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絲是自然界中機械性能最好的天然蛋白纖維,其強度甚至高于用于制作防彈衣的凱夫拉纖維,在工業、醫療和國防上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如何大量獲取蜘蛛絲纖維是一直以來難以解決的問題。
來自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譚安江研究組題為“Mass spider silk production through targeted gene replacement in Bombyx mori”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道了利用基因定點替換的方法在家蠶絲腺和蠶繭中大量表達蜘蛛絲蛋白。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8月6日的PNAS雜志上。
如何大量獲取蜘蛛絲纖維是一直以來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方面,由于蜘蛛的領地和捕食特性,無法通過大規模人工養殖獲取蜘蛛絲;另一方面,由于蜘蛛絲蛋白結構特殊(分子量大且序列重復性高),采用細菌、酵母、動植物等表達體系面臨著成本高昂,純化和制絲工藝復雜等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問題。家蠶是唯一可以通過人工養殖大量獲取絲纖維的動物,由于蠶絲蛋白和蜘蛛絲蛋白在結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利用家蠶遺傳改造大量獲取類蜘蛛絲纖維是一個可行性高的策略。
近年來已有通過轉基因技術在家蠶中表達蜘蛛絲蛋白的報道,但由于轉基因技術本身的限制以及內源性蠶絲蛋白的表達干擾,蜘蛛絲蛋白的產量一直難以得到提高。
譚安江研究組一直致力于昆蟲轉基因和基因組編輯等遺傳調控技術的應用。家蠶絲蛋白的主要成分有絲素重鏈(FibH),絲素輕鏈(FibL),絲膠蛋白(Sericin)等,其中FibH的分子量達350kDa,約占整個絲蛋白含量的70%以上,也是決定蠶絲纖維機械性能的主要因素。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利用基因組編輯工具TALEN 完全敲除了FibH編碼區,同時保留了編碼區上下游完整的調控序列。在此基礎上定點整合了含有部分蜘蛛絲基因和熒光標記的DNA片段,實現了:1.完全去除內源性絲蛋白FibH的表達(knock out);2.利用FibH的內源性調控序列來調控外源性蜘蛛絲基因的表達(knock in and gene replacement)。
在轉化個體的絲腺和蠶繭中均可檢測到蜘蛛絲蛋白的表達,其含量在純和個體的繭層中可達35.2%,遠遠高于已報道的轉基因方法(0.3-3%)。因轉入的蜘蛛絲蛋白片段分子量較小(約70kDa),此次獲得的嵌合型蜘蛛絲與對照品種蠶絲相比,在強度上有所下降,但在延展性上有了顯著提高。
這一系統拓展了家蠶絲腺生物反應器的應用,為利用家蠶大量生產新型纖維材料及表達其它高附加值蛋白提供了新的策略。
植生生態所博士后許軍和復旦大學博士生董慶林為共同第一作者,譚安江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重點部署和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9月5日,記者在“千種海洋生物基因測序項目”暨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庫建設及應用成果聯合發布會上獲悉,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等機構,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數據庫,......
·NTRK和RET融合是該檢測支持檢測的兩種基因變化。這些特性支持該體外診斷試劑作為兩種癌癥藥物的伴隨診斷方法——拜耳(BAYRY.US)的Vitrakvi和禮來(LLY.US)的Retevmo。拜耳......
記者27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代方銀教授團隊發現了調控壽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蠶、線蟲、果蠅等多物種中研究揭示了其調控機制。該基因對壽命的影響得到人類受試者研......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豬肉的偏好也發生改變,更加偏愛吃優質的瘦肉。我國地方豬肉質優良,但普遍肥肉多、瘦肉少。比如我國“四大名豬”之一的湖南地方豬寧鄉花豬,瘦肉率僅38.6%,而國外引進豬種(杜......
美國科學家發現了DNA內長期潛伏的“空間語法”,這是理解基因活動如何在人類基因組中編碼的關鍵。這項研究或重塑科學家對基因調控的理解,更深入地揭示遺傳變異如何影響發育或疾病中的基因表達。相關論文發表于《......
科技日報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發現了DNA內長期潛伏的“空間語法”,這是理解基因活動如何在人類基因組中編碼的關鍵。這項研究或重塑科學家對基因調控的理解,更深入地揭示遺傳變異......
最近發表在《植物科學前沿》(1)上的一篇論文介紹了一整套表達的球蛋白基因,這些基因編碼燕麥中的主要儲存蛋白及其染色體位置。為了獲取這些信息,研究人員利用串聯質譜法(MS/MS)分析分離的球蛋白,以確認......
盡管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已經在APOE、BIN1和CLU等基因中發現了數百種與AD相關的常見變異,但是由于GWAS存在基因組覆蓋密度低和檢測罕見變異能力差的問題,目前與AD相......
據最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報道,由多個機構組成的國際“端粒對端粒(T2T)”聯盟正在推進“反芻動物端粒-端粒”項目,旨在對300多種反芻動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研究團隊期望通過測序得到的基因組圖譜,......
腸癌多組學研究成果發布 結直腸癌被稱為“沉默殺手”,全球每年結直腸癌新增病例約190萬例,發病率居所有癌癥第三位。更可怕的是,約2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發生轉移,其死亡率更是高居各類癌癥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