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1.了解稀釋法分離土壤微生物的原理。
2.學習并掌握由土壤分離細菌和真菌的方法。
3,掌握有目的分離有益微生物的原理和技術。
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棲居的大本營,各種各樣的微生物都雜居在一起。當我們需要某種微生物時,即可通過提供適宜的營養條件,或添加只利于所需菌生長而抑制其它菌生長的抑制劑,有選擇地將所需菌分離出來,這種技術即稱為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稀釋法常用于分離土壤、各種水域及基物表面的微生物。其原理是:先將土壤樣品進行一系列倍比稀釋,然后將幾個適當濃度的稀釋液均勻涂布于分離培養基表面。經培養后,土壤中的單個微生物細胞或孢子即可在培養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再將所需菌落轉入試管斜面,然后經平板劃線再次取得單菌落后,即可得到所需菌種的純菌株。因此,本方法的zui大特點是可以對土壤樣品進行活菌計數,同時,如果采用選擇性培養基,可以分離到目的菌株。其全過程見圖24-1。
本方法分離土壤微生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采用平板培養,絕對厭氧的微生物不宜在平板上生長,如果需要分離厭氧微生物,還需要厭氧操作裝置。其次,采用的幾種培養基不一定能適于土壤中所有的微生物生長,特別是那些目前尚不能在人工培養基上生長的微生物。本實驗選擇細菌、放線菌和真菌的zui適培養基,對各大類微生物進行分離和活菌計數。
本實驗還針對可以產生纖維素酶的微生物而設計了選擇性分離培養基。分別根據分離目的設計出相應的篩選模型。制備含有不同底物的培養基平板,將稀釋的土壤懸液涂布,或將分離到的菌株直接點接在選擇性平板表面,置適宜溫度培養后,可通過肉眼觀察來判斷目的需要的目的菌株。
材料
1.樣品:過篩(孔徑約2mm)的新鮮土壤樣品(使用前先測定含水量)。
2.培養基:在300ml 三角瓶中分別分裝150ml 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馬鈴薯葡萄糖培養基和高氏1 號培養基。
3.選擇性培養基:纖維素酶產生菌分離培養基 (選做)
4.滅菌物品:250ml 三角瓶分裝90ml 無菌水(內含20-30 粒玻璃珠),18×180mm 試管分裝9ml 無菌水,培養皿,1ml 吸管,玻璃刮鏟。
方法
1.制備土壤稀釋液:用小天平稱分別稱取少時潮濕的菜園土和風干的菜園土各10g,置于90ml 含玻璃珠的無菌水中,震蕩10min,靜置30 秒后,即得土壤原液(10-1)。再用1ml 無菌吸管吸取1ml 上清液加到9ml 無菌水中,充分搖勻,即得(10-2)稀釋液。依次類推,潮濕土制得10-1 至10-6 稀釋液; 風干土制備10-1 至10-4 稀釋液;
2.分離:
(1)細菌的分離(基內接種)
a..取9 個無菌平皿,用1ml 無菌吸管分別吸取0.1ml 10-4、10-5 及10-6 潮濕土的土壤稀釋液,接入平皿,每一稀釋度設3 個重復,
b.將已融化并冷卻至45℃左右的細菌培養基倒入無菌培養皿中,每皿約15ml,共9 個平皿,與菌液充分混勻,凝固后,在平皿上作好培養基種類、稀釋度、組號及日期標記;
c.將平板倒置,37℃培養2~3 天后觀察并計數。
(2)放線菌的分離(表面接種)
a.將已融化的150ml 高氏一號培養基中加入2 滴10%重鉻酸鉀溶液,充分混勻后倒入無菌培養皿中,每皿約15ml,共9 個平皿,凝固后,在平皿上作好培養基種類、稀釋度、組號及日期標記;
b.用1ml 無菌吸管分別取0.1ml 10-3、10-4 及10-5 風干土的土壤稀釋液,接入培養基表面,每一稀釋度3 個重復;
c.用無菌玻璃刮鏟,按稀釋度由高到低順序依次輕輕涂布,不要刮破培養基表面;
d.將平板倒置,37℃培養5~7 天后觀察并計數。
(3)真菌的分離(表面接種)
a.將已融化的150ml PDA 培養基冷卻到50℃左右,加入0.3ml 鏈霉素溶液(1000?/ml),充分混勻后倒入無菌培養皿中,每皿約15ml,共9 個平皿,凝固后,在平皿上作好培養基種類、稀釋度、組號及日期標記;
b.用1ml 無菌吸管分別取0.1ml 10-3、10-4 及10-5 潮濕土的土壤稀釋液,接入培養基表面,每一稀釋度3 個重復;
c.用無菌玻璃刮鏟按稀釋度由高到低順序依次輕輕涂布,不要刮破培養基表面;
d.將平板倒置,26℃~28℃培養3 天后觀察并計數。
結果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曾江源團隊在全球尺度遙感土壤水分產品時空填補方法發展、對比與驗證方面取得進展。該團隊圍繞傳統偏差校正方法與機器學習方法在填補全球尺度主被動微波土壤水分衛星(SM......
土壤中低滲透孔道中物質傳輸受限,成為土壤污染修復的關鍵瓶頸。電動傳輸可提高低滲透土壤污染物和降解菌的可達性,熱效應提高污染物降解菌的遷移活性,兩者結合預期可實現土壤物質的精準靶向傳輸,但其傳輸和耦合熱......
農業干擾作為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全球擾動和全球變化驅動因子之一,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過程產生深遠影響。農田是糧食的主要來源,世界上巨大的人口壓力使人類不得不通過頻繁耕作、施肥和使用農藥等集約化做法來增加......
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獲悉,該院科研人員提出全球土壤水分站點空間代表性及其影響因素評估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現有全球土壤水分站點在衛星數據產品驗證中的可用性,......
12月5日,正值第十一個世界土壤日,《中國土壤剖面數據集》在北京舉行的“賡續四十載,再‘普’新篇章”主題活動上正式發布。這使得我國成為全球大疆域國家中,首個建成全域具時間序列高精度數字土壤的國家。活動......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梁翠月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豆根系“顧此失彼”應對酸性土壤低磷、鋁、錳脅迫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分別在線發表于......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青年科學家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分別發表于《微生物系統》(mSy......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
2003年,科學家在火星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圖像中發現了許多形似蜘蛛的結構,遍布火星南半球,令人驚訝不已。至于這些地質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難以確定。這些巨型結構形態鮮明且獨特。它們通常以一個中心為起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