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北京出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發表了題為《共同目標,一致行動——追求內外均衡的增長》的演講,實錄如下:
我感謝多年來主辦方邀請我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感謝邀請我圍繞“追求內外均衡增長”的主題發言,這是一個十分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題目。
長期以來,經濟理論界就均衡、非均衡增長進行著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形成多種派別,并隨著實踐的深入對這一理論不斷進行修正和完善。從現實來看,近百年來,正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失衡導致了經濟危機頻發。所以我們在討論均衡、非均衡發展問題時,不能不想到目前我們正在經受著金融危機的考驗,歐洲主權債務問題還在發酵,世界經濟正處在艱難的復蘇之中,非洲還有很多飽受饑荒的人們,全球能源資源爭奪激烈,不排除觸發戰爭的可能。因此說,內外均衡增長這個主題也很有現實意義。
均衡增長是相對的,不均衡是絕對的
首先我談談對這個主題的認識。論壇的主題是:追求內外均衡的增長。在中國的語言文字中,所謂“追求”的,往往是一種比較完美、可望而又難以企及的目標,比如崇高的理想等。從哲學的觀點看,追求均衡就是實現矛盾的對立和統一。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的統一是相對的、暫時的,而對立是絕對的、永恒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雙方不統一,相互排斥和斗爭,從而推動事物向前發展。 經濟發展的規律亦如此。經濟均衡增長是相對的、短暫的,非均衡增長是絕對的、長期的。非均衡始終圍繞均衡的中心線上下波動,推動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無限接近均衡增長的目標。
內外均衡應具有更廣泛的涵義
關于內外的均衡增長。我認為,當前國際社會的行為主體主要是以國家的形式出現的。因此,所謂“內外”的概念應該是以國界劃分,“內”指國內,“外”指國外,另外也有一些國家聯合體、區域經濟共同體等“內”的形式。從這個角度講,從狹義的定義上,內外均衡或非均衡增長是指各國或國家聯合體的國際貿易、跨國投資、自然人移動等要素是否均衡,以及在這些要素流動基礎上的國際貨幣收支均衡與否等。從廣義的角度看,我們應當看到,考量一國的經濟均衡與非均衡不僅應當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國際貿易、跨國投資、自然人移動等,還應包括資源所有、財富分配、消費能力以及教育、養老、醫保等方面是否均衡。這些要素均衡與否決定著一個國家老百姓的人權,不僅是言論自由權,首先而且更重要的是生存和發展權。因此,衡量經濟增長均衡與否,還要綜合、全面地分析多種要素。
全球化下經濟均衡增長在發展中實現
經濟全球化無疑是當前世界的一個主要特征。世界經濟原有的均衡不斷被全球化、被經濟發展打破,但全球化又不斷創造出新的、更大范圍的、發展中的均衡。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源于世界生產力的發展近而推動全球生產關系的調整,如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和海運成本的大幅降低。全球化已不僅僅是貨物貿易的全球化,跨國公司大規模地到境外投資,其生產要素稟賦在全球實現最佳組合布局,資本全球化發展迅速。一些新興國家其經濟的起飛得益于跨國公司全球化投資,同時也催生了這些國家本國工業的發展,及隨后的大規模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
以占世界人口19%以上的中國為例。30多年前中國對外貿易占世界貿易的比重不及1%,而2010年這一數字已超過10%。中國這30多年的發展打破了30多年前世界貿易的均衡,然而中國同時也在創造著新的增長,新的均衡。30年間,中國的進出口基本是平衡的,前期逆差較大,后又出現順差,近幾年的趨勢是越來越平衡。2011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約2%左右,即使加上資本收益項目,中國經常賬戶盈余只占GDP的2.8%左右。
西方一些人經常批評中國不顧全球經濟平衡,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但是他們從來不提中國同時是世界第二大進口國,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年內,中國進口將成為世界第一,中國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不僅給全球生產了物美價廉的生活必需品,而且也吸納了世界各地的消費品。在北京及一些大城市的商場里,全世界的各種品牌、高檔消費品都可以找到。最近幾年,中國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年均15%-18%的速度增長,這一速度高于中國GDP的增幅。這就是中國在發展中創造出的新的均衡,如果沒有這個新的均衡,世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難度可能會大得多。
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內外均衡增長目標
追求均衡增長是各國的共同目標,盡管增長總是表現出非均衡的特性。各國應該共同圍繞均衡增長的目標采取一致行動。為此,我提三點建議:
一是確保非均衡增長的有限度和可控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國的非均衡增長一旦不能控制,超出限度,不僅會影響本國經濟,也會給其他國家甚至世界經濟帶來負面甚至災難性影響,反過來又加重本國經濟的受損程度。我們從至今仍然在蔓延的金融危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因此,我十分贊成G20對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考性指南的研究和監測。我們需要加深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求得共識。
二是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待新興國家的崛起。新興國家的發展是全球化的結果,是不可阻擋的歷史必然。對發達國家而言,新興國家的崛起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機遇,而且機遇將遠大于挑戰。但是,一些發達國家應對新興國家崛起,采取的是限制出口、阻止投資入境,甚至大搞貿易保護主義。這是非常不可取的,既對他國不公,也對本國公民和企業不公,效果也將是負面的。
三要共同努力開放市場,擴大本國消費。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的新興國家,都要從本國國情出發,擴大市場開放,促進貿易便利化,把擴大內需、尤其是最終消費作為實現內部均衡增長的基本立足點。中國正在這樣做,愿意和各國交流合作,為實現均衡增長共同努力。
今天雖不能就均衡增長中的貨幣與貿易關系,尤其是匯率與貿易平衡的關系詳作論述,但需要強調的是,要從宏觀總量上來分析和考量貨幣與貿易的關系,要實現二者在市場運行基礎上的平衡,不能混淆貨幣政策和貿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