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單位體檢結束,都會有幾個拿著化驗單來門診咨詢的,有退休的老年人,也有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女性為多,都非常緊張,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問:大夫我這是得癌癥了嗎,我問了好幾個大夫,他們說的都不一樣,有的說有可能,有的說不一定,有的建議我過一個月再復查,有的建議我馬上就做增強CT,我到底該怎么辦,該聽誰的,愁得我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香,也不敢給家人說,都瘦了好幾斤了,大夫,您經驗豐富,您看我這是癌嗎,您就給個痛快話,是啥就直說,我能承受,不怕死。
遇到這種情況,不是大夫不愿告訴您實情真相,因為單憑一張化驗單很難判斷是什么不是什么。對于腫瘤的診斷,首先要有影像的支持,比如超聲、CT或者核磁共振,有的還要做增強或PET-CT,最終還要靠病理診斷明確是哪種類型,有的甚至查來查去把上述能做的檢查都做個遍也沒診斷清楚。所以腫瘤標記物僅能供參考。那么我們該怎么看待腫瘤標準物的化驗結果呢。一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腫瘤標志物輕度升高不一定就是癌
腫瘤標志物是機體對腫瘤細胞反應產生的一類物質,通過血液、體液可以檢測到。但腫瘤標志物升高,不一定就是得了癌癥,因為有很多因素均可導致升高。比如甲胎蛋白AFP,除原發性肝癌外,孕婦、活動性肝炎和生殖系統腫瘤都可能導致AFP的升高。有時由于各種原因也導致假陽性,血液中腫瘤標志物對腫瘤患者只能作為診斷的參考或輔助手段。首先影像學發現有腫瘤存在,患者血液中腫瘤標記物又有升高,且升高到正常上限的2倍以上,提示惡性腫瘤的可能性極大。但如果沒有影像方面的證據,只有腫瘤標記物輕度升高,小于正常上限的1.5倍,不一定就是癌癥,需要定期觀察。
曾經遇到許多這樣的情況,化驗腫瘤標記物輕度異常,結果超聲CT核磁,PET-CT,胃腸鏡全做了也沒找到腫瘤的影子,兩年了,化驗結果還在波動地緩慢升高。還有一開始腫標升高很緊張,后來沒發現腫瘤,指標有時不高有時高,后來就不那么在意了。所以,對于腫瘤標記物輕度升高,一定要做進一步影像檢查,早期發現腫瘤就可早期干預治療,對于沒有影像證據的要定期復查。
2腫瘤標志物正常不一定就不是癌
有些惡性腫瘤標志物升高早于臨床癥狀,所以應引起注意,但并不是每個癌癥患者的腫瘤標志物都會增高。如有的腫瘤長得很大了,腫瘤標記物卻依然正常。常有病人指著單子問醫生,CA153不高為啥最后還診斷乳腺癌,肺鱗癌為什么SCC卻正常?其實腫瘤標記物并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具有很高的特異性,比如CEA、CA199消化道腫瘤都會高,不一定就是腸癌或胰腺癌。比如晚期卵巢癌CA125有的卻不高,而有些非癌性腹水的患者CA125也會高。所以,如有其他臨床診療手段證實可能有惡性腫瘤存在時,不要因為標志物不高,就心存僥幸,一定要及時就醫,進一步檢查排除。
過去認為的有幾種腫瘤標志物敏感度比較高,如原發肝癌患者中70%~90%有AFP升高,前列腺癌前列腺特異抗原PSA總的陽性率約為70%,這有助于這兩種腫瘤的早期發現,但也都不是百分之百的陽性率,只要影像尤其是增強影像懷疑惡性腫瘤存在,即使腫瘤標記物不高,也不要放過,畢竟最終要靠病理明確診斷,如果是良性更好,如果是惡性就要積極干預治療。
3判斷預后及療效的觀察指標
既然腫瘤標記物不是那么靠譜,是不是就沒有檢查的必要了呢,答案當然不是。對于那些腫瘤標志物升高又確定為惡性的腫瘤患者,腫瘤標準物可以作為預測療效的客觀指標。比如一個腸癌患者,術前CEA異常升高,手術后從理論上講CEA應該將至正常范圍,如果沒有降至正常則說明可能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果正常后過一段時間又再次升高則說明有可能已經出現了復發轉移。對于晚期帶瘤的患者,如果治療有效,腫瘤標記物的下降往往會先于腫瘤縮小出現,如果下降后再次升高說明腫瘤對此方案產生了耐藥。
綜上所述,遇到化驗腫瘤標記物升高可按以下原則處理:單項標志物輕度升高者,如果影像沒發現腫瘤,復查后數值一直維持在正常值上限的臨界水平,則不考慮惡性腫瘤。
但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特別對待,進行認真排查:一是單次檢查升高特別明顯,在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的;二是多次復查,數值持續升高的;三是有腫瘤家族史,篩查時發現腫瘤標志物增高的。此外,還應注意不同醫院使用不同檢測方法、不同設備及試劑檢測同一項標志物時,結果可能出現差異,正常參考值也不會完全一樣,對于需要長期隨訪監測腫瘤標志物的患者,應盡可能選擇同一家醫院進行化驗,以便醫生更準確地作出判斷。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劉杰、研究員駱菲菲團隊,揭示了STING激動劑誘導單核細胞內源性PD-L1介導免疫抑制的全新機制,并提出通過STING信號重編程提升治療療效的新策略。3月10日,相關研究發表于......
圖HistoCell算法框架(a)及其對腫瘤病理影像相關細胞類型信息的預測精度(b)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341008)等資助下,清華大學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李梢教授課題組,在智能解析......
圖(a-c)可級聯響應腫瘤微環境的分子組裝探針及其研究示意圖;(d,e)小鼠模型上原位胰腺癌的熒光成像與信號強度變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274074、2137003)等資助下,南京大學......
圖HistoCell算法框架(a)及其對腫瘤病理影像相關細胞類型信息的預測精度(b)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341008)等資助下,清華大學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李梢教授課題組,在智能解析......
近年來,抗腫瘤藥物的治療效果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焦點。然而,傳統抗腫瘤藥物存在的毒副作用大、藥效不理想和遞送靶向性弱等問題,一直困擾著醫生和患者。為了解決這些難題,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團隊在......
南通大學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支小飛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團隊的合作研究證明了胃癌細胞與感覺神經元之間存在功能性神經元回路,并發現通過使用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受體拮抗劑,可以使腫瘤細胞與神經元......
最近,《柳葉刀》發表社論文章指出,當前全球癌癥防治中存在著巨大的不平等,迫切需要相應的數據用于制訂癌癥防控計劃,腫瘤登記相關的真實世界數據因此變得至關重要。腫瘤登記是衡量一個國家癌癥負擔的金標準,能幫......
腫瘤組織具有高度異質性,細胞類型多樣、基因表達雜亂無章,區域界限模糊,傳統的空間轉錄組技術難以全面揭示腫瘤的特性。傳統方法通常將采樣點視為獨立的“房子”,統計每個點的細胞類型和基因表達信息,容易產生誤......
近日,記者從南開大學獲悉,由該校化學學院教授、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PI陳悅團隊發明的候選新藥ACT001,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納入我國“突破性治療品種”名單。公開報道顯示......
中國醫學專家的最新研究發現,阿爾法核素既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更有“隔山打牛”的腫瘤次生殲滅能力,有望為腫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手段。這是國內首個圍繞阿爾法核素發射體鉛-212開展的臨床前應用研究。據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