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布朗作出澄清:“類艾滋病與艾滋病有著顯著的區別,既非由病毒引起,也不會傳染。”
初看上去,阮金(Kim Nguyen)再普通不過。
這位生活在美國田納西州的女人,喜歡穿一件淺黃色襯衫,并搭配暗紫色半框眼鏡和亮閃閃的耳釘。只不過,這位越南裔裁縫極為瘦弱,一枚金戒指戴在她那像枯樹枝一樣的左手無名指上,晃得幾乎能發出聲音來。
但最近,一篇刊登在國際醫學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文章,讓這個普通的中年婦女為世人所知。
從2009年開始,阮金持續發燒,全身骨骼感染,并伴有其他奇怪的病癥。當她向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科學家莎拉?布朗(Sarah K. Browne)求助時,已經是重病纏身。布朗博士發現,這位病人的免疫系統已經無法正常運轉,難以像健康人那樣抵御病菌的侵害,“好像得了艾滋病,但是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呈陰性”。
在這篇發表于2012年8月23日的論文中,布朗及其團隊將阮金所患的怪病命名為“成人始發的免疫缺陷癥”。這位女科學家解釋說,這是另外一種獲得性免疫缺陷癥,多發于50歲左右的成年人。
由于搜集的病例均為亞洲人,參與研究的中國臺灣學者又將其稱為“亞洲新型免疫缺陷癥”。這種疾病與艾滋病晚期的臨床癥狀極為相似,率先進行報道的美聯社,給它取了一個醒目的名字――“類艾滋病”。國內很多媒體在轉載時,又將這種疾病“專門針對黃種人”拎出來作為標題,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為此,布朗對中國青年報記者特意作出澄清:“它與艾滋病有著顯著的區別,既非由病毒引起,也不會傳染。”
類艾滋病一直存在,只是知識還沒有進步,當時還沒有辦法了解
早在向布朗求助之前,阮金就飽受類艾滋病的折磨。“我感到頭暈和頭痛,快要垮掉了。”阮金對美聯社記者說,“我幾乎吃不下任何東西。”
幾年下來,她的體重從41公斤降到了31公斤。來自田納西州杰克遜診所的小卡爾頓?海斯第一次為她診療時,被眼前這位瘦骨嶙峋的女人嚇壞了。海斯說:“她因為全身性的感染而變得羸弱不堪,乍看上去就像得了肺結核。”
布朗發現,這個62歲的女人體內產生了一種名叫“具中和力的抗γ干擾素自體抗體”的物質。這種物質能夠阻斷伽馬干擾素在免疫系統中發出清除感染的訊息。一旦阻斷了這一訊號,患有獲得性免疫缺陷癥的病人,就很容易受到病毒、真菌和寄生蟲,尤其是分枝桿菌的侵害。
參與研究的臺灣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謝奇璋教授解釋說,這會導致“免疫力暴沖”現象的發生,即免疫控制失效而產生的自體免疫反應。患者會產生特別的抗體攻擊免疫系統,導致免疫力下降,從而難以抵擋分枝桿菌、沙門氏菌以及一些霉菌的感染。
“特別是分枝桿菌,在這種免疫缺損癥的病人身上,會造成嚴重的散布性感染,有時候甚至會危及生命。”謝奇璋強調道。
這也是人們將阮金所患的疑難雜癥與艾滋病聯系起來的原因。“它之所以被稱為‘類艾滋’,是因為它也是一種免疫缺陷綜合征,易造成患者的某些感染,并且其中一些感染與艾滋病患者如出一轍。”布朗表示。
不過,這種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疾病,在北京協和醫院艾滋病診療中心主任李太生看來,“并不是一種新的疾病,至少在臨床上不是,此前在我們醫院也發現過這種病例,但是很少,并且都已治愈”。
謝奇璋也記得,30多年前,當他還在臺灣大學醫學系讀書時,就有教授稱看到過這樣的病人,還納悶說:“奇怪了,這是怎么回事?”
這位免疫學博士已經記不清楚,究竟是在大學幾年級聽哪個老師提到此病。但他表示,當時的患者也具備成人始發的免疫缺陷癥的臨床表現:一是反復性的感染分枝桿菌或者是沙門氏菌;二是只在成年人身上才發生。
“我認為一定是一樣的病人,這個疾病是一直在的,只是知識還沒有進步,當時還沒有辦法了解。”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不過,來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醫師徐小元教授指出,所謂的類艾滋病在臨床鑒別診斷中,更像是特發性CD4+T淋巴細胞減少癥,“類艾滋病”只是它的“小名”。
他解釋說,這種十分罕見的綜合征又被稱為HIV陰性AIDS樣綜合征,早在1989年被德國的海納?道斯教授等人首先報告,發表于國際醫學權威期刊《柳葉刀》。這種疾病的臨床表現類似艾滋病,同樣也沒有HIV感染證據。
根據目前所掌握的病例,類艾滋病的確專門襲擊亞洲人
但謝奇璋并不認同這一說法。他指出在所掌握的病例體內,CD4+T淋巴細胞數量與健康人相當,反倒是出現了具中和力的抗γ干擾素自體抗體。
大約在五六年前,他首次接觸到這種病例。那位患者的淋巴結因發炎而變得腫大,經檢查發現感染了非結核分枝桿菌。在經過一年的抗生素治療后,這位感染者康復出院。
相比之下,阮金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布朗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她的情景,這位皮膚暗黃的女人極為瘦弱,肌肉、骨骼以及皮膚上都有小規模的感染。
“總之,她渾身上下都很不舒服。”布朗說,“當時她的病情已進入晚期,進行抗生素治療已經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這個奄奄一息的女人,促使布朗下決心對這一病癥展開研究。
她發現早在2004年,美國就已收到25例和阮金情況類似的病例報告。這些患者大多來自東亞地區。他們并沒有感染HIV病毒,但有的感染了彌漫性非結核分枝桿菌,有的患了涉及具中和力的抗γ干擾素自體抗體的機會性感染。
5年后,她率領的團隊獲準就艾滋病病毒呈陰性的病人展開研究。研究剛剛開始的半年里,他們就搜集到100宗病例。這些病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但是所感染的病菌,對正常的人體免疫系統來講,都是可以抵御的。
布朗聯合來自中國臺灣、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對這一罕見的病癥進行研究。在他們選取的203名受試者中,其中有97名出現類艾滋病癥狀的患者,他們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這些患者均來自亞洲,其中80余名來自泰國,10余名來自中國臺灣,還有少數來自菲律賓、越南等國。
之所以選取亞洲病例樣本,布朗解釋說:“我們知道的不少病例報告來自亞洲地區,這些病人患有嚴重的感染,并且這些感染都與已知的免疫缺陷有關。”而在亞洲之外,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所發現的12例病患,也全部是亞洲裔的黃種人。
因此,類艾滋病也得到一個專有的名稱:亞洲新型免疫缺陷癥。
“叫‘新型’還可以商量,但是叫‘亞洲’不行。”徐小元評價說,“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或者2000年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就出過‘特發性CD4+T淋巴細胞減少癥’診療指南。之所以是世界衛生組織出這個指南,是因為該病在全球各地都有可能得,包括歐洲和非洲。”
李太生也覺得“亞洲人或黃種人易受該病毒攻擊”的結論太武斷:“因為并沒有在亞洲之外的國家和地區做免疫學、流行病學的研究和調查。”
參與研究的謝奇璋承認,樣本的選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表示,說這種病癥專門襲擊黃種人或亞洲人“大概也是對的”,“在美國占一半以上白種人中,幾乎沒有發現過這樣的病例,在美國本土看到的也只是亞洲裔。”
布朗也指出,絕大多數的成人始發的免疫缺陷癥患者,都是生活在別處的亞洲人、或在亞洲出生的人。她認為是亞洲的遺傳和環境中的一些因素共同誘發了該病,但并不確定具體是什么原因。
這種疾病能否被預防,以及怎樣來預防,科學家也不知道
2012年9月11日,在衛生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表示,目前我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經有了相關檢測技術的儲備,尚未有診斷報告。鄧海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還特別指出,國內所謂的“陰性艾滋病,”和“成人始發的免疫缺陷癥”有著本質不同。
不過,論文作者之一謝奇璋推測說:“在中國大陸,這種病例肯定是有的,并且應該也不少。”
北京協和醫院李太生就見到過兩例類似的病例。據謝奇璋分析,北京等地患病人數應該會比較少,南方特別是廣東、福建一帶可能比較多,“因為廣東、福建和臺灣比較類似,跟中南半島的種族也比較接近”。
布朗也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們曾經診治的一個成人始發的免疫缺陷癥患者就來自中國大陸。
所幸的是,在目前的醫療水平下,該病的死亡率可以控制在一個很低的水平。參與研究的臺灣學者,除謝奇璋之外,還有臺灣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感染科薛博仁醫師,他們參與診療的十幾例患者基本都已治愈。
此前,這類患者除了可能會出現持續發熱、骨骼感染等癥狀之外,神經壓迫癥狀(神經系統感染)和呼吸窘迫癥狀(肺部感染)也比較常見。因此,他們可能會被誤診為肺結核或肺炎。
除此之外,由于不曉得病因,不知道這種對抗伽馬干擾素的抗體,也沒有適當的抗生素進行治療,類艾滋病一度導致很高的死亡率,甚至達到100%。即便是現在,如果病人本來已經出現神經感染,或者嚴重的內臟器官感染,仍有可能會危及生命。
布朗說:“到目前為止,這種疾病能否被預防,以及怎樣來預防,我們也不知道。”
這位擁有栗色長發的醫生,頗為興奮地對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說:“阮金的病情現在有所好轉,并能享受到家庭之樂了。她和她的丈夫曾說,是布朗博士等醫生拯救了她的生命。這句話對我們來講,意義深遠。”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在英國學術期刊《柳葉刀》上發表論文說,2025年至2050年間,全球預計將有超過3900萬人死于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人員17日表示,抗生素耐藥性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必須采取......
今年7月,科學家報告了全球第七位艾滋病“治愈者”。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1981年,全球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在美國被發現。隨后,無數科學家投身于人類與艾滋病之......
編碼CCR5受體內的基因突變能阻止HIV(藍色)進入免疫細胞。圖片來源: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來那卡帕韋可能很快會作為預防藥物上市。圖片來源:《自然》網站 今年7月,科學家報告了全球......
編者按:2023年5月起,“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與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發起“科學家回信”活動,邀請廣大讀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提問、留言。活動啟動后,“學習強國”“科學網App”收到了讀者......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JournalofAllergyandClinicalImmunology上題為“Microbialintestinaldysbiosisdriveslong-termalle......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隆德大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題為:Immunesystemadaptationduringgender-affirmingtest......
傳染性疾病、炎癥,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在男性和女性身上的表現不同。例如,男性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的死亡風險更高,而女性更容易出現長新冠(LongCOVID)。此外,女性對疫苗的反應更強烈......
成立不到3個月,伊爾亞的新公司獲得了10億美元的融資。當地時間9月4日,OpenAI聯合創始人、前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Sutskever)成立的新公司SSI(safesuperinte......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其核心主旨是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切實推進教育強國目標的抓手。考慮到教育家人才的稀缺性,《意......
中新網北京8月22日電(記者王詩堯)初次見到唐立梅時,她與大眾印象里的“科學家”形象不太相符。酒店的靠窗沙發上擺滿了化妝品,唐立梅正安靜地坐在椅子上配合著化妝師上妝。乍一看這個場景似乎是哪位“女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