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諾獎揭曉時,公眾都會關注的問題。
在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么我們這么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諸多公眾關注的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科學離不開國際合作
“國際合作從未停止,尤其是在物理學領域,哪怕是在國際情況低迷的時候,也從來都沒有停止。當下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更加需要,更不能夠停止。” 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表示。
謝爾登·格拉肖指出,即便在冷戰時期,美國的科學家還是會拜訪前蘇聯科學家,前蘇聯也會派遣科學家參與很多國際會議,雙方配合開展科研項目。上世紀的法國、丹麥、德國、波蘭等國家,即便處于戰爭狀態,也會聯合開展合作。
1962年到1966年,謝爾登·格拉肖擔任了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教授,他提出了新的粒子物理及中性粒子流的概念。在他看來,中國科學家始終會和其他國家保持聯系,任何國家都會開放大門。
事實上,在基礎科研領域,國際合作不可或缺。例如粒子物理實驗需要大型加速器和大型的地下設備、設施,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單獨完成極大型設備的維護、安裝和操作。要支撐科學家長期深入研究,就必須實現國際合作。
“國際合作不僅對科學研究本身很重要,對整個人類、對世界的發展和對了解我們不同的民族也非常關鍵。不僅科學離不開國際合作,世界和平也需要國際合作作為支撐,我們需要真正建立一個充分合作的世界、和平的世界。”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表示。
陳和生指出,盡管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讓科學家的合作變得艱難,但艱難時刻終將過去,科研活動將很快恢復。
對抗疫情需共同攜手
新冠肺炎疫情正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難題,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厄溫·內爾在發言中強調,希望各個國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可以在信息分享方面更加慷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科研合作、才能真正了解新冠病毒本身的機理。
厄溫·內爾發現并且確定了細胞膜上單個離子通道的電流,并向同行完全開放自身研究成果,對后來的研究者起到了極大的幫助。
他在對話中表示,科學家應該真正利用好局部和本地的資源、技術,同時將它們作用于全球、服務于全球,不管是企業之間還是研究者之間,既有競爭也一定要有合作。他認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科學家必須通過合作了解更多的一些潛在方向,了解不同團隊的科研成果和成就,同時可以更好地去合作,并由此探索更多的科研內容。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孫堅原呼吁,各國科學家要攜手應對危機。
“就像奧林匹克有競爭,但所有的參賽隊員其實都享受競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能夠變得更高、更快、更強——這也是科研的精神。通過科學的合作,我們能夠了解彼此,能夠分享彼此科研的成果,也能夠使人類社會和科研界都更加強大。”孫堅原說。
在長期的科學研究歷程中,科學家們堅信,合作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關鍵一環。孫堅原認為,現在人類社會有很多危機和問題,而合作正是解決這些問題和危機的最好的辦法
推動科學為民服務
對于諾貝爾獎,更多人關注的是基礎科學研究,但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邁克爾·萊維特在此次的對話活動中強調,在關注基礎研究的同時,科學家也應該思考自己能為民眾去做一些什么。為此,應該打破學科、領域、國家之間的限定。
邁克爾·萊維特因其為復雜的化學系統發展了多尺度模型而獲得2013年度諾貝爾化學獎,而他本身其實是一位生物物理學家。他以自身經歷呼吁更多學者跨學科、跨領域、跨國家合作,推動科學為民眾服務。
目前,邁克爾·萊維特正全力投入新冠肺炎的數據分析和研究。“我們現在是面臨一場人類戰爭,一場全球戰爭,個人沒有那么重要,解決問題很重要。”邁克爾·萊維特表示。
“現在最大的挑戰是很多科學家不愿意去探討新冠肺炎,總是說讓專家去做吧,但是這是一個全世界的問題,非專家和一些別的產業、行業的科學家能提供更多的視角。” 邁克爾·萊維特說。他建議應當建立更多像科學家網絡或協會等組織,加強科學家之間的溝通,提高效率、互相學習,加快全球合作的步伐。
2016年,剛本科畢業不久的杜立就收到了自己的博士生導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WolfgangKetterle拋來的“燙手山芋”——這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讓他在MIT設計搭建一個全新的量子氣......
6月25日,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正式受聘成為深圳大學講席教授。巴里·馬歇爾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西澳大利亞澳中友好協會名譽會長,曾獲中國政府友誼獎等。他曾......
Science,21JUN2024,VOL384,ISSUE6702《科學》2024年6月21日,第384卷,6702期物理學PhysicsTopologicalHong-Ou-Mandelinter......
6月21日,北京交通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該校舉行。9561名本碩博畢業生順利完成學業,開啟人生新的征程。北京交通大學校長余祖俊寄語學子。北京交通大學供圖畢業典禮現場。北京交通大學供圖......
文|江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引人入勝的主題。我生長于畫家之家,從小耳濡目染,對繪畫藝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和感悟。然而我長期從事化學和材料的研究與教學,自40......
6月6日全國第十個“放魚日”之際,湖南長沙公益放流站揭牌儀式暨長沙開福區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沙舉行。放流現場。主辦方供圖該放流站是湖南省生態保護志愿服務聯合會承接,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
5月18日,2024年校園開放日暨高招聯合咨詢會活動在北京科技大學舉辦,各在京招生學院以及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近50余所“雙一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張強等首次完整實現了基于單光子干涉的遠距離雙節點糾纏,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國際首個城域三節點量子糾纏網絡。該工作使得現實量子糾纏網絡的距離由以往的幾十米整整提升了三個數量......
近日,我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精準調控根瘤數量,實現碳氮平衡的高效固氮,從而在大田種植條件下大幅提高大豆產量和蛋白含量。他們同時提出“優化結瘤固氮促進高產優質”的精準育種新思路。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植......
5月10日,由國家大劇院、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主辦的“當科學與藝術相遇——科學元典名篇賞讀沙龍”在國家大劇院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進化古生物學家舒德干教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