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11-07 11:03 原文鏈接: 長春應化所設計合成新型稀土基磁性親和材料

      蛋白質的可逆磷酸化修飾是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信息轉導調節方式,幾乎參與生命活動的所有過程,在細胞的增殖、發育和分化,細胞信號轉導、轉錄和翻譯,細胞的周期調控、蛋白降解和新陳代謝,細胞生存、細胞凋亡和腫瘤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知許多人類疾病的發生都與異常的蛋白質磷酸化修飾有關,而且一些疾病也會導致一些異常的磷酸化修飾。因此,通過探索生理和病理狀態下蛋白質磷酸化規律對于闡述生命本質和疾病發生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于蛋白質磷酸化是一種動態過程,磷酸化蛋白的豐度很低,化學計量比十分小、非磷酸化肽質譜信號強烈抑制磷酸化肽質譜信號,因而難以用質譜直接檢測。此外,由于磷酸根帶負電,其離子化效率較低,使得磷酸化肽的質譜檢測變得更加困難。因此,在檢測前,進行富集,提高其相對含量,改善質譜對磷酸肽的信號響應是十分必要的。盡管目前有多種富集方法可以選擇,但都存在不少問題,如抗體需要量較大、費用昂貴、富集效率不高,以及存在對非磷酸肽的非特異性富集等。

      為了鑒定磷酸化肽,有兩種方法通常被采用:一種是通過對比用磷酸酶處理前后的磷酸化肽質譜圖,看是否有80Da質量數差異來進行判斷;另一種是利用質譜中的碰撞誘導解離(CID)方法進一步電離,借助串級質譜MS/MS,通過觀察是否有98Da質量數差異識別磷酸化肽,但這兩種方法存在費用高、步驟繁瑣或需昂貴質譜設備的局限。此外,采用耗時的、繁瑣的離心分離和色譜柱分離等方法進行磷酸肽的分離提純是低效的和高成本的。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倪嘉纘院士課題組張吉林博士等,針對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富集低含量磷酸化蛋白/多肽用于質譜分析檢測所面臨的挑戰,利用稀土離子對磷酸根部分的高選擇性親和作用和催化水解作用以及磁性粒子的快速磁分離特點,設計合成了新型稀土基磁性親和材料,實現了質譜檢測前對復雜生物蛋白樣品酶解液中的磷酸化肽的高選擇性捕獲、快速磁分離提純和方便的磷酸化肽質譜標記。

      鑒于稀土離子對磷原子高選擇性親和作用和對膦酸酯鍵催化斷裂水解作用,稀土基親和材料能夠被利用捕獲磷酸化肽和使磷酸化肽去磷酸化作用產生80Da質量數HPO3的丟失,從而起到親和材料、無機酶和磷酸化肽質譜信號標記的作用,達到選擇性捕獲和直接鑒定識別磷酸化肽的目的。此外,考慮到磁分離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把Fe3O4粒子作為磁性核等包覆在稀土親和材料內部,將有助于簡化分離過程,提高分離效率。

      張吉林博士等設計合成了REPO4(RE=Yb,Gd,Y),Fe3O4@SiO2@CeO2,Fe3O4@LaxSiyO5,Fe3O4@LnPO4 (Ln= Eu,Tb,Er)等一系列稀土基親和材料,實現了磷酸化肽的選擇性捕獲、快速磁分離提純和容易通過80Da質量數HPO3的丟失特征質譜峰識別磷酸化肽。在此基礎上,近期該課題組又將磁性納米粒子和稀土基親和材料粒子共價地組裝到結構獨特、比表面積極大的石墨烯基質上,實現了對非磷酸化蛋白質和低豐度的磷酸化肽的同時富集、逐個洗脫和分別檢測,顯著地提高了檢測效率和降低操作費用,使研究工作獲得進一步的創新。

      該研究有利于提高寶貴的稀土資源的附加值,其稀土基親和材料在磷酸化肽的選擇性捕獲、方便的質譜標記和快速磁分離提純應用方面潛力巨大。該研究成果對蛋白質組學研究將是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也開拓了稀土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新應用。

      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Small 、Chem. Commun.,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hem. Eur. 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等。

      

       LaGM親和探針合成路線(a)和兩種類型的肽的同時捕獲和序列質譜(MS)分析

    相關文章

    清華大學藥學院學者開發基于蛋白質語言模型的結構與功能預測方法

    研究背景隨著計算生物學的快速發展,我們正處于一個由數據驅動的生物信息學新時代。蛋白質,作為生命活動的執行者,其結構和功能預測一直是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近年來,深度學習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尤其是蛋白質語言......

    發展生命科學新質生產力引領蛋白質科學創新

    提到生命科學,大多數人會想到“基因”。然而,隨著基因組學的飛速進展,生命科學研究領域逐漸發現了決定基因在細胞內功能的必要性。在“中國藥谷”的上海張江科學城,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

    Evosep在ASMS2024會議上發布了顛覆性的蛋白質組學創新

    Evosep在2024年ASMS會議上發布了可擴展蛋白質組學工作流程的突破性創新。這些創新突顯了Evosep致力于增強蛋白質組學作為工具箱的效率和可訪問性,特別是針對加速藥物發現過程和將轉化研究與基于......

    蛋白質組學驅動精準醫學加速發展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在2024年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發布了《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創建蛋白質組學體系”成為本年度入選的3項重要醫學成就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西湖大學教授管坤良(開展相關研究......

    “阿爾法折疊3”來了,極大提升對蛋白質—分子結構的預測能力

    阿爾法折疊3通過準確預測蛋白質、DNA的結構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改變對生物世界和藥物發現的理解。圖片來源:深度思維/IsomorphicLabs《自然》8日報道了結構生物學最新進展——阿爾法折疊3的......

    “阿爾法折疊3”來了

    科技日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8日報道了結構生物學最新進展——阿爾法折疊3的問世。它能以高準確率預測蛋白質與其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結構。這種用計算機解析蛋白質與其他分子復雜相......

    636萬,該高校欲采購蛋白質組測量分析系統

    項目概況復旦大學超高分辨蛋白質組測量分析系統采購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復旦大學采購與招標管理系統(網址為:https://czzx.fudan.edu.cn)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4年05月2......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粒體基因編碼第14個蛋白質

    熱熱鬧鬧的線粒體大廠中,線粒體基因細胞色素b(CYTB)兄弟的一項全新能力,已被我國科學家解鎖出來。5月3日,國際期刊《細胞-代謝》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課題組的該項研究成果。......

    瑞典研究探明蛋白質引導電荷運移機制

    瑞典哥德堡大學科研人員探明了細胞中的能量如何通過微小的原子運動引導以到達蛋白質中的正確位置。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科研人員使用飛秒X射線晶體學技術分析了果蠅中的一種蛋白質,即光......

    新探針可實現對蛋白質N端組學深度富集檢測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黃河、柳紅合作,研究設計合成了一種含有吡啶甲醛片段的可斷裂分子探針2PCA-Probe,可實現對蛋白質N-端的深度富集檢測。相關研究發表于《美國化學會志》。蛋白質水解是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