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08-22 07:56 原文鏈接: 崔向群院士:我國應發展極大光學/紅外望遠鏡

      在天文研究領域,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與一位女科學家的名字連在一起——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

      近日,在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召開前夕,《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國家天文臺見到了崔向群。

      崔向群認為,在大型天文儀器研究領域,中國人應該有充分的自信,走自主研發的道路,大力發展極大光學/紅外望遠鏡。

      崔向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已建成的LAMOST、南極的AST3和將建的KDUST都是巡天望遠鏡。我國重視巡天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但與美國和歐洲相比,他們不僅有巡天的望遠鏡,也有很多精測的望遠鏡。

      “中國擁有一架精測的大望遠鏡是當前最重要的事。建造30米級望遠鏡不僅對我國天文學的發展有極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望遠鏡技術和相關高技術的發展也有極重要的意義。”

      首先是30米級望遠鏡對我國的天文學研究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用美國30米望遠鏡計劃(TMT)的話可以簡單地說明:波長0.8微米以上通過自適應光學獲得的圖像,分辨率、集光量比目前的地面望遠鏡大得多,也將超過10米以下大口徑的空間望遠鏡,而紅外是研究早期宇宙最重要的波段。30米級的極大口徑望遠鏡是通用型的望遠鏡,除了滿足已知的科學目標外,還將有很大的各種新發現的余地。

      其次,要瞄準國際前沿,保持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同的水平。目前世界上已有14架8~10米的望遠鏡,如果下一步我們也造一架同樣的望遠鏡,等10年后造出來的時候,已經落后國際上20~30年了,而且那時8~10米的望遠鏡對前沿研究來說又顯得太小了。“LAMOST研制成功,使我國實現了跨越式的進展。如果我們原地踏步,10年后我們就又落后了!”

      再次,是我們已經擁有了技術上的可能性。“LAMOST從工程規模上講是一架8~10米級的望遠鏡,通過它的研制,我們已經創造性地掌握了極大望遠鏡的關鍵技術——主動光學,中國已有能力研制30米級的極大望遠鏡。”

      崔向群認為,望遠鏡核心技術的發展是不可能完全依靠國際合作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盡管歐洲與美國非常友好,但歐洲南方天文臺就是歐洲為了發展天文學、與美國競爭而建立的。歐南臺建立之初就建造了3.6米望遠鏡,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又建造了 4架8米VLT,與美國的兩架10米Keck望遠鏡相競爭。現在歐洲又提出超過美國的39米地面光學/紅外望遠鏡的計劃,他們的道路值得我們學習。

      同時,我國已經具備了相應的經濟實力。以中國為主建造30米級的望遠鏡約需50億元人民幣,我國只要能投入25億元,就可以尋找國際合作伙伴了。如果經費緊張,也可考慮建造一架約20米的大望遠鏡,造價可降低一半,到2020年建成后將是國際上4架30米級(20~40米)望遠鏡之一。

      至于30米望遠鏡的臺址建在何處,崔向群早已作了考慮。她認為,我國西部有可能找到30米望遠鏡的臺址。還有一種方式是通過國際合作將望遠鏡放到有優良臺址的國家。

      LAMOST項目的成功,使崔向群相信中國人有能力在天文儀器上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道路。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了什么東西一定要外國人先有了我們才能有,其實大可不必。學術界對自己目前已有的好東西要肯定,對自己已有的能力要承認,不能盲目地認為中國人什么都不行,只能靠西方國家發展或總是跟在西方國家后面發展。當然我們也不能盲目自大。”

      崔向群說,天文學是基礎學科,在任何國家要政府投錢相對都不是很容易,那就要求我們必須用最少的錢做出最多、最好的事。“靠什么?靠clever(聰明才智)。”天文學和其他學科一樣,要走以我為主的發展道路,“現在極大望遠鏡最重要的技術 ——主動光學技術已經解決了,通過成功研制LAMOST,我們已站在與發達國家同一個起跑線上,下一步的目標應該是趁熱打鐵不停步,把30米級極大光學/ 紅外望遠鏡的工作推動起來”。

      崔向群也希望這次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能夠對中國天文學發展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中國天文學會已經成立90年了,加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也已77年,這是第一次在中國開會,我們要把握這次機會”。

    相關文章

    崔向群:創新引領中國天文光學儀器的發展

    紫金山天文臺一位老天文學家回憶說:上世紀50年代初,臺長張鈺哲先生考慮我國天文學發展規劃時強調“中國天文學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人才和研制天文儀器”。回顧我國研制天文儀器的歷史,正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的......

    崔向群委員:為自主研制儀器提供發展機會

    “近年來,一些本來已經發展較好的儀器受到國外儀器進口的沖擊,已經或者正在面臨消亡。”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向《中國科學報》道出了她的擔憂。她說,放眼望去,各實驗室配備的基本都是進口儀......

    崔向群委員:為自主研制儀器提供發展機會

    “近年來,一些本來已經發展較好的儀器受到國外儀器進口的沖擊,已經或者正在面臨消亡。”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向《中國科學報》道出了她的擔憂。她說,放眼望去,各實驗室配備的基本都是進口儀......

    崔向群代表追問大科學裝置“欠薪”的尷尬

    “2014年,我們就已經欠了國家天文臺2000多萬,到現在只會更多。”3月5日,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代表說起了“欠錢發薪”的事理直氣壯。作為主持建設LAMOST望遠鏡的首席科學家,她一直沒弄明白,為啥國家......

    崔向群:“鏡”觀星辰人生無悔

    天文光學望遠鏡科學家崔向群院士用中國技術制造出世界一流的天文望遠鏡,這曾是她的目標。為此,她十年磨“鏡”,完成了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建造,實現了對世界先進......

    崔向群院士:為國奉獻是一種單純的堅持

    “我們有能力做二三十米口徑的巨型望遠鏡。”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間隙,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為人們描述著中國大望遠鏡的未來。從大學畢業要求改分配到邊遠山區,到努力考上“文革”后首批研究生;從放棄歐洲南方天文......

    LAMOST望遠鏡巡天已獲光譜150萬條

    “LAMOST望遠鏡從去年9月開始正式巡天,到目前已觀測到光譜150多萬條。”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崔向群代表今天(3月1日)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了國家大科學裝置——L......

    中國天文學會召開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

    10月30日,中國天文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在南京鐘山賓館舉行。中國科協副主席程東紅、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院士、江蘇省副省長何權出席并致辭。我國天文學界的200余位專家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回顧中國天......

    崔向群院士:我國應發展極大光學/紅外望遠鏡

    在天文研究領域,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與一位女科學家的名字連在一起——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近日,在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召開前夕,《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國家天文臺見到......

    崔向群院士:我國應發展極大光學/紅外望遠鏡

    在天文研究領域,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與一位女科學家的名字連在一起——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近日,在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召開前夕,《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國家天文臺見到......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