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12-08 09:47 原文鏈接: 路還長著呢,沒什么好慶祝的

    ——訪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院士

    楊學明(資料圖片)

      本報訊 昨晚10時許,記者幾經周折電話聯系上了剛剛當選中科院院士的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問起當選院士的感受,楊學明院士表示:“多少還是有一點激動的,畢竟這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

      “消息公布后,您的家人有沒有或準備為您慶祝啊?”面對記者的問題,楊院士爽朗地一笑,說:“呵呵,我們家一向沒有慶祝的習慣,這只是做學問、做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的成績,科學研究的路還長著呢,沒什么好慶祝的。”“況且,即便是有慶祝內容,我現在也沒法立即感受到。”原來,電話那頭的楊院士正在北京,他是前天專程坐飛機趕到北京,昨天下午在北京參加了中科院2011年新增院士的頒獎活動,而之前的一段時間,楊院士則是在德國做訪問學者。也就是說,楊院士已經有一陣子沒回大連和家人在一起了。

      昨天在電話里,記者先后幾次對于“這么晚打電話,打擾您休息”表示歉意,而楊院士每每都是笑笑說“沒關系”,整個通話過程中,楊院士的語氣都十分謙和而平易近人,讓人沒有太多的距離感,更沒有院士“高高在上”的感覺。這一點,或許是除了科研之外,楊院士身上散發出的又一種人格魅力。

      大連能得到楊學明院士,我們應該感謝一個人,他是化物所前所長包信和。他在多年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過:“在楊學明回來之后,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尤其是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面,在短時間內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一路與科學“巨人”為伴

      去年11月,接受采訪時,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楊學明重復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是很幸運的,幾乎一路都能與科學‘巨人’為伴。”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師承張存浩和朱清時,這兩位學界前輩將他引入了化學物理這一研究領域;在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攻讀博士學位時,他的導師是阿力克教授,這位導師是李遠哲的學生,僅僅比楊學明年長3歲,“他讓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做研究的樂趣,以及解決科學問題后的感動,也讓我意識到科學不只是一種數據的累積,數據及理論后面的科學問題才是最重要的。”楊學明說。

      而對楊學明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加州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李遠哲教授,從這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那里,楊學明學會了從事獨立科學研究的能力,學到了一種沖擊科學前沿的信心和能力。楊學明至今還記得,十幾年前,在伯克利分校跟隨李遠哲做博士后時,他得到了科研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建議。在同步輻射光束線上設計非常復雜的分子束儀器時,李遠哲對他說:“我建議你應該首先跟著工程師們,好好學一學怎么樣設計儀器。”

      在李遠哲的實驗室中,幾乎所有的儀器設備都是由他親自領銜操刀制作。在加州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有一個實力強大的專門做科學儀器設計和研制的小組。楊學明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跟著實驗室的工程人員,在計算機上做出了他人生中第一套復雜儀器設計圖紙。“這是我第一次真正從頭到尾做儀器,把自己要設計的儀器想得非常清楚。要學會自己做儀器,這恐怕是我這輩子接受過的最重要的一個建議。”

      從臺灣到大連化物所之路

      早在八九年之前,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王鴻飛就對時任大連化物所所長的包信和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個人認為引進楊學明,是你做所長期間做得最漂亮和最成功的一件事情。”事實上,回歸,是楊學明心中始終繞不開的情結,無論他身在何處。他等待的只是一個契機。

      2001年,在臺灣“中央研究院”當研究員的楊學明應邀來到大連化物所訪問,正在外地出差的所長包信和得知消息,第一時間撥通了楊學明的電話,問他是否有興趣來到大連化物所工作。電話中,楊學明對包信和撂下了一句話:“只要你能夠說服李遠哲先生,我就回來。” 回到臺灣之后,楊學明找到李遠哲,向他“坦白”了到大連化物所工作的意愿,李遠哲當時建議楊學明,“緩一緩再說吧”。這一次,做學生的楊學明,卻沒有考慮接受“建議”。在楊學明的直接引見下,大連化物所所長包信和特地飛赴臺灣。用了半個小時,包信和說服了李遠哲。2001年8月8日,李遠哲親自給包信和寫了一封信,對楊學明的工作聘任加以推薦。大連化物所采取“特事特辦”,立即撥給楊學明1000萬元啟動經費。對于楊學明這位年輕學者的成長空間,包信和考慮得細致而周到。而后來楊學明所取得的優異成就,也印證了包信和這位戰略科學家的遠見卓識。

      回來后用三年“變”回中國人

      十幾年前,因為要到臺灣的“中央研究院”當研究員,楊學明不得不加入美國國籍;如今回到大連化物所,他終于恢復了自己的中國國籍。楊學明感慨言之:“歸來,是生命的輪回。”

      在美國期間,楊學明手中拿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卻始終沒有申請美國國籍。由于臺灣方面的不合理規定,持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的學者不能成為臺灣“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員,1996年楊學明到臺灣“中央研究院”工作之前,迫不得已,只好將手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換成了美國護照。而他2001年回到大陸工作后,又開始為能夠恢復中國國籍、擁有一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而四處奔波。

      在美國一直在做“中國人”,在臺灣一直在做“美國人”,而楊學明回到大陸工作之后,想要重新變成“中國人”也很不容易。他不但購買房子無法得到應有的貸款,在學術界活動也有諸多不便。

      2004年,楊學明就開始申請國籍的變更,而前前后后大約用了3年才辦好。楊學明國籍的變更事宜,需要通過大連市、遼寧省、公安部的層層上報。

      據《科學時報》

      楊學明:一路都與科學“巨人”為伴

      楊學明簡介:

      1962年生于浙江省德清縣。1978年,考入浙江師范學院物理系。1982年,考上了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生,1985年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1986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化學系,1991年獲得博士學位。1991年~1995年,他分別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及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做博士后。應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教授的邀請,1995年底他被聘為臺灣“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000年升為終身職研究員。2001年開始,楊學明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兼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助理,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相關文章

    專訪樸世龍院士:積極參與全球碳計劃

    新華網北京8月24日電 題:發揚老一輩青藏科考精神,積極參與全球碳計劃——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樸世龍2022年5月4日中午,13名珠峰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我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

    專家院士為工業互聯網發展開“良方”

    中新社重慶8月24日電(張旭)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24日表示,工業互聯網產生了大量的工業數據,要利用好、維護好、保護好這些數據,找尋數據隱藏的規律和價值,進而實現工業互聯網的自主學習、自主決策。8月2......

    加盟母校!中科院院士,受聘985

    據吉林大學新聞網消息,為推動化學一流學科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吉林大學有機/高分子光電材料領域發展,8月20日下午,吉林大學校友馬於光院士杰出外聘教授聘任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中心校區鼎新大講堂舉行。中國科學......

    周二直播|朱敏院士:古生物大數據與可持續發展

    直播時間:2022年8月23日15:30直播地址:科學網新浪微博直播間http://t.cn/A6Sf9BA3掃碼進入科學網新浪微博直播間觀看直播科學網微信視頻號將同步直播科學網B站將同步直播主講人朱......

    一雙可以消失在土里的“小白鞋”

    全球首批全生物基可降解鞋成品北京化工大學供圖這幾天,給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立群打電話,前來找他要“小白鞋”的人實在太多了。這可不是普通的“小白鞋”。8月16日,由其團隊開發的全生物基可降解鞋(以下簡稱可降......

    李文輝、楊學明、莫毅明獲2022未來科學大獎

    2022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名單于21日揭曉,李文輝獲得“生命科學獎”,楊學明獲得“物質科學獎”,莫毅明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人獎勵675萬元人民幣。乙型肝炎是人類健康的大敵,目前全球仍有超過2......

    送出能消失的鞋子后,張立群的電話被打爆了

    這幾天,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副校長張立群的電話快被打爆了。前來找他要“小白鞋”的人實在太多了。張立群院士北京化工大學供圖這可不是普通的“小白鞋”。8月16日,由其團隊開發的全生物基可降解鞋(以......

    院士開講!學科學,提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學生成長的擺渡人,是新時代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筑夢者和引路人。2022年暑期,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合作啟動了“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北京和11個中國科學院......

    “只要有需要,我責無旁貸”

    “只要沈陽市政府和企業有需要,我責無旁貸,一定盡力!”8月11日下午,在創新沈陽建設院士座談會上,能源動力學家、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郭烈錦院士的話引起全場共鳴。曾經,第一臺車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個鑄......

    “只要有需要,我責無旁貸”

    “只要沈陽市政府和企業有需要,我責無旁貸,一定盡力!”8月11日下午,在創新沈陽建設院士座談會上,能源動力學家、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郭烈錦院士的話引起全場共鳴。曾經,第一臺車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個鑄......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