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孤獨癥)譜系障礙(ASD)是由腦發育異常導致的常見精神疾病,其臨床表現為重復刻板行為、社交障礙及語言發育異常。該病的發病率高,發病機理不清,迄今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潛在自閉癥致病基因的動物模型驗證及新機制的發現亟需深入研究。先前的研究在自閉癥患者中發現SH3RF2 (亦稱POSH2) 基因的單拷貝缺失或變異,但SH3RF2的體內功能以及其突變是否能導致ASD尚未有報道。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恒研究組通過制作一個SH3RF2單拷貝缺失的小鼠動物模型,以確定SH3RF2是否參與大腦發育,SH3RF2突變是否能導致ASD,并進一步研究相關的發病機制。團隊成員發現SH3RF2單拷貝缺失小鼠表現出明顯的刻板/重復行為;在社交互動和交流方面存在明顯的異常,并伴有多動和癲癇發作等ASD病人中常見的表型。進一步研究發現了動物大腦海馬樹突棘發育的缺陷、谷氨酸能受體亞基的異常組成和異常的興奮性突觸傳遞。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缺陷選擇性地發生在單側大腦,與臨床患兒功能磁共振結果相吻合,即ASD患兒存在左半球腦功能障礙。該研究首次證實SH3RF2單拷貝缺失是ASD的一種高風險因子,甚至是致病基因,其突變導致疾病的發病機制很可能是由于左腦半球突觸功能缺陷引起的。
研究結果于12月11日在線發表于Cell Reports。許執恒研究組博士生王碩、北京師范大學章曉輝研究組譚寧東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先導與前沿項目的支持。
圖:SH3RF2單拷貝缺失導致ASD的潛在機制
今年對阿斯巴甜來說,真是多事之秋。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事情剛過去沒多久,最近又有壞消息傳來。消息稱,德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分校的一項研究發現,男孩的自閉癥診斷與其母親在懷孕或母乳喂養期間每日飲用無糖汽水......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孫強研究員團隊與空軍軍醫大學張豐副教授團隊聯合攻關,發現軟骨組織細胞能夠產生大量血紅蛋白,并通過液—液相分離方式在細胞內形成聚集小體,為軟骨細胞持續提供氧氣供應。這一發現揭示了......
憑借類器官和遺傳學的革命性結合系統,科學家現在可在人腦類器官中全面測試多個突變的影響,識別出脆弱的細胞類型和基因調控網絡,而這正是治療自閉癥譜系障礙的基礎。這一成果為了解最復雜的人類大腦疾病提供了前所......
自閉癥(ASD)和精神分裂癥(SCZ)是常見的慢性精神疾病,在行為、遺傳學和神經病理學等方面存在相當多的重疊特征,提示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可能存在共同的神經發病機制。衰老與表觀遺傳效應的動態變化密切相關......
神經發育障礙疾病(如自閉癥和兒童多動癥)的發病率在世界范圍內呈現不斷攀升的趨勢。基因組測序研究表明,自閉癥是高異質性遺傳發育疾病。根據個體遺傳背景的不同,患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功能異常,如智力、......
自閉癥治療有新藥了嗎?對于一小部分有類似自閉癥表現的罕見病雷特綜合征患者,答案是肯定的。遺憾的是,現階段一般的自閉癥人士用不上。 雷特綜合征是具有自閉癥表型的一類罕見病,廣義上可以稱作綜合征......
6月5日,記者從南方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公共衛生學院、熱帶醫學研究所教授陳曉光等科研工人員揭示了媒介蚊蟲性別決定的新機制,為遺傳防治媒介蚊蟲及其傳染病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相關論文發表于NatureCom......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最近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美國兒童自閉癥譜系障礙(ASD)的發生和人口統計學的變化趨勢。根據最新的數據,每36名8歲兒童中就有1名被確認為自閉癥患者,即2.8%。這一比例超過......
3月7日,暨南大學教授李曉江團隊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永清團隊合作在自閉癥猴模型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他們研究發現,CHD8(chromodomainhelicaseDNAbindi......
彩云之南的云南,經濟社會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期和向科技要動力、向科技要解決方案的關鍵期。如何進一步鼓勵科研人員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敢于擔當的良好氛圍,加快創新型云南建設?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