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琛琦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人體免疫系統“剎車”分子PD-1的降解機制,以及該機制在腫瘤免疫反應中的功能。
T細胞作為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是機體健康的重要“守護者”,可及時識別并清除體內突變細胞,防止腫瘤發生。不過,部分腫瘤細胞會通過激活PD-1分子讓免疫系統“剎車”,從而躲避T細胞的殺傷。臨床上,阻斷PD-1通路的抗體藥物可以恢復病人自身的抗腫瘤免疫功能,從而治療腫瘤。目前,這類藥物已取得巨大成功,可治療肺癌、肝癌、腎癌等10多種腫瘤。PD-1的發現者還由此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PD-1為什么在腫瘤微環境中如此“活躍”?這一重要科學問題仍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
許琛琦團隊長期致力于T細胞的功能調控研究,曾發現了T細胞關鍵受體的活化機制以及膽固醇代謝對T細胞抗腫瘤功能的調控作用。而在此次研究中,他們從一個新的角度研究PD-1的調控機制后發現:PD-1在正常的T細胞中存在一個快速降解過程,并鑒定了其中起關鍵作用的蛋白質分子FBXO38。FBXO38可以為PD-1加上一種介導降解的標簽,由此PD-1會被送到細胞的回收場——蛋白酶體進行降解,以保證PD-1維持正常水平,不影響T細胞發揮功能。然而,在被腫瘤“包圍”的T細胞中,FBXO38“活躍”程度過低,可能導致PD-1不能被正常降解。因此,T細胞“受困”于那些原本應該被降解的PD-1,抗腫瘤免疫反應被抑制。
通過進一步研究,許琛琦團隊發現:白介素2可以恢復FBXO38的“活躍”度,讓PD-1回歸“正常指標”,從而提高T細胞的抗腫瘤功能。白介素2是治療黑色素瘤和腎癌的臨床藥物,它對PD-1的調控應該是其臨床效果背后的機制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因副作用大,白介素2沒能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對此,今后可以優化其劑型和用量,并探索它與其他藥物聯合治療的前景。
該項研究闡明了重要藥物靶點PD-1的新調控機制,有助于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腫瘤免疫應答,并設計新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
3月25日,記者從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獲悉,該院放療科副主任陳創珍團隊與法國古斯塔夫·魯西癌癥中心等機構合作,研究發現腸道低劑量放療能克服惡性腫瘤免疫耐藥。相關成果發表于《癌細胞》(Cancer......
轉移風險降低了46%,復發風險降低了47%!3月14日,《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孫穎/馬駿團隊同合作者最新鼻咽癌臨床研究成果。“我們首次在局晚期鼻咽癌治療中確立......
上海科技大學常任副教授王皞鵬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許琛琦、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教授達里奧·維尼亞利、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孔燕以及百濟神州沈志榮,首次闡明了免疫檢查點LAG3受......
2025年1月16日-17日,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人體免疫力與疾病防治”戰略研討會在重慶召開。本次會議由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主辦,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承辦,重慶市金鳳實驗室協辦。中國科......
在乳腺癌患者中,“腔面型”乳腺癌患者占比約為65%至70%。記者18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的研究成果將改變免疫調節治療對該類乳腺癌療效不佳的困境,為“腔面型”乳腺癌免疫治療帶來全新認知和治療路徑。復旦大......
免疫檢查點阻斷(ICB)已成為肝細胞癌(HCC)的一種有希望的治療選擇,但對ICB的耐藥性和患者的反應各不相同。2024年9月10日,中山大學李斌奎,美國德州大學WangGuocan,中山大學元云飛共......
局部實體腫瘤能夠與機體其他器官“對話”,引發系統性/全身性免疫變化。骨髓造血生態系統在此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腫瘤誘導骨髓髓系偏向造血、導致促瘤性髓系細胞積累就是典型案例。然而,盡管B細胞同樣發育自骨髓......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陳敏山/副研究員王鑫團隊與澳門大學教授侯嘉杰團隊合作,研究闡明了肝細胞YTH結構域家族蛋白2(YTHDF2)在肝臟中促進化療誘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的新作用。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
來自鄭州大學生物細胞治療中心張毅教授研究團隊在Immunity上發表了題為PD-1signalinglimitsexpressionofphospholipidphosphatase1andpromo......
近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團隊研究發現了胃癌免疫治療的作用機理。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先進科學》(AdvancedScience)。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周志偉表示,該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