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7-13 16:46 原文鏈接: 鍛煉可以促進腦的再發育?

      前不久,兩本著名學術期刊《Nature》和《Cell Stem Cell》分別就成年人神經元能否再生報道了大相徑庭的研究結果,盡管如此,神經影像學證據仍提示,人腦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而這可能不僅僅體現在兒童身上:研究發現,對于經歷長期訓練(如運動、聽音樂)的成年人,他們的腦結構和功能與未曾接受相關訓練的普通人群存在差異。

      中國研究

      上海體育大學、杭州師范大學等團隊的研究者對運動員的腦影像特點進行了相關研究。他們采集了21名現役國家一級籃球運動員(每周訓練5次、每次至少3小時)及匹配普通健康對照(未經過職業籃球或其他任何體育運動訓練)的腦結構和功能磁共振數據,首先對兩組被試間腦結構的差異進行分析,然后將存在差異的腦區作為種子點繼續探究其與其他腦區功能連接的強弱。

      分析顯示,職業籃球運動員左側前島(AI)、額下回(IFG)、下頂葉(IPL)和右前扣帶回皮質(ACC)的灰質體積大于普通人(圖1)。

    圖片.png

    圖1 職業籃球運動員較普通人灰質體積增大的腦區 (Tan, et al. 2016)

      功能影像學分析進一步發現,這幾個腦區與默認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突顯網絡(salience network)和執行控制網絡(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功能連接更強(圖2)。這些腦區多與運動的控制、空間信息的判斷以及關鍵時刻的決策等行為有關,而籃球運動員在比賽中需要具備的正是上述能力。

    圖片.png

    圖2 職業籃球運動員功能連接增強相關的腦網絡 (Tan, et al. 2016)

      韓國研究

      韓國學者重點對運動員的小腦進行了相關探究,他們采集了19名職業籃球運動員的腦結構磁共振數據,并與普通健康人進行比較,發現運動員小腦蚓部第VI-VII區體積增大(圖3)。進一步精細分析發現,此增大效應主要由這幾個結構的白質體積增大所導致。

      作者推測,上述小腦蚓部結構與運動技能的習得緊密相關,而小腦白質軸突數目、軸突直徑、髓鞘厚度、軸突分支的增加及髓鞘的生長可能是這一過程的神經基礎。

    圖片.png

    圖3 籃球運動員與普通健康人小腦體積的比較(Park, et al. 2009)

      灰色:運動員;黑色:健康對照;V2:小腦蚓部第VI-VII區;*:P < 0.05.

      此外,還有大量研究分別報道了職業高爾夫球運動員、職業潛水運動員、職業音樂家與普通人之間腦結構或功能的差異。受限于橫斷面研究設計,盡管上述研究發現了多種項目的職業選手與普通人之間均存在腦結構和功能的差異,我們仍無法推斷究竟是長期的訓練使這些腦區更加“發達”,還是具備這些神經特質的人更容易成長為職業人員,且無法明確產生上述差異的神經生物學基礎。這些還有待將來學者進行更多隨訪性研究及基礎性研究予以探究。

      如蘇格拉底所說:“身體的健康因靜止不動而破壞,因運動練習而長期保持。”因此,無論鍛煉能否促進腦的再發育,為了健康,我們都應科學地運動,積極地生活。


    相關文章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首款抗阻橫向行走鍛煉外骨骼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智能仿生中心副研究員曹武警與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合作,在外骨骼機器人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研發了國際首款面向橫向行走步態的外骨骼,通過在橫向行走......

    早7點到9點鍛煉或最利于減重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科學家開展的一項針對5285名中年人的研究表明,早上7點到9點之間鍛煉最有利于減輕體重。與中午或晚上進行鍛煉的人相比,早上7點到9點鍛煉的人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身高^2)更低、......

    年紀輕輕雙目失明,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大人小孩都要注意了!

    近日,35歲小伙小聞(化名)上班時突然什么都看不到,被同事們攙扶到醫院就診,醫生發現小聞雙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導致雙眼失明。小聞的右眼已完全失明,左眼還能通過手術恢復視力,而造成小聞失明的病因就是糖......

    我國科學家發現膿毒癥引起認知障礙的新機制

    膿毒癥腦病是指非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膿毒癥引起的彌漫性腦功能障礙,是膿毒癥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特征表現為認知功能和意識狀態的改變,包括注意力下降、昏睡、譫妄和情緒異常等。既往研究發現,單胺類神經遞質紊亂......

    利用“三大三小”空間鍛煉器械設備,航天員這樣健身

    “我每天做600個俯臥撐、600個仰臥起坐和上千次跳繩,這些已經成為我的‘標配’。”前不久,神舟十六號乘組首次亮相時,航天員景海鵬的一番話令許多網友感佩。成為航天員需要具備怎樣的身體素質?為了能順利上......

    定期鍛煉對健康人群認知有何積極影響?研究稱忽略不計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人類行為》最新發表一篇健康研究論文,研究人員對24項薈萃分析開展的傘狀綜述指出,對健康人士來說,幾乎沒有證據證明規律的身體鍛煉與改善認知之間存在正向關系。研究人員......

    孕期高脂飲食或對雄性后代神經系統影響更強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代謝》最新發表一篇論文稱,研究人員基于對小鼠和人類組織開展的研究發現,孕期高脂飲食可能會通過破壞胎盤和胎兒大腦之間的通訊,提高后代特別是雄性后代對神經系統疾病的易......

    研究表明更少的健身時間,會有同樣的結果

    對于那些難以在一天中進行健身房鍛煉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您可以將日常舉重減半,但仍能看到相同的結果。伊迪絲考恩大學(ECU)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肌肉收縮在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大小方面最有效——與其舉重,......

    科學家揭示神經系統疾病的致病機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教授許超、張凱銘與西班牙分子生物學中心教授EncarnaMartínez-Salas合作,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人源Gemin5基因產物羧基端結構域的三維結構——......

    我國腦血管病研究實現“從0到1”的跨越

    今年是《柳葉刀—神經病學》創刊20周年。日前,該刊回顧了近20年改變卒中臨床實踐的15項重大進展,其中包括由我國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教授王擁軍團隊完成的“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殘性腦血管病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