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9日,E. John Wherry組在Immunity雜志上發表了文章“TCF-1-Centered Transcriptional Network Drives an Effector versus Exhausted CD8 T Cell-Fate Decision”,揭示在小鼠模型中慢性感染和腫瘤發生早期,存在著耗竭性T細胞前體(Tex precursors)和類效應性T細胞(Effector-like T cells, Teff-like)的二元分化機制的相關報道。
研究者們首先使用了單細胞測序技術,使用模擬分化時間預測(pseudotime prediction)的方案,發現在慢性感染早期,可能存在著兩個細胞分化路徑。其中一條高表達以TCF-1(被Tcf7編碼)及其相關下游基因族,而另一條路徑則高表達Granzymes以及以KLRG1基因族為代表的類效應T細胞基因。隨后,研究者們利用流式細胞分析技術,在蛋白組層面上詳細的鑒定在感染早期KLRG1+CD39+/Tim-3+的亞群確實具有較高的細胞因子和殺傷性分子分泌特征,同時也具有更高的活躍細胞周期的標記物Ki67。另一方面,TCF-1+Ly108+PD-1+的耗竭性T細胞前體亞群的細胞分泌狀態和周期狀態相對靜息,確認了在慢性感染早期確實存在類效應細胞的亞群。
該項研究首次從分子機制層面上揭示了在慢性感染環境中,效應和耗竭性T細胞的二元分化路徑。同時,該研究系統而精確的解答了轉錄因子TCF-1作為耗竭性T細胞前體細胞/祖細胞中的關鍵轉錄因子,控制T細胞分化與存活的機制。這些發現對于當下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CART)治療方案中,是否應該使用更高的促效應T細胞的細胞因子預處理,以及對是否需要在CART設計中引入促細胞活化/生存的因子提供了借鑒。同時,對于判斷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阻斷劑造成的效應T細胞效果的持續性,以及是否應該進一步跟進免疫檢查點阻斷劑治療劑量,給予了相應的參考價值。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衰老影響機體CD8+T細胞抗腫瘤免疫反應的作用和分子機理,探究了衰老個體和PD-1抗體治療不響應患者的腫瘤免疫防御能......
近日,記者從北京協和醫院獲悉,該院肝臟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杜順達教授團隊為一名乙肝相關肝癌的晚期患者進行了特異性T細胞免疫治療并長期隨訪觀察。據悉,這是全球首例乙肝特異性T細胞療法在晚期肝癌患者中的......
近日,記者從北京協和醫院獲悉,該院肝臟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杜順達教授團隊為一名乙肝相關肝癌的晚期患者進行了特異性T細胞免疫治療并長期隨訪觀察。據悉,這是全球首例乙肝特異性T細胞療法在晚期肝癌患者中的......
氨被認為是一種細胞毒素,它在血液中的增加會損害細胞功能。然而,這種毒素是否以及如何在病理生理條件下引發細胞死亡仍不清楚。2024年9月11日,華中科技大學黃波團隊在NatureCellBiology(......
9月11日,《自然-細胞生物學》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黃波教授團隊有關T細胞死亡的研究成果。研究發現,CD8+T細胞激活的過程中細胞內氨逐漸積累最終導致T細胞死亡。據悉,這一獨特死亡方式的分子機制,為異己......
8月28日,上海市藥監局發布了《上海市自體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治療藥品監督管理規定》以及這一監管規定的政策解讀通知,本規定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有效期至2029年8月31......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MolecularTherapy—Methods&ClinicalDevelopment上題為“MetabolicprimingofGD2TRAC-CARTcellsd......
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了高選擇性JAK1抑制劑戈利昔替尼上市申請,用于治療復發難治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r/rPTCL)。外周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起源于胸腺后成熟T/NK細胞的惡性腫瘤,......
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研究員楊美香與教授尹芝南團隊合作,利用基因工程小鼠,結合高通量測序技術揭示了肝激酶Lkb1不僅參與調節γδT細胞譜系承諾,并且能夠通過AMPK-mTOR依賴的方式調控產生IL......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名叫阿斯克勒庇俄斯的醫神,手持蛇杖,擁有治愈疾病和傷痛的神力,而在人體內,也有這樣的“蛇杖”——T細胞。T細胞,也被稱為T淋巴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主要細胞之一,在人體中,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