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已經擴散到多遠?英國《自然·通訊》雜志日前發表的一項環境學研究稱,曾經純凈的海冰正成為塑料微粒的臨時“儲存庫”——海冰內含有大量塑料微粒(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它們是隨海冰移動而擴散至北冰洋的。該發現同時證實,大量塑料微粒可能因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冰消融而被釋放進入海洋。
每年大量塑料垃圾涌入海洋,其中大塊塑料會分解為微粒。此前一項研究顯示,已有數以萬億計的塑料微粒出現在北極海冰中,每立方米海冰含有多達240個塑料微粒,這一密度約是大太平洋垃圾漂浮帶塑料微粒的2000倍。
此次,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院科學家埃爾科·皮肯及其同事,分析了冰芯中塑料微粒的組成以及海冰的漂移軌跡,使用冰生長模型鑒定了究竟是哪些區域的塑料微粒在海冰生長期間被困在冰內,并鑒定出了不同起源冰芯內聚合物的獨特組成。研究還表明,這些海冰樣本源自美亞海盆和歐亞海盆,大部分是通過北極貫穿流(Transpolar Drift)穿過北冰洋中部的。
研究人員認為,北冰洋中部的塑料微粒分布比之前所想的要復雜得多。更嚴重的是,因海冰消融而釋放的塑料微粒,很可能將遍布北冰洋表面和深水區域,被海洋中的濾食性動物吃掉,存留在它們體內,再經過食物鏈層層傳遞。
奔赴浩瀚的大海采集標本,認真挖掘標本背后的價值,持續開展海洋科普活動……在海洋生物標本收藏量居亞洲首位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海洋工作者加大科普力度,帶領參觀者開啟奇妙的海洋探秘之旅,讓更多人了解......
在三疊紀以前的海洋里,腕足類動物在溫暖的淺海中繁衍生息,是海洋中最常見的底棲生物,比體型相似的雙殼類繁盛得多。但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2.52億年前)生物大滅絕后,雙殼類迎頭趕上并超越腕足動物,遍布全......
“人類的未來在海上!”8月26日,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舉辦的海洋強國戰略科技創新論壇2023上,大會主席團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德森說。如何認知海洋、開發海洋,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戰略步伐?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印尼國家研究創新署海洋研究中心共同建立的中-印尼海洋科學聯合實驗室在印尼國家研究創新署正式揭牌成立。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王振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沙忠利等出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春在團隊聯合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楊崧研究了太平洋經向模態(PMM)的位相非對稱性及其對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的影響。相關研究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訊》......
今天(7月27日),我國自主研制的海底地震勘探采集核心裝備——“海脈”在渤海海域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我國在高端海洋油氣勘探技術上邁出關鍵一步,對加大海洋油氣勘探力度、進一步健全自主可控的海洋油氣勘探裝......
7月25日,我國首個海洋油氣裝備制造“智能工廠”——中國海油海洋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二期工程在天津濱海新區正式開工,標志著我國海洋油氣裝備制造數字化轉型再上新臺階。智能化制造基地二期工程新增建筑面積......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凡在中國近海演變規律的整合研究方面取得進展。7月18日,相關綜述性文章以《氣候變暖下的中國近海》(TheseasaroundChinainawarmingclimate)為......
近日,記者從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多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領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甘波瀾等組成的科研團隊在中緯度多尺度海-氣相......
中國近海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中國近海正在發生著多方面變化。該綜述文章首次在國際上從跨學科角度整合了近年來物理海洋、生物地球化學、海洋生物、海洋生態等領域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