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研究員蘇濤和周浙昆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關于產自青藏高原中部,距今約2500萬年的大型棕櫚葉片化石的相關科研成果,為青藏高原抬升歷史提供了新的證據。這是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來的一項重要科研成果。
科研人員在藏北倫坡拉盆地距今約2500萬年的地層中,采集到了這一珍貴的葉片化石標本,整個標本長度達到1米,葉脈清晰可見,是目前青藏高原地區最年輕的棕櫚科化石記錄。全球現生棕櫚科植物共有2500多種,主要分布在全球熱帶地區,僅有部分種類分布于亞熱帶地區,像現在青藏高原中部這樣高海拔的地區,棕櫚科植物完全不可能存活。科研人員結合現在棕櫚科植物分布區分析了制約棕櫚科生長的最冷月均溫等關鍵氣候要素,并利用古氣候模型模擬了13種不同的地形地貌情景,表明在2500萬年前,生活在西藏中部的棕櫚,分布的海拔高度不超過2300米,生活的地形地貌極有可能是一種東西向的峽谷,峽谷兩側為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這一峽谷地貌直到新近紀(約2300萬年)才逐步消失變成如今的高原。關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時間和幅度,不同的專家學者依據不同的材料,得出不同的結論和觀點。曾經有外國學者利用同位素分析認為,倫坡拉盆地在3500萬年前已經接近甚至達到了現在約4500米的高程,而棕櫚化石的發現表明當時青藏高原尚未完全形成,中部存在一個東西向的大峽谷。這一發現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歷史推后了至少約1000萬年。這一發現也為認識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形成演變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近年來,版納植物園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隊,在人跡罕至、海拔近五千米的青藏高原核心地區開展了多次野外科學考察,陸續發現了多個新的、不同地質時期和地點的化石生物群。此次報道的大型棕櫚科葉片化石,與之前報道的該生物群中的攀鱸、椿榆、欒樹等,表明地質時期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遠比現在要高很多,正是由于高原抬升所引起的環境變化,導致許多物種在這一地區逐漸消失。科研人員正在系統性地開展相關研究,以期逐步認識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變化歷史以及古環境的變化過程。
近日,在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城區水泉溝村及郊區蔭營鎮一帶的3.1億年前木化石群發掘現場,科考人員發現大量鱗木類化石,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經過觀察、分析和研究,確定這是目前我國古生物化石發......
柳江人是我國考古工作者于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市通天巖洞發現的早期現代人化石。但關于其生存年代,卻一直模糊不清——6.7萬年前?13.9萬至11.1萬年前?或更久遠的15萬年前?由我國科學家領......
近日,一項恐龍蛋研究最新成果被刊發。通過對山東萊陽出土恐龍蛋化石的深入研究,古生物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新蛋種,并將其命名為“變形蛋”。研究人員從“變形蛋”的徑切面觀察,發現其內部發育大量的錐形蛋殼單元組......
細菌化石是指保存在巖石中的細菌遺體或其活動留下的痕跡。4月12日,記者從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研究團隊獲悉,該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科學家合作,在5.18億年前的寒武......
2017年,一塊來自內蒙古的化石被送到毛方園手里,請她做進一步研究鑒定。受限于當初的CT掃描技術,這塊化石很快就“無功而返”。4年后,毛方園又重新接觸到這塊標本和另一塊屬于同一類的標本,這次她有了意外......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帶領的地球-生命系統早期演化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上,報道了在華北燕山地區16.3億年前地層發現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
她泡了8年的化石,做了無數次實驗,也曾想過要放棄,但她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于是有了今天的成果——1月2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朱茂炎領導的地球-生命系統早期演......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地層古生物大數據中心研究員徐洪河,聯合天津大學副教授牛志彬等,基于筆石化石多模態數據集以及深度學習殘差網絡算法,在筆石化石智能識別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30日發布消息稱,該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縣柳區晚古新世植物群中發現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屬化石,為解析羊蹄甲屬植物的起源及其傳播路線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于......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應用CT掃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術手段,從周口店第15地點的哺乳動物化石中識別出一塊人類頂骨,是繼1973年周口店第4地點發現1枚牙齒化石之后,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