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國際社會發布公告,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編號為212797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李佩星”。
為紀念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永懷教授及其夫人李佩教授對我國科研和教育事業的偉大貢獻,在中國科大六十周年校慶來臨之際,中國科大和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聯合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提出了小行星命名申請,提議將2007年10月9號由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站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兩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大郭永懷伉儷的姓名命名。經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所屬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討論通過,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發布了命名公告。公告說,“郭永懷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首任化學物理系主任,是中國近代力學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和航空領域做出過杰出貢獻”;“李佩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著名語言學家,在外語教學和研究領域做出過杰出貢獻,被譽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
1961年9月,郭永懷在中國科大作學術報告
郭永懷、李佩伉儷
小行星的命名是一種崇高的國際榮譽,一般只授予對國家經濟、社會、天文等事業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單位或個人。以我國高校名稱或高校教師姓名命名的小行星為數不多。為迎接中國科大五十周年校慶,2007年編號為19298號的小行星被國際小行星中心永久命名為“中國科大星”。如今,太空中已有三顆小行星的命名與中國科大相關。
郭永懷是我國“兩彈一星”研制過程中杰出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之一,在組織爆轟力學、高壓物態方程、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結構力學和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工作中,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唯一一位為中國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實驗工作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58年,郭永懷先生與錢學森先生一道籌建中國科大力學和力學工程系、化學物理系,并出任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郭永懷先生常常抽時間到師生中間,了解教學情況,還親臨教學第一線,為近代力學系學生講授邊界層理論等課程。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懷在乘飛機從青海基地返回北京的途中因空難犧牲。當人們辨認出郭永懷遺體的時候,看到他和警衛員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當工作人員費力地將他倆分開時,發現郭永懷和警衛員緊緊夾在胸前的裝有絕密實驗數據的公文包安然無損。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23名科技工作者“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郭永懷是該群體中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李佩是郭永懷的夫人。1960年,李佩隨同郭永懷到中國科大任教,教授英文,此后長期在中國科大工作,并于1970年隨中國科大南遷到合肥。1978年,中國科大在北京創建了新中國首個研究生院,李佩先生隨即投身中國科大研究生院建設,組織創辦了外語教研室并擔任主任。她編寫的英語教材榮獲國家優秀教材獎,舉辦了國內首期應用語言研究生班,為該學科在國內正式建立做出了開拓性工作,被譽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與中國科大結緣的50多年間,李佩先生一直關心學校的建設發展。2003年,中國科大45周年校慶時,李佩先生將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給郭永懷先生的純金質“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捐贈中國科大校史館永久珍藏。同年,學校設立“郭永懷獎學金”。2007年,李佩先生將個人的全部積蓄分別贈與中國科大和中科院力學所,用于郭永懷獎學金。
郭永懷榮獲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郭永懷、李佩伉儷科教報國的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科大人。2012年,以“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和夫人李佩為題材的中國科大首部大型原創音樂劇《愛在天際》首演,此后在全國各地連續演出數十場,引起強烈反響。2016年10月,《佩瑜懷瑾紈質蕙心——李佩先生的世紀生涯》在中國科大出版社正式發行,該書收集了李佩人生歷程中的珍貴照片,真實還原了李佩的傳奇一生。值此中國科大六十周年校慶之時,“郭永懷星”和“李佩星”的命名,進一步激勵中國科大師生和海內外廣大校友,學習郭永懷伉儷科教報國、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胸懷紅專并進之念,篤行科教報國之志,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科大風格的世界一流大學,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研究人員報道了環繞小型主帶小行星(152830)Dinkinesh的首個經確認的相接雙衛星(兩個天體緊密連接)的觀測結果。(152830)Dinkine......
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研究人員報道了環繞小型主帶小行星(152830)Dinkinesh的首個經確認的相接雙衛星(兩個天體緊密連接)的觀測......
今年早些時候,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大氣層,研究發現,它大概每2.6秒自轉一次,速度比人們所知的任何小行星都要快。4月5日,相關成果發布于預印本服務器arXiv。小行星2024BX1撞擊大氣層前不久的軌......
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現已退役的索菲亞平流層紅外天文臺(SOFIA)提供的數據,美國西南研究所科學家首次在兩顆小行星的表面探測到水分子。這一發現為揭示太陽系中水的分布提供了新線索。相關論文......
歐洲空間局正在部署一個任務,旨在調查美國宇航局(NASA)2022年撞擊的一顆小行星上到底發生了什么。該任務名為赫拉,將于今年10月發射并前往小行星Dimorphos。NASA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啟動了一項耗資12億美元的任務,研究富含金屬的小行星Psyche。任務飛船已于10月中旬通過獵鷹重型火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總行程36億公里,預計將于20......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啟動了一項耗資12億美元的任務,研究富含金屬的小行星Psyche。任務飛船已于10月中旬通過獵鷹重型火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總行程36億公里,預計將于20......
11月24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國際小行星中心近日發布公告確認墨子巡天望遠鏡新發現兩顆近地小行星——2023WX1和2023WB2,這是墨子巡天望遠鏡發現的首批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202......
美國小行星采樣探測器“奧西里斯—雷克斯”(Osiris-REx)于9月底在美國猶他州沙漠中安全著陸,并帶回了從貝努小行星上采集的250克樣本。貝努小行星有45億年歷史,蘊含源自太陽系早期的物質,被認為......
據外媒19日報道,一顆名為“貝努”(Bennu)的小行星的巖石樣本將于24日被帶回地球并分析,預計其將攜帶250克2020年收集的巖石材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預測,貝努可能會在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