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計算生物學家厄利希等人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報告了他們通過對跨越11個世代涉及1300萬人的家譜分析得出的驚人結論:遺傳基因僅能解釋16%的壽命差異,其余由環境因素決定,甚至外因比內因的作用更有決定性。那些擁有“長壽”基因的人,平均能延長5年壽命,但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卻能讓他們折壽10年。同樣,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遺傳流行病學家米切爾團隊也曾于2001年得出類似的結論:基因只能決定大約25%的壽命差異。
圖片來源于網絡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醫療條件的改善,世界各國人口的平均壽命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長。換句話說,人的壽命長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存環境和生活習慣決定的,似乎與不同種群、家族無關,這就使“生死有命”的迷信說法顯得荒謬至極。
老齡化導致老年病多發
不過,長壽與健康似乎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兩面,因為長壽必然加劇社會老齡化,老齡化導致老年病多發、頻發,由此提供的醫療及看護服務加重了社會負擔。美國《世界日報》最近刊文稱,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今年3月20日作出預測,到2025年,65歲以上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將增加近三成,到2050年,患者人數更會翻倍,總數將超過1380萬。為此,每人平均需要花掉42.4萬美元的醫療與長期照護費用。
另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2012年全球共有1400萬新發癌癥患者,預計20年內這一數字將增加到2400萬,從而超過人口增長速度。2015年癌癥奪走了880萬人的生命,成為繼心臟病后的第二大死因。全球每年因癌癥造成的總經濟成本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護理成本將近3000億美元。
不言而喻,只有健康的長壽才值得追求,帶病生存并無生活質量可言。那么,什么樣的生存環境與生活習慣可以讓人健康長壽呢?有跡象表明,人體健康既取決于戶外大環境(如無污染、空氣清新、水質優良),也取決于體內小環境,包括平衡飲食、適度運動、良好的精神狀態等。
飲食宜以素食為主
根據最新科學成果,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健康長壽的要素,只要認真履行,就能打破“壽命延長—疾病多發”的惡性循環。
首先要注意飲食,基本原則是素食為主,葷食為輔。俗話說“病從口入”,很多原來不明病因的疾病都源于飲食不當導致的腸道細菌機會性感染。這種感染不會引起腹瀉、嘔吐,但會讓人覺得全身酸痛。這是因為腸道感染導致組織炎癥的緣故。另外,腸道細菌過度生長也會全身擴散引起疾病。例如,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在《科學》發表報告稱,他們發現小鼠和人腸道中的鶉雞腸球菌會自行轉移到肝臟、脾臟等組織和器官,引發自身免疫疾病。
最新研究表明,素食具有抗感染作用,而葷食則表現促感染活性。上海交通大學趙立平團隊今年3月9日在《科學》撰文指出,素食中的纖維素可被某些腸道細菌分解為乙酸、丙酸和丁酸(短鏈脂肪酸),它們促使腸道保持酸性環境,具有一定的抑菌和殺菌作用,可以避免腸道感染和慢性炎癥,從而改善糖尿病的病情。
美國夏威夷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賈偉團隊去年12月7日在BMC Biology發表論文,介紹了葷食通過促進膽汁分泌可誘發腸道細菌機會性感染和全身炎癥,結果導致肥胖,尤其是內臟肥胖,就是通常講的“水桶腰”“啤酒肚”。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許多老年高發病如痛風、糖尿病、高血壓等已顯現年輕化趨勢,可能是年輕人免疫力比老年人更強勁,飲食不當誘發的慢性炎癥的程度也更嚴重。相對而言,中年是老年病發作的醞釀期,也是感染誘發炎癥性損傷的高危期。
適度節食、戒煙戒酒
適度節食也需引起老年人重視。
老年人消化功能減弱,體力消耗降低,在避免營養不良的前提下,適度節食(“七成飽”)有助于維持正常的營養平衡及身體機能。更重要的是,饑餓感能促進“自噬”(自我吞噬),通俗地講,就是有利于機體廢物利用,迅速清除體內垃圾。
美國紐約大學的金斯伯格團隊早在2015年就證明,熱量限制(節食)可以降低大腦中淀粉樣蛋白及分泌酶的含量水平,前者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標志物,后者是催化淀粉樣蛋白生成的活性酶。這可能是由于節食促進了淀粉樣蛋白的降解與回收。
另外,還要戒煙戒酒。長期抽煙誘發慢性炎癥已有定論,但飲酒與健康的關系還有爭論,具體要看喝什么酒以及怎么喝。從好的方面來說,紅酒的酒精度數較低(13%~15%),多酚等抗氧化物質豐富,還含有少量白藜蘆醇等抗衰老成分,科學研究證明日常少量飲用葡萄酒對健康有益。相反,烈酒的酒精含量高,飲用越多越急,酒精流入腸道的機會就越高,腸黏膜細胞凋亡的概率也越大,結果使腸道屏障受損,腸道細菌泄漏入血,從而誘發全身炎癥,造成諸多惡劣后果。
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最后強調一點,健康長壽不是從醫生那里要來的,而是靠自己平時爭取得來的。也就是說,在追求健康長壽的征程中,預防慢性疾病比治療慢性疾病更重要。例如,粗略地估計,從乳頭瘤病毒感染到宮頸癌發作大概要經歷10年的時間,只有及早接種抗病毒疫苗預防病毒感染或及時治療病毒感染,才能有效預防宮頸癌的發生。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家睿認為,慢性病的發生需要時間,通常是從健康狀態逐漸演化成為疾病狀態。因此,要利用發病之前的“窗口期”,將抗擊疾病的“關口前移”,早期監測和早期干預,實行對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和維護。
種質資源所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評價創新團隊在綠豆(Vignaradiata)基因組組裝及馴化機制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論文“Telomere-to-telomere,gap-freegenomeo......
德國科學家對生活在約4.5萬年前的歐洲早期現代人已知最古老的基因組進行了分析,該研究為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的混血時間提供一個更精確的日期,即距今4.5萬年至4.9萬年前的一次事件中。這比之前估計的時間更......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瓜類研究一室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左進華團隊合作,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高水平農科院建設)項目等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蒲瓜基因組組成和進化關系及果實生長發育......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我們見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飛速發展與深刻變革,而這一切的起點,正是1953年4月25日,詹姆斯·沃森博士與弗朗西斯·克里克博士在《自然》雜志上揭示DNA雙螺旋結構的偉大時刻。為紀念這一......
約翰霍普金斯金梅爾癌癥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16個基因,乳腺癌細胞在逃離腫瘤的低氧區后,利用這些基因在血液中存活。每一種都是阻止癌癥復發的潛在治療靶點,其中MUC1已經在臨床試驗中。這項研究于9月2......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葉克窮研究組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杜立林研究組合作,在裂殖酵母中發現一種新型殺手基因tdk1,并揭示其蛋白質產物控制細胞生存的分子和結構機制。兩篇相關論文11月1日發表于美國《國......
10月9日,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華大基因聯合武漢兒童醫院、深圳市婦幼保健院、中山大學等多家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在《細胞》子刊《細胞基因組學》上以封面、專輯的形式發表了6篇研究論文,系統解析了孕期生......
在生命科學領域,基因編輯技術尤其是CRISPR/Cas9系統的出現,為科學研究帶來革命性突破。這項技術改變了人類對基因的認知,重新定義了自然選擇與人工干預間的界限。老百姓眼中,基因編輯可能也是類似于“......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夏瑞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開發了一種基于基因共線性進行物種基因組基因結構注釋矯正的工具——SynGAP(Synteny-basedGenestructureAn......
科技日報訊 (記者雍黎)記者9月9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代方銀團隊發現了調控壽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蠶、線蟲、果蠅等多物種中進行研究,揭示了其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