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藥物研究專家楊勝利做客由廣州市科信局、廣東科學中心等主辦的“珠江科學大講堂”,分析“轉化醫學”的現狀與未來發展方向。
據楊勝利透露,我國將在今年內推出“抗生素耐藥芯片”,該芯片可快速檢測出病人對哪種抗生素耐藥,醫生開藥時可更有針對性。
疾病易感性預測芯片
檢出體內疾病易感基因
“基因芯片是近年來科技上最重大的突破之一。”楊勝利介紹,其中一個重要的成果就是疾病易感性預測芯片。“這個芯片能夠告訴你,在你的基因組里有哪些疾病的易感基因,根據預測我們就可以做更個性化、針對化的健康管理,以此預防各類疾病的發生。”
據介紹,這種預測芯片的檢測方式并不復雜:首先抽取身體中任何一部分的細胞組織(如毛發或皮膚)進行DNA的提取,其后再放入芯片中。如果存在某些疾病的易感基因,芯片就能顯示出來。目前,該芯片已能檢測出多種慢性病(如糖尿病、部分腫瘤)的易感基因。
耳聾基因芯片
辨別基因突變攜帶者
中國耳聾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藥物性耳聾基因突變攜帶者,他們剛出生時并沒有出現耳聾,而是在后天被注射了鏈霉素等藥物致聾的。以前,很多醫生都知道這類藥物會導致基因突變引起的藥毒性耳聾,但因缺乏檢測手段而無法把他們與一般人區分開。有些孩子,很可能一針下去就聾了。
“耳聾基因芯片出現之后,這個問題終于得到解決。”據楊勝利介紹,只要從頭發或皮膚上提取到完整無損的細胞,放到耳聾芯片上,通過反應,有耳聾基因的就會出現標記,醫生就知道這個人對抗生素敏感,不能使用抗生素。
據介紹,北京、成都目前已經通過“政府埋單”的形式,全面推廣耳聾芯片的全民檢測。
藥物代謝芯片
確保藥物充分發揮療效
“目前我國最需要普及的是藥物代謝芯片及抗生素耐藥芯片。”楊勝利認為。
藥物代謝芯片的用途是什么呢?“每個人對藥物的代謝速度不同,但目前臨床上一般都是規定成年人每天吃多少量,孩子每天吃多少量。對于藥物代謝快的人,可能會出現藥物療效不夠的情況,而對于代謝慢的人,就會出現毒素長時間積聚在體內的情況。”
他舉例,曾經有個非常極端的例子:美國有個叫馬可的小孩,他每天用藥,結果最后死了,后來通過基因檢測,發現這個小孩對藥的代謝速度比一般人都要慢幾十倍,用了藥以后沒有及時地代謝,最后中毒死了。“通過藥物代謝芯片,可以知道不同個體對藥物的代謝速度,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而抗生素耐藥芯片則可以快速檢測出病人對哪種抗生素耐藥。“經過抗生素耐藥測試后,醫生就能有針對性地開藥,改變不知哪種有效,導致要開多種藥給病人的現狀。”楊勝利透露,我國目前已研發出抗生素耐藥芯片,將在今年內推出。
■數字醫學
電子皮膚
血壓心跳
直傳醫院
除了基因組醫學外,數字醫學是驅動轉化醫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所謂數字醫學,就是通過傳感器、無線傳輸等載體,將病人信息傳輸到醫院里。
“現在,美國已經在使用一種小型心電圖儀,跟手機差不多大小,病人只要按住,芯片圖的信息就能儲存到芯片上,再通過手機的傳輸,這些信息就可以直接傳到醫生那里。”
最新出來的研究成果是電子皮膚,目前還沒有投入使用。電子皮膚的主要構成也是一個小芯片,只要貼在胸口,就可以把心跳、心電圖等信息收集起來,傳輸到手機里再發送出去。電子皮膚還可以貼到不同的部位,檢測不同的信息。有了電子皮膚,有突然不舒服的情況出現時, 可以馬上把體征信息傳到醫院。醫生通過這些信息可以立即做出診斷。只要病人能夠及時送到醫院,半小時內就能到手術臺上進行搶救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晚婚晚育的現象也日漸普遍。提到“生育年齡”,人們第一反應總聯想到女性,“高齡產婦”、“女性最佳生育年齡”是熱點話題。男性在生殖過程中擔任的角色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
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基因編輯技術TARDIS,可一舉測試數千種基因突變的影響,將以往需要耗時多年的工作壓縮到幾天內。生物學家可借此在動物身上開展新實驗,比較一種基因的多種突變,找出導致特定特征的突變......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及其團隊在《中華醫學雜志》上發表的《我國年輕乳腺癌診治的若干問題與思考》一文指出,我國年輕乳腺癌尚存在個性化治療方案選擇、患者尋求生育力保存、治療......
論文截圖研究人員在分析數據(受訪者供圖)近日,《自然-通訊》刊發了一項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王銘輝教授團隊聯合多家醫院及至本醫療針對亞洲癌癥人群基因組特征的研究成果。該成果從基因層面將中國人群與西方......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教授王紅艷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王陳繼團隊合作,發現神經元脂褐質沉積癥中KCTD7(一個染色體基因)失活,干擾溶酶體水解酶類的分選和轉運,進而導致溶酶體功能缺陷和疾病發......
早期發育的基因突變與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等幾種精神疾病有關,這些疾病的癥狀通常在兒童和成年早期表現出來。然而,突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遺傳的,另一種是自發發生的,在受精后由環境誘發的,可以持續一生的突變。......
科技日報記者金鳳人群中,有人溫文爾雅,有人暴虐無常。最新研究發現,那些有攻擊行為的人,體內可能發生了基因突變。記者16日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院石云教授團隊聯合中外學者研究發現,編碼大腦內谷氨酸受體......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生物工程師們在最新研究中發現了癌癥進化中一個此前未被認識到的關鍵角色:基因組某些區域發生的簇狀突變。研究人員發現,“簇狀體細胞突變”在大約10%的人身上誘發了癌癥進展,了解它......
人們普遍認為,像博美犬和吉娃娃這樣的小型犬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類想要小巧可愛的伴侶。但1月28日,發表于細胞出版社(CellPress)旗下期刊CurrentBiology(《當代生物學》)的一篇論文......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畜禽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團隊成功解析了我國家馬體高變異的主效基因突變,并發現該突變最早出現在距今2300年蒙古帝國時期的古馬群體。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當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