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MHT(絕經后激素治療)與乳腺癌之間關系的研究愈來愈多,關于其對乳腺癌的風險一直眾說紛紜,尚未定論,諸多圍絕經期女性提及MHT表現出的更多的是恐慌的心態。有研究指出,雌激素與某些合成孕激素聯合應用5年以上增加乳腺癌風險,但單用雌激素者風險不升高,雌激素與天然或接近天然孕激素聯合應用可能也不增加乳腺癌風險。
近日,來自全世界的10萬多名乳腺癌患者通過58項流行病學研究隨訪10多年的數據發現,除了局部陰道用雌激素,所有類型的MHT都與乳腺癌的風險增加有關,不僅如此,在停藥10多年后,乳腺癌風險持續存在。相關文章以“Type and timing of 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dividual participant meta-analysis of the worldwide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為題在線發表在《柳葉刀》雜志上,至此,MHT與乳腺癌風險的關系終于蓋棺定論。
絕經過渡期和絕經后期是每名女性生命周期中必不可少的階段,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愈來愈多的女性有著延緩絕經的訴求。絕經的本質是卵巢功能衰竭,伴隨卵巢功能的衰退,女性會出現多種絕經相關癥狀、組織萎縮退化和代謝功能紊亂,導致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而絕經激素治療(menopause hormone therapy,MHT)從20世紀40年代問世以來,至今已有70余年歷史。其對絕經癥狀的緩解效果更是毋庸置疑的。科學家們多年來關注的焦點實際上在于MHT的風險,其中關于乳腺癌的風險在最近的10余年更讓其成為眾矢之的。
目前,在西方國家有大約1200萬名MHT使用者,以前對全世界證據的薈萃分析發現,目前MHT使用者患乳腺癌的風險增加了,但關于不同類型的MHT的影響或MHT停止使用后的長期乳腺癌風險的資料不足。
為了徹底弄清楚MHT對乳腺癌的影響,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將1992年至2018年期間記錄MHT使用情況的所有的前瞻性研究資料匯總起來,并重新進行分析,然后隨訪監測乳腺癌的發病率,他們發現,有超過10萬名女性在65歲左右患上了乳腺癌。
隨后,他們對參與者使用的MHT的類型、使用期限及絕經年齡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在前瞻性研究中,有一半的女性曾使用過MHT,她們的絕經平均年齡為50歲,開始MHT治療的平均年齡也是50歲,而使用MHT的平均持續時間為10年。
MHT使用者的乳腺癌發病率
在西方國家,從未使用過MHT的女性,在50歲至69歲之間患乳腺癌的平均風險為每100名婦女6.3人(即在50至69歲的20年中,從未使用過MHT的婦女中大約有63人患乳腺癌)。
而從50歲開始使用三種主要類型MHT的女性,從50歲到69歲患乳腺癌的風險將從每100人中有6.3人增加到:
-在雌激素加每日孕激素服用者中,每100人有8. 3人(每1000名使用者中就有83人患乳腺癌);
-在雌激素加間歇性孕激素使用者中,每100人有7. 7 (即每1000個用戶中有77人患乳腺癌);
-在僅使用雌激素的用戶中,每100人中有6.8人(即每1000人中有68人患乳腺癌),絕對增加到每100人中有0.5人(每200人中有一人)。
不難發現,使用雌激素-孕激素治療的風險比只使用雌激素激素治療的風險更高。對于雌-孕激素治療,如果每天而不是間歇性地孕激素治療(例如,每月10-14天),風險更大。
進一步分析發現,使用MHT10年相比使用5年的婦女,患乳腺癌的風險增加大約是前者的兩倍,即便停止使用10年,乳腺癌風險依然增加。而在使用任何形式的MHT不到一年后,乳腺癌風險都不大。
該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英國牛津大學的瓦萊麗·貝拉爾教授表示:“我們的新發現表明,即使在停服絕經期激素治療后,乳腺癌風險仍在增加。以前關于絕經期激素治療相關風險的估計,隨著激素使用停止后持續風險的增加,估計值相比之前大約增加了一倍。”
總之,使用MHT與雌激素受體陽性(ER+)乳腺癌的關系比與其他類型的乳腺癌(激素因素主要影響ER+乳腺癌)有更密切的關系。ER+乳腺癌的風險增加是與MHT相關的過度乳腺癌風險的主要原因。
MHT使用5-14年的乳腺癌相對風險
然而,現有流行病學證據的一個局限性是,對于長期使用過MHT的婦女,仍然沒有足夠的信息,并且很多女性在15年前就停止使用了。此外,他們沒有收集關于乳腺癌死亡率的資料,盡管有證據表明乳腺癌死亡率的結果與發病率的結果相同。
準確估計MHT增加的乳腺癌風險是很重要的。小于60歲或絕經10年內。MHT的選擇是根據個體情況而定的,考慮因素有生活質量、健康優先以及個體風險因素如年齡、絕經時間以及發生VTE、卒中、缺血性心臟病和乳腺癌的風險。在沒有明確性激素適應證時不建議使用MHT。MHT的使用藥物類型和給藥途徑應與治療目標、患者個人意愿以及安全問題一致,且應該個體化。
上海細胞治療研究院院長錢其軍教授通過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資格審查,擔任編輯顧問一職。目前《柳葉刀》在全球范圍內共任命81位編輯顧問,其中,中國學者僅3位。錢其軍教授對此感到榮幸。他說:“入選擔任......
大約60%的先天性耳聾與遺傳因素有關。然而,目前臨床上還沒有特定的藥物可以治療這種類型的耳聾。2024年1月25日,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正刊(TheLancet,影響因子:169)以長文形式發表......
2023年,中國醫學界在Lancet(《柳葉刀》)雜志上發表了6項引人注目的研究,從胃癌到肝癌,從鼻咽癌到膽道癌,中國專家們的研究不僅展示了他們在醫學研究領域的深厚實力,也為這些復雜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
運動是個好東西,既健身,又健腦,不久前,奇點糕還給大家介紹了一篇缺乏運動導致癡呆癥發生率升高的研究,但運動得多總是件好事嗎?可能不是。當我們談論運動時,通常是指休息時間的運動,而工作中運動量較大則可能......
一項基于30多年數據的分析顯示,全球腰痛病例數量正在增加。模型顯示,到2050年,由于人口增長和人口老齡化,將有8.43億人受到這種疾病的影響。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柳葉刀-風濕病學》。研究人員擔心,由......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加班已經成為當今職場人士又痛恨卻又無奈的話題!熬夜加班、周末加班、節假日加班、帶病加班...近年來,996被作為一些互聯網公司的加班文化,沒邂逅過幾次凌晨四點的城市,都不好......
2021年12月,美國FDA先后批準了兩款新冠口服藥物,分別是分別是輝瑞公司開發的Paxlovid和默沙東開發的Molnupiravir。前者靶點為新冠病毒3CL蛋白酶(3CLpro),后者靶點為RN......
近兩年盲盒頻頻“出圈”,玩具、文創、鞋服、美妝等行業紛紛推出“拆驚喜”套餐,“萬物皆盲盒”成為年輕人的消費熱點,風頭一時無兩!那盲盒為什么這么火?盲盒熱是否會影響消費者尤其是青少年消費者的心理健康呢?......
10月30日,《2022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布。報告分兩個部分追蹤了中國和全球氣候變化態勢,包括《全球柳葉刀倒計時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報告2022》(以下簡稱全球報......
一項全球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大體相同。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柳葉刀》。該研究數據來自“前瞻性城鄉流行病學”研究,涉及高收入國家和中低收入國家的參與者,而心血管疾病在后者中更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