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Fred Hutchinson癌癥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第一次確定了細胞衰老過程早期發生的關鍵事件。
通過一系列酵母實驗生成的這些研究發現前所未有地闡明了構成衰老過程的復雜的一系列事件,為了解遺傳和飲食等環境因子如何相互作用影響壽命、衰老和癌癥、神經退行性疾病等衰老相關疾病鋪平了道路。
研究獲得了一些出人意料的發現,將衰老和壽命的某些方面與細胞儲存營養物的一種機制聯系起來。研究結果描述在11月21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Hutchinson中心基礎科學部成員Daniel Gottschling博士和Gottschling 實驗室博士后研究人員Adam Hughes。Gottschling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華盛頓國家科學院和美國微生物學會成員。
研究人員發現酵母中液泡(vacuole)的酸度對于衰老和線粒體功能至關重要。他們還描述了一種有可能并行存在于人類細胞中的新機制,熱量限制就是通過這一機制來延長壽命。
研究初始,Hughes和Gottschling在線粒體中搜查了衰老相關損傷的來源。
Gottschling 說:“通常線粒體呈美麗的長管狀,然而隨著細胞衰老,線粒體變得不完整且粗短。在衰老酵母中看到的形狀改變也可在某些人類細胞如神經元和胰腺細胞中觀察到,且這些改變與人類許多衰老相關的疾病有關。”
是什么導致隨細胞衰老線粒體變形和功能失調一直是一個謎,Gottschling和Hughes發現液泡中的特異改變直接導致了其功能失調。
在人類和其他生物體中液泡的對應物――溶酶體有兩個主要職責:降解蛋白以及為細胞儲存分子構件。為了完成這些任務,液泡的內部必須是強酸性的。
Hughes和Gottschling發現在酵母生命較早期液泡酸度減少,至關重要的是,酸度下降阻礙了液泡存儲某些營養物質的能力。這反過來破壞了線粒體的能量來源,導致它們發生故障。相反,當Hughes組織液泡酸度下降時,線粒體功能和形狀得以維持,酵母細胞活得更久。
“直到現在,人們認為液泡分解蛋白的作用是最重要的。我們驚訝地得知重要的是儲存功能,而非蛋白質降解,在衰老酵母細胞中它似乎引起了線粒體功能障礙,” Hughes說。
意外的發現促使Hughes和Gottschling調查了熱量限制對于液泡酸度的影響,眾所周知熱量限制可以延長酵母、線蟲、果蠅和哺乳動物的壽命。他們發現熱量限制(這里是指限制細胞需要的原材料)至少部分通過提高液泡的酸度來延緩了衰老。
“現在我們在酵母中獲得了熱量限制如何延長壽命的初步數據,我們希望可將其轉化到像人類一樣的更高等生物中,” Hughes說。鑒于酵母和人類細胞基礎生物學的相似性,研究人員新確定的細胞“食物”與衰老機制之間的聯系可能對認識導致人類衰老相關疾病的事件很有幫助。
“許多的科學文獻和大眾媒體近來報道飲食如何影響衰老過程,但一直顯得非常的混亂。現在我們有了一個新的范例來了解遺傳和環境如何相互作用影響了壽命、衰老和年齡相關的疾病。這是我真正感到興奮的地方,” Gottschling說。
Gottschling和Hughes推測如果液泡酸度下降限制了它儲存某些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的能力,它們有可能在細胞中累積,充滿線粒體。不堪重負的線粒體用完所有的能量,基本上燒毀它們的馬達來攝入剩余物。它們不再有能力輸入維持美麗形狀及執行常規職責所需的蛋白,線粒體完全故障。 Gottschling和他的同事們現在正詳細研究這一假說。他們還探究了是什么觸動了液泡酸度的最初下降。
研究人員對后面的研究問題尤其感興趣是因為他們發現即便隨著酵母母細胞衰老液泡酸度下降,它們新生子細胞的液泡酸度卻是正常的。這對應了從前的研究結果即所有的酵母子細胞都具有相同的潛在壽命,不管它們母親的年齡多大。子細胞液泡酸度的重置是在細胞再生(cellular rejuvenation)中觀察到的最早的事件。細胞再生是指衰老相關的缺陷看似在生物體子代抹去的一種現象。這有可能幫助解釋細胞分裂行為自身促成衰老的機制。
Gottschling說:“這些結果只是 一個‘十年興趣課題’的最新章節。”他和同事們在過去的10年獲得了幾個里程碑式的發現,包括發現衰老酵母細胞顯示了與人類癌細胞相同的基因組不穩定性,證實線粒體功能障礙導致了這種不穩定性。Gottschling研究小組還開發了創新的工具來影響了酵母作為模式生物的能力,包括一種稱作Mother Enrichment Program的技術讓研究人員能夠生成大量的衰老酵母細胞,使得實驗更為高效。
Gottschling 說:“利用酵母研究衰老等復雜事物是有價值的,因為大量的研究獲得了對這一機制的理解。可用于研究酵母的遺傳和細胞生物學工具是無與倫比的。有了合適的工具,就如同有了新的眼鏡,你可以看到從前看不到的東西。一旦你看是看到新的事物,你就可以詳細地研究它們的運作機制。”
中國的生物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機緣是什么?對“科玄論戰”,生物學家秉志和費鴻年為何會“審慎地思考”?這都與一個人和他的學說有關,他就是德國生物學家、哲學家杜里舒(1867—1941)及其生機主義學說。......
編者按:2023年5月起,“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與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發起“科學家回信”活動,邀請廣大讀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提問、留言。活動啟動后,“學習強國”“科學網App”收到了讀者......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和重要的信號樞紐,其擁有自己的基因組——線粒體DNA(mtDNA),由37個基因組成,包括2個核糖體RNA(rRNA)、22個轉運RNA(tRNA)以及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這些......
7月8日早上八時,在湖北省十堰市一家醫院誕生了一名意義非凡的女嬰,標志著安徽醫科大學教授曹云霞、副教授紀冬梅的線粒體研究團隊利用胚胎植入前線粒體遺傳學檢測(PGT-MT)技術首次幫助線粒體DNA144......
山東大學婁紅祥團隊報道了基于生物啟發骨架重建方法的Platensilin,Platensimycin,Platencin及其類似物的不對稱合成和生物學評價。相關研究成果于2024年7月8日發表在國際知......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re上題為“Single-cellandspatialatlasesofspinalcordinjuryintheTabulaeParalytica”的研究報告中,來自......
代謝重塑是應激狀態下腫瘤存活的一種方法。然而,仍不清楚結直腸癌代謝重塑的分子機制。黑素細胞增殖基因1(MYG1)是一種3′-5′RNA核酸外切酶,在線粒體功能中起關鍵作用。 2024年6月1......
線粒體常被稱作細胞的“電池”,因為它們是生產能量分子ATP的場所。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論文表明,線粒體或許是保護大腦的關鍵。他們發現,慢性心理壓力和負面經歷......
線粒體與衰老息息相關,近年來,通過優化線粒體功能“延年益壽”的研究十分熱門。然而,浙江大學聯合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科研團隊卻另辟蹊徑,他們在昆蟲核基因組中發現了與線粒體協同演化的基因,......
線粒體通過氧化磷酸化在ATP能量產生中起關鍵作用,氧化磷酸化通過一系列呼吸復合物在細胞膜內發生。盡管進行了廣泛的體外結構研究,但在生理狀態下確定其分子機制的原子細節仍然是一個主要挑戰,主要是因為純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