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4-26 18:53 原文鏈接: 動脈、靜脈和末梢血血常規檢測


    【摘要】 目的  比較動脈、靜脈和末梢血血常規的檢測結果,并探討靜脈采血后放置不同時間對檢測結果的影響,為血常規標準化操作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 方法  選取健康志愿者40名,每人采取動脈、靜脈和末梢血各1份,采用Back-man-Counter全自動血球計數儀檢測血常規,然后將標本分別于室溫放置5min、20min、30min、1h、12h和24h后重新測定,檢測結果采用t檢驗分析。 結果  動脈和靜脈血的血常規檢測結果無統計學意義,與末梢血結果之間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靜脈采血后放置不同時間檢測結果比較顯示RBC和Hb不受實驗時間影響,但WBC和PLT檢測結果10min前后具有明顯不同。 結論  動脈和靜脈的血常規檢測結果較末梢血能準確反映機體實際情況,靜脈采血后30min~12h之間血常規結果比較穩定。
         
      【關鍵詞】  動脈血 靜脈血 末梢血 血常規 血球計數儀
         
      隨著醫學科技的飛速發展,檢驗設備日新月異,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目前縣級或以上醫療單位已基本普及全自動或半自動血球計數儀,逐步替代過去傳統的手工操作。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操作的標準化問題。不同廠家的設備為了使結果準確可靠都規定了一套完整的操作和保養程序,其中對標本都有明確要求,大多數血球計數儀要求采用靜脈血,末梢血需要放置3~5min后測定等。但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可以遇到采集動脈血或者標本采集后放置較長時間后測定,這些對檢測結果有無影響,有必要對其進行探討,以便規范化。


      1 材料
         
      1.1 檢測對象 研究對象為我院40例門診健康體檢志愿者,其中男26例,年齡22~40歲,女14例,年齡范圍21~40歲。


         1.2 計數儀 Backman Counter全自動血細胞計數儀。


      1.3 稀釋液 Backman公司專用稀釋液。


        1.4 抗凝管 專門真空血常規(EDTA-K2抗凝)采血管,購置于廣州陽普醫療用品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采血 采用真空采血法采血,每10人一批,靜脈血取自肘靜脈(4ml),分裝于兩支專用血常規抗凝管,及時顛倒混勻,但動作輕柔,以免溶血;動脈血采自前臂橈動脈(4ml),處理方式同靜脈血:末梢血采自左手食指或無名指內側面,混勻備用。


         2.2 計數 專人操作,嚴格按照血球計數儀操作程序進行,測定前同一質控物校正儀器。為了保證檢測結果準確可靠,整個實驗由2人完成,分別負責采血和儀器計數操作。


         2.3 統計學方法 檢測數據均以ˉx±s表示,采用配對資料t檢驗分析。


      3 結果
         
      3.1 3種血標本血常規檢測結果 動脈血、靜脈血和末梢血血常規主要項目檢測結果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動脈血和靜脈血各檢測值差異無顯著性,末梢血檢測中,WBC、RBC和Hb檢測的平均值均高于動脈血和靜脈血檢測值:PLT平均值低于動脈血和靜脈血平均值。


      表1 動脈血、靜脈血和末梢血血常規主要項目檢測結果比較 (略)
         
      3.2 靜脈采血后放置不同時間血常規檢測結果 由表2可見,不同時間段測得的RBC和Hb值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WBC10min前測得值高于30min后測得值:PLT則相反,10min前測得值低于30min后測得值。而且,10min前3個時間段的WBC和PLT測定值浮動較大,30min后各時間段測得結果差異卻無顯著性(P>0.05)。結果見表2。
         
      表2 靜脈采血后放置不同時間血常規主要項目檢測結果比較 (略)
         
      4 討論
         
      4.1 靜脈血和末梢血血常規檢測結果分析 全自動血細胞設計上要求采用靜脈血,但患者更易接受采末梢血,在加上多年工作習慣而常常采集末梢血 [1] 。末梢血由于血管管徑狹窄,循環不如靜脈暢通,且局部溫度偏低,血液成分部分沉積 [2] ,從而使細胞計數比靜脈血高。本文檢測結果分析表明,末梢血中WBC、RBC和Hb檢測結果高于靜脈血,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另外,末梢采血時常常由于針刺深度不夠,為了取到足夠標本而擠壓,致使PLT受擠壓刺激而損耗或聚集,使檢測結果降低,表1顯示,末梢血PLT檢測結果比靜脈血低約36×10 9 /L。但如反復過度擠壓,將加速PLT聚集,同時較多組織液就會被擠出,從而稀釋血標本,不僅使PLT檢測結果降低,WBC、RBC和Hb均會有所減低。因此,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規難以進行質量控制。所以,全自動血細胞計數儀做血常規檢測時選用靜脈血最佳。
        
      4.2 靜脈血和動脈血血常規檢測結果分析 在實際工作中常常遇到這些情況:(1)兒科患者靜脈血管不易觸摸而采集動脈血 [3] ,由于嬰幼兒頭皮動脈較表淺可見,易觸及其搏動,穿刺成功率高,且因血壓比靜脈高,易回血,可取到足量血標本。(2)肥胖者靜脈位置較深,難以定位,而動脈則易觸及搏動,便于穿刺。(3)病危患者,靜脈血管不明顯,可根據手感動脈搏動穿刺采血。為了探討血細胞計數儀用動脈血檢測血常規的可行性,筆者對40例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動脈血與靜脈血血常規主要項目檢測結果之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而且,筆者認為由于動脈血循環特點,理論上更能客觀反映機體實際情況,因此,在靜脈血不易采取時可選動脈穿刺采血做血常規檢查。


      4.3 靜脈血采血后放置不同時間對血常規檢測結果的影響 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去病房采血或護士采血后送往檢驗科等原因使血標本采集后放置時間過長,相反,有時為了應付急診則放置時間過短,這些均有可能影響檢測結果。從表2可知,Hb幾乎不受檢測時間的影響;WBC、RBC和PLT在0min、5min、10min3個時間段檢測結果浮動較大,30min、1h、12h檢測結果比較穩定,與30min、1h、12h檢測值相比差異有顯著性,這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4] ,但在24h時,WBC和RBC檢測結果增高,而PLT檢測值即明顯降低。可能原因是離體新鮮靜脈注入抗凝管后,由于外環境及溫度等條件變化,隨著條件延長,PLT受到刺激會發生形態改變,絲狀偽足伸出,相互粘連聚集,形成可逆聚體,其體積可能達到與淋巴細胞樣大小,從而使細胞計數增高,PLT計數減低。理論上若體外放置時間過長(如超過24h),PLT又逐漸解聚,PLT又將回升,而白細胞數量則下降 [4] 。綜上所述,靜脈采血后最好放置30min后檢測,體檢標本或病房采集的標本放置時間不要超過24h。
         
      參考文獻
         
      1 蘇嶼.血常規檢測選用靜脈血最佳.海南醫學,2003,14(3):15-16.


         2 陳俊,朱紅青,陳如昌,等.末梢血和靜脈血Coulter-JT血細胞計數儀檢測結果分析.臨床檢驗雜志,2004,17(1):24.


         3 徐惠泉,張秀峰.嬰幼兒采集動脈血做血常規檢查的可行性分析.現代醫藥衛生雜志,2004,20(8):667.


         4 俞勝琴.血液標本采集后放置時間對血常規測定的影響.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24):2699.   

            作者:賴志剛 劉彥慧 張麗華 來源:中華實用醫藥雜志

       作者單位:523100廣東東莞中山大學東華醫院檢驗科  


    相關文章

    冠狀動脈鈣化機制揭示:基因組學研究發現新的遺傳因素

    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等中心的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團隊已經找到了導致冠狀動脈鈣化(CAC)的新的和已知的遺傳因素,這是一種由動脈粥樣斑塊標志的病癥,可能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心臟病學家,M......

    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的“新鑰匙”藏在這里

    動脈粥樣硬化,這種因年齡增長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導致的動脈內膜病變,往往會在動脈壁形成“添堵的斑塊”,導致心血管疾病、腦梗死、外周血管病等疾病。中藥天然藥物是我國寶貴的藥物資源。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

    兒童抗凝治療美國FDA批準Xarelto(利伐沙班)2個兒科適應癥

    強生(JNJ)旗下楊森制藥近日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批準口服抗凝劑Xarelto(拜瑞妥,通用名:rivaroxaban,利伐沙班),用于2種兒科適應癥:(1)用于從出生至18歲以下兒......

    研究發現馬尾藻甾醇緩解動脈粥樣硬化及其潛在作用機制

    近期,MarineDrug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應浩研究組合作發表的題為SaringosterolfromSargassumfusiformeModulatesCholest......

    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診斷及治療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91639108、81770272、91839302)等資助下,北京大學心血管研究所鄭樂民教授團隊與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汪道文教授團隊在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AAD......

    增加lncRNASNHG12水平有望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院、達納法伯癌癥研究所、中國中南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意大利烏爾比諾大學和瑞士洛桑聯邦高等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基因組中的“垃圾DNA”取得了一......

    哈佛大學新研究揭示衰老與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關系

    生物谷BIOON/--人類基因組中大約75%不具有編碼蛋白質的功能。但是,基因組的這些非編碼區域并不是簡單的“垃圾”序列。近日,由哈佛大學心血管醫學系MarkFeinberg教授等人揭示了非編碼基因在......

    研究發現觸發動脈斑塊形成的罪魁禍首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美國杜克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分子“第一反應者(firstresponder)”,它檢測動脈中的血流擾亂,當檢測到時做出的反應是促使斑塊形......

    血小板加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Science子刊發表新研究

    相信大家對動脈粥樣硬化這一名詞并不陌生,心腦血管疾病現已成為全球疾病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動脈粥樣硬化則是心腦血管疾病中很重要的一種病變。如心臟病和中風等似乎是一類突發性疾病,然而究其原因,這類疾病......

    高危動脈狹窄或能提示栓塞性卒中的發生?

    一項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動脈輕度狹窄可能是原因不明的栓塞性卒中(ESUS)患者的高危特征。這項研究的簡報發布在Stroke雜志上。研究背景與目的EUSU約占缺血性卒中的17%(9%-25%)。血管成像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