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互聯網
11月6日,以“旱區鹽堿地多學科綜合治理的核心科學與技術問題”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684次學術討論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鹽堿地管理、治理技術進展、基于水鹽雙分離的治理新技術、治理經驗與存在問題等中心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王飛在會議報告中提出了“減少區域水損失,低耗水充分洗鹽,集約化水鹽分離,水土資源高效利用”29字旱區鹽堿地治理新模式 。
我國約有10億畝鹽堿土地,其中有待開發利用的鹽堿土地,也有因開發利用不當而形成的次生鹽堿土地。與會專家認為,科學開發2億畝、有效治理1億畝,顯著提升鹽堿地開發治理與管控的科技水平,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但是,由于目前常用的鹽堿地治理技術存在經濟成本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治理后效果維持時間短、洗鹽排水對下游生態和環境影響大等問題,亟需積極探索和發展變革性技術。
針對這一實際問題,王飛指出,旱區水資源短缺而且鹽堿地對水資源需求量大,但旱區特有的耐鹽、耐旱生 物資源和豐富的光熱資源,以及水資源淡化和水資源高效利用等技術,都為鹽堿地多學科綜合治理提供了理論、方法、設備和技術基礎。
在王飛課題組提出“旱區鹽堿地治理29字模式”中,“‘減少區域水損失’是旱區水資源管理與生態保障的前提,‘低耗水充分洗鹽’是節省洗鹽的時間成本和水資源成本的基礎,‘集約化水鹽分離’是實現水鹽分離和水鹽分別再利用的核心技術,‘水土資源高效利用’是旱區農業發展用水的核心經濟原則。”他在會議報告中表示。
與會專家還關注到,全球范圍內約有9.32億公頃鹽堿化土地,70%以上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因此,鹽堿地改良和利用不但直接影響我國有限水土資源的利用效率,還直接關系到我國糧食安全、生態保護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并能夠深化和升級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在資源、生態和民生方面的合作,促進實現聯合國 2030 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智慧”。
2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創新項目“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研究”啟動會在北京舉行。記者獲悉,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陳迎介紹了項目的背景、框架、研究基礎、主要目標等。項目組成......
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迅猛發展,數據安全、算法安全、網絡安全以及軍事化、武器化等多維度風險也隨之浮現。中山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廣東省創新戰略研究會副秘書長吳小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中美兩國正......
1月3日至4日,以“草種質資源創新與可持續利用”為主題的全國草種質資源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此次會議由全國草種質資源技術協作組主辦、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籌)和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及青島農業大學承辦,來自......
關于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獲獎集體和個人的通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總工會、團委、婦聯、市場監督管理局(廳、委):為深入貫......
關于發布《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技術指南入河排污口設置》等兩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的公告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落實《國務院辦公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納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
中新網天津10月11日電(孫玲玲劉峰奇)近日,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喻其林教授帶領學生創業團隊“顆碩一號”成功研發出大豆增產抗逆人工微生物菌劑。據悉,該創新菌劑能夠顯著提高大豆對鹽堿地的適應性和抗逆性,......
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包容、韌性的可持續交通體系,是支撐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領域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9月20日至22日,第六屆青年生命科學論壇在長沙舉辦。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生命科學分會發起。開幕式現場。主辦方供圖此次論壇設置了開幕式、大會報告、邀請報告、口頭報告等環節,來自中國科學院亞熱......
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主持召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項目(C類)《規模豬場種養循環農業創新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建議研討會。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