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體與界面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大學)在山東大學膠體與界面化學研究所的基礎上組建,于1993年12月經原國家教委批準,并于1996年通過驗收正式對外開放。多年來,實驗室秉承膠體與界面化學研究內容的傳統,注重學科前沿及其國家(行業、區域)重大需求不斷拓展研究方向和領域,研究內容注重基礎理論與應用基礎緊密結合,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學科整體實力和研究水平保持在國內同類學科前列,是我國膠體與界面化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現任實驗室主任為郝京誠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張希院士。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4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6人、教授33人和副教授7人等。研究人員中有中科院院士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6名,山東省泰山學者3人。實驗室設有博士后流動站、膠體與界面化學(學校自設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應用化學碩士點。國內多名著名化學家被聘為實驗室兼職教授。
實驗室現有科研用房面積3400 m2。以實驗室為依托構建的儀器平臺擁有FF-和Cryo-TEM、FE-SEM、SAXS、SPM (AFM & STM)、激光光散射儀、400 MHz NMR和應力流變儀等大中型儀器設備30臺套,總值近8000萬元,成為膠體與界面化學和相關學科高水平的科研平臺。
近年來,本著“依照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著眼國際前沿領域、提升基礎研究水平、強化應用成果轉化”的指導思想,依據膠體與界面化學及其相關交叉學科發展前沿和趨勢,根據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已有的學科積累,通過全面的規劃、設計、凝煉和培育,逐步形成了:1)兩親分子溶液聚集體及功能化;2)功能體系的界面化學組裝;3)聚集體化學模擬與設計;4)納米結構材料納米粒子制備與組裝;5)分散體系與油田應用五個特色研究方向。已匯聚了一支團結協作、富有凝聚力與創新活力的研究群體(2006年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項目),取得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
自2008年以來,實驗室共承擔包括“ 973”計劃子課題7項、“863”計劃3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67項等各類項目208項,累計到位科研經費10600余萬元。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和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年均發表SCI收錄科研論文150余篇,影響因子在3.0以上90余篇,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逐年增長。出版專著5部(其中3部英文專著)。獲得授權發明專利57項。技術成果轉讓27項。
將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與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影響的行業和特大型企業集團密切合作,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是本實驗室的重要特色。在鉆井液、完井液、提高石油采收率等領域為我國石油化工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后與勝利石油管理局、滇黔桂石油管理局等共建油田化學實驗室,設有聯合博士后流動站。實驗室還與國內20余個油田和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推動實驗室的學科建設和基礎科研成果的轉化。
實驗室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近年來,多次主辦全國、雙邊和國際學術會議。實驗室先后邀請50多名國內外學者訪問實驗室,與國外如德國Bayreuth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
地址:山東大學膠體與界面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濟南市山大南路27號 山東大學中心校區
郵編:250100
電話:0531-88564750 88364750
傳真:0531-88564750
Email:ciclab@sdu.edu.cn
研究人員幫助揭示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重要生物“觸角”的圖像。大自然已經進化出通過光合作用來利用太陽的能量的結構,但這些陽光接收器不屬于植物。它們存在于被稱為藍藻的微生物中,藍藻是地球上第一個能夠吸收陽光......
每年7-8月份是無錫太湖藍藻易發季節。記者從揚州大學獲悉,由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叢海兵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智能藍藻微能耗加壓控藻船近日在無錫太湖下水,試運行取得圓滿成功,其對湖面藍藻控藻率可達到80%......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周叢照教授課題組,從巢湖成功分離五株侵染偽魚腥藻Chao1806的噬藻體Pam1~Pam5,揭示了Pam1~Pam5的進化多樣性及它們在巢湖自然水體中......
含有鵝膏環肽毒素的劇毒鵝膏屬真菌,被稱為“世界最毒蘑菇”。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毒蘑菇鵝膏環肽毒素合成機制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了兩個鵝膏環肽合成新的關鍵基因P450-29......
“目前存在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認為藍藻水華只是水體污染的結果,治理水華做好截污治污、消除污染,藍藻水華也就消失了,無需研究藍藻水華的基礎科學問題。這種看法反映了對藍藻水華問題認識上的不深入,是過于簡單化......
中新網昆明1月14日電(記者胡遠航)哺乳動物中也有用毒高手?鼩鼱就是其中一種。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從亞洲短尾鼩鼱的頜下毒腺中分離出來的毒素BQTX,不僅在結構和功能上與蛇、黃蜂和海......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顯示,致命菌炭疽桿菌(Bacillusanthracis)釋放的炭疽毒素可緩解小鼠疼痛。該研究論文稱,炭疽毒素或許可助力提出一......
產毒藍藻水華威脅水生態系統健康和飲用水安全,除了在淺水湖泊常見的微囊藻水華之外,新型水華藍藻——拉氏尖頭藻(Raphidiopsisraciborskii)由于其入侵性、高毒性、暴發性等特征日益受到關......
10月1日,Eco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Safet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武愛波研究組題為Mycotoxindeoxynivalenolaffec......
近日,《細胞報告》刊發了一項來自暨南大學廖化新教授團隊聯手清華大學、泰諾麥博生物等機構關于破傷風單克隆抗體的研究成果。該研究表明,破傷風單克隆抗體作為新一代的破傷風預防與治療用藥在我國發展潛力巨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