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玫瑰寓意“清純的愛和敦厚善良”,一直被追求浪漫的人所鐘愛。在英語中,“藍玫瑰”同時意味著無法實現的希望或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它不存在于自然中,盡管園藝師用幾個世紀嘗試繁育藍玫瑰,但一直未能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家突破了植物通過不同花青素控制花卉顏色的固有思路,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思路,證明了利用細菌產生的藍色色素制造藍玫瑰的可能性。
從細菌到花瓣
雖然玫瑰的人工栽培已有5000年的歷史,且品種繁多,但真正意義上的藍色玫瑰尚未獲得。這一方面是由于藍色花瓣顏色較深,在自然界中不易被昆蟲等媒介識別,因而難以繁衍;另一方面是因為玫瑰中本來就缺少能夠產生藍色花青素的基因。
1850年,法國就有懸賞稱給第一個做出藍玫瑰的園藝師50萬法郎。然而,到現在160多年過去了,一直未獲成功。2008年,日本三得利公司利用分子遺傳學手段將花青素的合成酶基因引入玫瑰基因組中,宣稱獲得了顏色接近藍色的玫瑰花,但其花瓣顏色更接近淡紫色,并未被廣泛接受。而目前,國內市場上銷售的“藍色妖姬”是化學染色而成。
在近日發表于美國化學會《合成生物學》雜志上的文章中,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義華和天津大學藥學院教授張雁團隊合作,將來源于細菌的藍色色素成功表達在白色玫瑰花瓣中,使其呈現藍色。
研究人員將鏈霉菌的次級代謝產物谷氨酰胺藍靛素合成酶基因(idgS)和負責該蛋白翻譯后活化的基因(sfp)構建在植物表達的載體中,并通過農桿菌介導使其轉入白色玫瑰花瓣中,在培育12小時后,驚喜地發現玫瑰花瓣轉入點周圍呈現出藍色。進一步研究證實花瓣中的藍色化合物就是谷氨酰胺藍靛素。
“我們用類似注射的方式把細菌攜帶的質粒打入花瓣根部的細胞,然后,花瓣開始用放進去的基因一點點產生藍色色素并向外擴散。”陳義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介紹。對照組實驗結果表明,不注入這兩個基因或缺少其中任何一個基因都不能使白玫瑰花瓣變藍。
“啟動子就像電燈的開關一樣,我們選擇了花所特有的啟動子和終止子,從而讓這兩個基因只在花朵上產生表達,否則整個植株都會變成藍色。”張雁補充說。
突破固有思路
此次研究的一大亮點是,突破了傳統上通過花青素控制花卉顏色的固有思路。新研究證明花瓣可以利用細菌的基因合成功能性酶,催化其細胞內部本來就有的L-谷氨酰胺底物變藍。“未來,實現花朵變藍的方法可能將不再限于花青素,而是可以通過新方法制造出各種各樣的藍色花卉。”陳義華說。
相比于新的路線,傳統的花青素合成路線要復雜得多。據介紹,花青素之所以能使花瓣呈現五彩繽紛的顏色,還和植物細胞液泡的酸堿度(pH值)相關。“用花青素控制玫瑰顏色,困難都在液泡里。”張雁說,“因為玫瑰液泡的pH值較低,而且還有其他色素,會形成共色素的影響,花青素不易呈現出藍色。現在把合成酶的基因表達到植物細胞質中就繞過了這些問題。”
兩位作者表示,與植物色素花青素相比來說,細菌產生的谷氨酰胺藍靛素顏色更加穩定,而且合成谷氨酰胺藍靛素的途徑簡單,合成原料是細胞中普遍存在的常見氨基酸——L-谷氨酰胺。這些特點都決定了細菌來源的谷氨酰胺藍靛素在藍色花卉的培育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可能取代植物色素花青素培育出顏色純正的藍色花卉。
下一步,陳義華和張雁表示,合作團隊將進一步與園藝學專家合作,使來自細菌的藍色素可以穩定遺傳,從而獲得以谷氨酰胺藍靛素為花瓣色素的藍色系列花卉。
“由于玫瑰為多年生植物,開花至少要兩到三年,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培育出藍色玫瑰的植株。”陳義華說,“但我們現在的工作已經證明這條路可行,我們將和園藝專家一起將藍色玫瑰從奇跡變成現實。”
種質資源所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評價創新團隊在綠豆(Vignaradiata)基因組組裝及馴化機制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論文“Telomere-to-telomere,gap-freegenomeo......
德國科學家對生活在約4.5萬年前的歐洲早期現代人已知最古老的基因組進行了分析,該研究為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的混血時間提供一個更精確的日期,即距今4.5萬年至4.9萬年前的一次事件中。這比之前估計的時間更......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瓜類研究一室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左進華團隊合作,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高水平農科院建設)項目等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蒲瓜基因組組成和進化關系及果實生長發育......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我們見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飛速發展與深刻變革,而這一切的起點,正是1953年4月25日,詹姆斯·沃森博士與弗朗西斯·克里克博士在《自然》雜志上揭示DNA雙螺旋結構的偉大時刻。為紀念這一......
約翰霍普金斯金梅爾癌癥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16個基因,乳腺癌細胞在逃離腫瘤的低氧區后,利用這些基因在血液中存活。每一種都是阻止癌癥復發的潛在治療靶點,其中MUC1已經在臨床試驗中。這項研究于9月2......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葉克窮研究組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杜立林研究組合作,在裂殖酵母中發現一種新型殺手基因tdk1,并揭示其蛋白質產物控制細胞生存的分子和結構機制。兩篇相關論文11月1日發表于美國《國......
10月9日,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華大基因聯合武漢兒童醫院、深圳市婦幼保健院、中山大學等多家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在《細胞》子刊《細胞基因組學》上以封面、專輯的形式發表了6篇研究論文,系統解析了孕期生......
在生命科學領域,基因編輯技術尤其是CRISPR/Cas9系統的出現,為科學研究帶來革命性突破。這項技術改變了人類對基因的認知,重新定義了自然選擇與人工干預間的界限。老百姓眼中,基因編輯可能也是類似于“......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夏瑞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開發了一種基于基因共線性進行物種基因組基因結構注釋矯正的工具——SynGAP(Synteny-basedGenestructureAn......
科技日報訊 (記者雍黎)記者9月9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代方銀團隊發現了調控壽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蠶、線蟲、果蠅等多物種中進行研究,揭示了其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