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腫瘤細胞會出現不同于正常細胞的代謝變化,同時腫瘤細胞自身可通過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OXPHOS)之間的轉換來適應代謝環境的改變。近期,Cancer Cell最新刊登了一篇文章,研究人員發現在禁食狀態下使用二甲雙胍可以顯著抑制腫瘤生長,并提出PP2A-GSK3β-MCL-1通路可能是腫瘤治療的新靶點。
研究表明,熱量限制導致能量供應不足從而使機體新陳代謝等降低,并發揮抗癌作用。該研究中發現間歇性禁食不僅可以調節體內代謝增加化療效果,并可以保護患者免受化療的毒副作用,并有助于臨床治療。此外,研究人員將間歇性禁食和二甲雙胍聯合使用并探究對腫瘤的治療潛力。
研究人員將接種了人結腸癌細胞的實驗小鼠分為五組,其中2組為24小時喂養,另外3組以24小時為周期間歇性禁食。正常喂養組和間歇性禁食組分別接受二甲雙胍治療或安慰劑治療,研究結果發現二甲雙胍僅在禁食誘導的低血糖期間治療時顯著抑制腫瘤生長。此外,研究人員發現腫瘤細胞只有在低糖環境下才會對二甲雙胍敏感,表明二甲雙胍在低糖環境中才會起到抗腫瘤作用。
在低糖/二甲雙胍治療下,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細胞中過度活化,促進細胞凋亡。而將該酶抑制后,低糖/二甲雙胍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降低。進一步機制研究發現,二甲雙胍/低血糖組合的協同抗腫瘤作用由PP2A下游的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活化介導,導致腫瘤細胞中促存活蛋白MCL-1的表達降低和細胞死亡。PP2A-GSK3β軸的特異性激活是二甲雙胍誘導的CIP2A抑制的總和,PP2A抑制因子和PP2A調節亞基B56δ通過低葡萄糖上調,導致PP2A-B56δ復合物具有高親和力的活性。
該研究的結果表明,PP2A-GSK3β-MCL-1通路的發現可能成為治療腫瘤的靶點,但二甲雙胍/低糖聯合治療在患者身上的安全性還需要進一步試驗證明。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創新的“分子GPS”技術,能夠引導免疫細胞特異性地定位到大腦,并在不損傷周圍健康組織的情況下有效殺死腫瘤。這項突破性研究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雜志上。這項基于活細胞......
癌癥作為致死率較高的疾病之一,一直是人類亟待攻克的難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杜鵬教授和團隊,提出利用植物中的一種蛋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從而實現對惡性腫瘤的廣譜抗性。這種跨物種基因工程技術,為人類治療......
代謝重編程作為癌癥的一個顯著特征,體現在腫瘤對營養物質利用方式的改變上,這種變化有助于其無節制地生長和存活。過去幾十年,癌癥代謝研究主要聚焦于葡萄糖,特別是著名的Warburg效應,即癌細胞即便在有氧......
12月13日,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細胞出版社與清華大學醫學院在清華校園聯合舉辦了2024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暨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從實驗室到臨床:細胞與基因治療的......
《分子細胞》雜志11日發布了一項研究,指出不同類型的癌癥擁有獨特的分子“指紋”,這些特征可以在疾病早期被檢測到。這項由巴塞羅那基因組調控中心進行的研究發現,利用小型便攜式掃描儀只需幾個小時,就能以極高......
12月5日,記者從良渚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張進研究員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宋默識博士研究組合作,首次報道靶向嵌合抗原受體巨噬細胞療法在治療心肌缺血再灌注導致的組織損傷和纖維化中的應用潛力。相關論文......
科技的迅猛發展使癌癥診療方法日新月異。在近日舉行的柏林科學周活動中,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MDC)向公眾展示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AI)的在線工具,可幫助醫生和患者找到最適合的診療方法。研究人......
科技日報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張夢然)荷蘭胡布雷希特研究所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類器官。這種類器官能夠模擬人類胎兒胰腺的早期發育過程。這項技術的重大突破是重建了胰腺完整結構,包含三種關鍵細胞類型——腺泡細......
近日,《美國化學會·納米》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陳春英課題組在抗腫瘤納米藥物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該團隊首次在乏氧腫瘤細胞表面形成納米纖維狀水凝膠結構,抑制腫瘤外泌體擴散,同時攜......
11月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雪飛團隊與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田亮團隊展開合作的最新成果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合作團隊開發了一種基于深度學習與公開單細胞數據集的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