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功研制細胞原位納米磁共振成像實驗平臺,與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徐濤合作,實現了對細胞原位鐵蛋白分子的磁性成像,將原位蛋白質磁成像分辨率推進到了10納米。該研究成果以Nanoscale magnetic imaging of ferritins in a single cell 為題,發表于《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5, eaau8038 (2019)]。
在細胞原位實現納米級分子成像是生物學研究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眾多成像技術中,磁共振成像技術能夠快速、無破壞地獲取樣品體內的自旋分布圖像,已經廣泛應用在多個科學領域中。特別是在臨床醫學中,因其對生物體幾乎無損傷,對疾病的機理研究、診斷和治療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的磁共振成像技術使用磁感應線圈作為傳感器,空間分辨率極限在微米以上,無法進行細胞內分子尺度的成像。
為突破磁共振成像的分辨率極限,杜江峰課題組使用鉆石中的氮-空位固態點缺陷單自旋作為磁敏感單元(以下簡稱“鉆石傳感器”),自主研制了細胞原位納米磁共振成像實驗平臺。激光、微波對氮-空位單自旋進行操控形成一個量子傳感器,能夠將細胞內分子的微弱磁信號轉換為光信號從而能夠使用單光子探測器進行讀出。自制的原子力顯微鏡實現細胞樣品的定位和掃描,首先將樣品中的分子靠近鉆石傳感器至10納米以內,進而通過空間上的納米級位置移動實現對細胞內分子的成像。
該工作使用鐵代謝和鐵蛋白功能研究中的模式細胞——人的肝癌細胞株(HepG2)進行納米磁成像實驗研究。磁性信號來源于鐵蛋白分子內的鐵離子,在室溫下具有順磁性。首先研究人員使用高壓冷凍-冷凍替代方法將活細胞瞬間固定并包埋,然后用切片的方法將細胞剖開,并用基于鉆石刀的超薄切片技術將表面修整成納米級平整度。這時,存在于細胞內部的蛋白質暴露在細胞剖面上,可以與鉆石傳感器近距離接觸。通過對樣品進行掃描,研究人員觀測到了細胞內部存在于細胞器中的鐵蛋白,分辨率達到了10納米。為了拓展成像功能,實驗小組還發展了電鏡-磁關聯成像技術,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的技術手段實現了對同一鐵蛋白團簇的觀測。
該工作將細胞內蛋白質分子磁成像的空間分辨率提高了近2個數量級,為未來實現細胞原位蛋白質磁共振成像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也為開展細胞原位分子尺度的磁共振譜學研究提供了可能。
此外,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將量子模擬與傳統磁共振探測方法結合,于近期使用量子比特探針成功解決了水分子的能量本征態問題,成果發表于2019年3月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2, 090504 (2019)]。該方法為量子模擬方法在化學、生物等相關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領導的團隊創建了一個基于AI的工具RENAISSANCE,其可結合各種類型的細胞數據,準確描述細胞代謝狀態,從而幫助人們更精準地理解細胞功能。RENAISSANCE是計算生物學的一......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領導的團隊創建了一個基于AI的工具RENAISSANCE,其可結合各種類型的細胞數據,準確描述細胞代謝狀態,從而幫助人們更精準地理解細胞功能。RENAISSANCE是計算生物學的一......
科技日報北京9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領導的團隊創建了一個基于AI的工具RENAISSANCE,其可結合各種類型的細胞數據,準確描述細胞代謝狀態,從而幫助人們更精準地理解......
祖細胞耗竭CD8+T細胞(Tpex細胞)由于其自我更新和快速增殖的獨特能力,如今已經成為了腫瘤免疫療法中的關鍵組分,而且這些細胞在擴張和分化成為功能性耗竭CD8+T細胞已經展現出了巨大希望,也能顯著增......
人體是怎么控制血糖平衡的?包括德國德累斯頓理工大學德累斯頓再生治療中心在內的一個國際團隊向破解該謎團又邁出了一步。他們在胰腺中找到了一組特殊的“第一反應”細胞,這些細胞對于觸發血糖反應至關重要。相關論......
餐擼串侃出篇《細胞》 松弛感是一個網絡熱詞,那么科研人的松弛感是怎樣的?一群由不同單位年輕PI(課題組長)等組成的科研有緣人找到了答案。他們分別是西湖大學研究員解明岐、浙江大學研究員邵佳偉、......
記者8月2日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獲悉,該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皮膚病醫院的陸前進、吳海競和龍海教授科研團隊在JournalofDermatologicalScience、EuropeanJ......
來自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及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科學家,成功繪制出人類腎臟最詳盡的單細胞圖譜,以前所未有的水平捕捉了健康和患病腎臟的復雜性,并在病程早期預測了慢性腎病(CKD)的進展。最新研究有望......
應用光遺傳技術,研究人員觀察到斑馬魚胰腺中的胰島β細胞。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訊(記者張佳欣)人體是怎么控制血糖平衡的?包括德國德累斯頓理工大學德累斯頓再生治療中心在內的一個國際團隊向破解該......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阻斷(ICB)療法在癌癥治療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其治療過程可激起以T細胞為核心代表的抗腫瘤反應,這一過程還伴隨著腫瘤微環境(TME)的重塑和全身系統免疫的改變。然而,在結直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