布了PM2.5和臭氧監測時間表,并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要率先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率先爭取早日和國際接軌,率先使監測結果與人民群眾感受相一致。
按照同日發布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以上重點區域的復合型大氣污染得到控制,所有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達到或好于國家二級標準,酸雨、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明顯減少。
據悉,針對PM2.5等更高標準物的污染濃度監測,北京市等地已開始采購設備、培訓人員等。
從PM2.5進入民眾視野,到國家政策出臺,前后不到兩個月時間。
盡管3年前國家有關部門即關注PM2.5,研究是否出臺相關標準,但PM2.5標準能于今年冬天出爐,其背后,是一股巨大的民意推動力量。
2012年就要來了。期待著,按設想的那樣,北京等城市“每小時”都能看到PM2.5數據。
看到數據并非最終目的。PM2.5數據能日漸趨小,損害健康的因素趨向淡出,才是務求的方向。
而數據要降,減排是硬道理。現在,圍剿PM2.5,國家正在發力,箭已在弦上。空氣是所有人的。除國家努力,還包括你我“少開點車”。
名詞解釋
PM2.5是什么:PM2.5,是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懸浮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1/20。
對人體影響:雖然PM2.5在地球大氣中含量很少,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
灰霾天氣中大量的PM2.5,可通過呼吸道直達人體肺泡,造成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暴露在灰霾環境中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DNA傷害、肺癌。雖然生物學致病機理尚未完全清楚,但統計表明,灰霾在相當大程度上提高了呼吸道發病率和心肺疾病死亡率。
產生的原因:PM2.5產生的主要來源,是日常發電、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經過燃燒而排放的殘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
新聞回放
10月30日開始,北京連續三天大霧天氣,市環保局公布的空氣質量只是“輕度污染”。市民反映與實際感受不一致。
11月1日,環保部發布《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首次對PM2.5的測定進行了規范,但PM2.5并未被納入空氣質量標準強制監測指標。相關人士稱,監測技術已不成問題。
12月5日,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大霧天氣,能見度不足1公里。19時,有監測顯示PM2.5濃度為522。北京市環保局官方微博“綠色—北京”公布的4日中午12時至5日中午12時的空氣污染指數為193,質量級別為“輕度污染2級”。人們再次感到公布的數字與實際感受不同。
12月5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征求公眾意見截止。該意見稿提出,在基本監控項目中增設PM2.5年均、日均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濃度限值,新標準擬于2016年全面實施。
12月20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席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時要求,進一步加強空氣污染防治,修訂并發布空氣質量標準,抓緊做好增加PM2.5監測指標的準備。
12月21日,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環保部將抓緊修訂發布《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該標準將增加可入肺顆粒物(PM2.5)、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三項國際通行的監測指標。
網友聲音
網友“V衛威”:全國環保大會公布的這條消息體現了前段時間各界輿論的力量,而監測數據是否公布?如公布數據,準確性如何保證?是否有第三方監測?環保部門任重道遠。
網友“leni0627”:希望國家可以進一步加強污染源頭的控制,加強治理,促進減排,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以人為本的實踐。
網友“肖云漢”:開始檢測是正視問題的第一步,要想改善城市空氣,除了控制工廠等污染源外,科學規劃大力發展公交是必須的任務。一條合適的線路、幾輛上下班高峰的加車就能讓幾十上百上班族放棄高成本高污染的私家車,改乘環保低碳公交出行,于國于民均大有益,期待政府加大投入。
網友“QY可可”:真心地期待關于PM2.5的大討論有個好的結果,監測數值要按照規范要求公布、評價。然后,把目光集中到減排上去。減少污染排放,治理污染是關系到子子孫孫的事業,應從每個人做起。數字的大小、評價結論都是用來反映環境狀況的,只有加大減排、治理力度才能改善環境。
他山之石
美國:經過征求民眾意見,在1997年9月16日發布了PM2.5的標準。但在那時,尚未展開全國的PM2.5監測,直到1999年各州才陸續開始,2000年PM2.5監測常規化。
澳大利亞:在2001年開始考慮增加PM2.5的指標,并在2003年制定了PM2.5的非強制標準。制定該標準的目的是收集數據,以便檢討這一標準是否合理,并準備于2005年開始考慮制定強制標準。但直到今年,澳大利亞的PM2.5仍然不是強制指標,不過這期間一直在做大量的監測和基礎研究工作。
歐洲:2008年4月14日,歐盟委員會《環境空氣質量指令》為降低PM2.5和PM10的含量設定了標準和具體達標日期。就各成員國整體而言,可吸入顆粒物含量須控制在年平均濃度25微克/立方米的水平。上述目標最遲須在2015年達到。
“今年,我國面臨著氣象條件相對不利和污染物排放量顯著增加的雙重壓力,空氣質量改善形勢較為嚴峻。”28日,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說。他表示,將通過工程減排、企業合......
生態環境部今日向媒體通報了2023年2月和1—2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空氣質量總體情況2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3.1%,同比下降8.3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38.shtm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
生態環境部今天(17日)上午舉行例行發布會,有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監測數據表明,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呈現“三個向好”的特點。“三個向好”首先是空氣質量穩中向好。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
世界氣象組織7日發布報告稱,預計本世紀熱浪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將增加,進而導致野火增多,可能會使空氣質量惡化,危害人類健康及生態系統。這是7月25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馬里波薩縣拍攝的被燒毀車輛。新華社......
北京8月31日,中國生態環境部31日通報7月中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顯示,山西太原、陽泉、晉中入列全國空氣質量最差前三位。生態環境部通報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顯示,7月,168個重點城市中,海口、黃山、......
北京8月30日,30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實施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87.5%。......
2022年8月1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8月上半月(1-15日)全國空氣質......
中新社北京7月22日電(記者阮煜琳)中國生態環境部22日通報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改善,339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為84.6%。當日通報全國重點城市排名顯示,1月至6......
中新網6月18日電據生態環境部官方微信消息,生態環境部18日向媒體通報了2022年5月和1—5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5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5.2%,同比下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