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1-05 11:04 原文鏈接: 國家天文臺利用紅團簇星系統測量河內超新星遺跡距離

      超新星遺跡是大質量恒星(> 8M⊙)或者雙星系統演化到后期,因爆炸產生激波并向外拋射大量物質,同時激波與星際介質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天體。超新星遺跡對整個銀河系生態具有重要影響,如重金屬元素在星際介質中的擴散。地球上動植物和人類體內的重金屬元素大部分來源于超新星爆炸。如果沒有超新星爆發,可能就沒有行星,也就沒有人類文明。迄今,太陽系仍在年老的超新星遺跡(Local Bubble)中航行,人類祖先的行為大約在兩百萬年前開始受到該遺跡的影響。

      研究超新星遺跡有助于揭開恒星的終極演化、星際介質的元素增豐和加熱重塑、宇宙線加速的謎團。可靠的超新星遺跡距離有助于精確計算遺跡的物理尺度、年齡、膨脹速度、前身星的爆炸能量;有助于構建超新星遺跡在銀河系的三維分布、空間密度以及爆發幾率。超新星遺跡的距離測量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在著名的Green超新星遺跡列表中,約有300顆超新星遺跡,其中少于一半超新星遺跡有距離測量,并且大部分距離沒有給出可靠的誤差估計。

      超新星遺跡距離的測量方法通常依賴于特定條件,如其周圍存在分子云,其沖擊波位移可觀測到,或有與之成協且距離已知的天體(e.g.OB型星,脈沖星等)等。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天體物理綜合研究團組研究人員以紅團簇星為標準燭光測量了一批銀河系第一象限內超新星遺跡的距離。

      紅團簇星是處于氦核燃燒階段的小質量恒星,其光度基本不變,是可靠的距離尺子。星際介質如塵埃、氣體,會吸收和散射視線上的星光,使得觀測亮度暗于天體的實際亮度,該現象稱之為消光。紅團簇星的本征色指數彌散較小,可用來探測消光。研究人員利用銀河系內普遍存在的紅團簇星來視蹤距離和消光,建立視線方向的距離-消光關系,并結合貝葉斯方法估計已知消光的超新星遺跡的距離。研究人員運用該方法完整地測量了銀河系第一象限內47個消光已知的超新星遺跡的距離,獲得15個超新星遺跡高精度的距離(如下圖),32個距離上下限,其中有三個超新星遺跡的距離由該工作第一次給出。新的距離參數有助于更準確地限制超新星遺跡的物理參數,為構造銀河三維結構奠定基礎。該方法也可運用其他天體的距離測量,如X射線雙星。

      該工作最近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APJs)發表。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支持。


    相關文章

    中外專家合作繪成第一代Ⅰa型超新星演化圖譜

    2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了解到,該臺研究人員與國外合作者協力,首次繪制出第一代恒星產生的Ⅰa型超新星在宇宙學尺度的演化圖譜,為探索第一代恒星的物理性質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天......

    中秋適逢“超級月亮”,如何欣賞和觀測?

    每年中秋,賞月都是重要的主題。今年的中秋月,不僅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還要迎來本年度第二個“超級月亮”。9月17日中秋節晚,太陽落山后,若天公作美,東方天空預計可看到近乎圓滿的一輪圓月從地平線上升起......

    國際最新研究: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巨型系外行星

    中新網北京7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稱,研究人員研究發現一顆“超級木星”式巨型系外行星,這顆行星圍繞附近一顆約有35億年歷史的太陽型恒星運行。由于之前預測......

    云南天文臺等探測到超新星激波突破信號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張居甲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成功捕捉到超新星SN2024ggi的爆炸激波沖破其外圍致密星周物質的壯觀瞬間。這一成果深化了科學家對超新星激波爆發物理機制的認識,并為揭示恒星晚期演......

    土衛六或存在海浪和活躍潮汐

    科技日報北京7月17日電(記者張夢然)土衛六一直被天文學家視為最接近地球環境的衛星。《自然·通訊》17日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這顆土星最大衛星上海洋的成分和海浪情況。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液態碳氫化合物的......

    最新研究:一顆小型主帶小行星確認被相接雙衛星環繞

    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研究人員報道了環繞小型主帶小行星(152830)Dinkinesh的首個經確認的相接雙衛星(兩個天體緊密連接)的觀測......

    太陽磁場起源有新解

    科技日報北京5月24日電 (記者張佳欣)據22日《自然》雜志報道,由美國西北大學牽頭的國際研究團隊揭開了一個長達400多年的太陽之謎:太陽磁場起源于何處?這一問題自伽利略時代以來一直困擾著科......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做宇宙“焰火”的“最強瞭望者”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做宇宙“焰火”的“最強瞭望者” 4月27日,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空間科學論壇上,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實施的愛因斯坦探針(EP)衛星任務發布了首批在軌科學探測圖像。愛......

    湖南衡陽南岳區開展系列航天科學教育活動

    4月24日,湖南衡陽南岳區在南岳完小組織開展系列航天科學教育活動,慶祝第9個“中國航天日”,為12000余名青少年播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種子。南岳是一座千古人文與現代科技充分融合的名山,傳為祝融火神......

    科學家發現高效提取宇宙學信息新途徑

    4月19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以下簡稱國家天文臺)星系巡天宇宙學科研團組與國際同行合作在《通訊物理》上發表了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員發展了一套新方法,實現從星系兩點關聯函數中提取多點關聯函數,為下一代......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