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生物所供圖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微生物所)的博士后研究者人數翻了3倍。
漲薪、獎勵、打通晉升“天花板”……這個國立研究機構為吸引博士后到站工作打出一套“組合拳”。
“博士后是一線科研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科技創新工作的主力軍。”微生物所所長錢韋對《中國科學報》說,這樣做有助于研究所建設青年人才隊伍的“蓄水池”,培養下一代的學術帶頭人。
打造人才“強磁場”
在博士后制度改革前,微生物所做了一次統計:研究所有85個課題組,但只有三四十名博士后,且分配極不均衡。有些課題組多達七八名,也有很多課題組沒有博士后。
“這個現象也是有原因的,說明之前大家沒有高度重視這件事情。”錢韋說。
當前,以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為主體開展科學研究是我國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不過,這種科研團隊組織方式并非一個理想模式。多位科學家曾向《中國科學報》表示,它可能因任務過重導致學生壓力增大而衍生出師生關系矛盾;也容易因研究生尚未充分完成科研訓練而出現出成果慢、研究成果不可重復等科研問題。
我國研究生教育底子薄、基礎弱,這是導致上述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1983年才誕生首批18名博士生,1985年開始實行博士后制度。
但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我國人才結構已今非昔比。據中國研究生招生人數統計,當前我國博士生招生規模已逾10萬人,2019年招生人數為10.52萬人。另據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已設立7000多個博士后站。
這為我國科研活動組織模式的轉變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科院院長侯建國曾強調“加強博士后儲備隊伍建設”。為加快實現國家創新人才高地建設目標,2019年11月,中科院在現有人才機制基礎上進一步推出“特別研究助理資助項目”,其目的旨在吸引優秀博士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加強創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擴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后備隊伍。
這也是微生物所的努力目標。該所在中科院相關布局的基礎上對博士后制度進行了大幅改革,以打造吸引博士后人才的“強磁場”。
2020年以來,微生物所博士后工資大幅提升。博士后基礎年薪提高至22萬元起,按照績效,上不封頂。而改革前,該所博士后按照2015年我國博士后研究人員薪資標準,每人每年為8萬元左右。
為鼓勵優秀人才聚焦主業多出成果,該所特別設立了優秀博士后獎勵計劃——微苗計劃,表彰當年度做出突出成績的全職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據了解,該計劃分為三個獎勵等級,分別獎勵5萬、3萬和1萬元,自2021年12月首次開展以來,已有17人入選,獲得由該所所長創新改革基金增發的特別績效獎勵。
“博士生拿到學位已經30歲左右,很多人要支持自我職業發展,還要養家糊口,工資過低容易消磨科研熱情。”錢韋說。
不止如此,該所還在博士后管理方面做了大幅調整。
一直以來,博士后的身份定位在我國都處于一個模糊地帶。錢韋回憶,上世紀90年代末自己做博士后期間的經歷,那時由于這一崗位處于灰色地帶,既不是學生也不是職工,沒有個人保險,更談不上福利。
此次改革中,微生物所將博士后從原來的學生處劃歸到人事處,參照正式職工進行管理。博士后一入站即被聘用為助理研究員二級崗位,發放五險一金。從而方便在出站之后,更好地與用人單位對接。
更重要的是,該所還按照中科院的相關政策為博士后打開了職業“天花板”。只要符合崗位聘用條件,在站期間就能申報副高級專業崗位。特別優秀的人員還會推薦參加中科院高層次人才計劃和微生物所青年研究組長崗位選拔,成為青年學術帶頭人。據悉,2021年該所首次進行的在站全職博士后申報副高職稱和級別內升級中,已有10人晉升為助理研究員一級崗位。
此外,微生物所還建立了博士和博士后招收聯動機制,基于設立在該所的生物學和基礎醫學兩個博士后流動站,鼓勵研究所優秀博士畢業生入站轉換方向繼續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做更有分量的研究。為促進產學研合作交流,該所還與國內10家企業、高校簽定聯合培養合作協議,加快高端專業技術人才培養。
“我們這些措施‘砸’下去,目的就是讓研究所的博士后有更好的工作環境。”錢韋說,“中科院的軟實力也是稀缺資源。這里的科研平臺和氛圍就像‘燒紅了爐膛的爐子’,一定能夠吸引有志于科研的優秀人才。”
進來都能“拔一截”
現在,微生物所人才制度改革帶來的“磁場”效應已經凸顯。
該所博士后規模持續擴大。截至2021年底該所全職博士后已有90多人,加上聯合培養博士后已有110多人,一年出頭的時間里人數翻了3倍。
這支青年人才隊伍取得了一批亮眼的科研、專利成果。從2020年初至2021年底,該所有60余名博士后分別獲得不同類型的科研基金和項目資助,入選資助總人數創歷史新高。這些資助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或青年基金、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博士后國際交流計劃引進項目、中科院特別研究助理資助項目等。此次記者采訪的多位博士后都獲得了不止一項基金或項目資助。
今年剛進站一年出頭的柴琪瑤是微生物所一名碩博連讀的博士后,這個笑起來眼睛就會瞇成一條線的“90后”青年看起來仍有些靦腆。不過,科研中的他卻十分有沖勁兒。
去年,他和同事在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與宿主免疫防御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結核病的分子病理學特征及新型診斷標識物。現在,他正負責四個科研基金項目近150萬元的科研經費。
“這次博士后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打開了職業晉升的渠道,中科院和研究所層面都設立了系統化的考核獎勵制度,博士后只要做出成績就會受到認可。”柴琪瑤期望今后能夠做出真正幫助臨床結核病診斷及治療的研究成果。
對于龔路遙來說,過去兩年的時光也是收獲滿滿。去年她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和同事找到了保護微生物基因組編輯系統的“暗物質”,這項發表于《科學》的研究有助于從更高維度上認識微生物的免疫策略。
最近,她第一期博士后剛剛到站,打算“再做一期”。“綜合來看,性價比非常高。”她笑著對記者說,“待遇提高了,生活上沒有太多顧慮。這里各方面對于博士后好的政策都有利于踏實做科研。”
龔路遙表示,從學生到職工的身份轉變,意味著更大的獨立空間和主觀能動性。盡管所里對博士后的工作沒有硬性要求,壓力不太大,但合作導師和她本人都有更高的期待。現在,她已經拿到了三個博士后項目資助,希望通過挖掘微生物中潛在的編輯元件開發新型基因組編輯工具。
像柴琪瑤、龔路遙一樣,胡鵬杰也是微生物所一名碩博連讀的“土著”。選擇留下來,他希望繼續完成博士生期間的重要研究,同時得到理想的科研訓練。
去年,胡鵬杰參與了一種潛在新型抗感染藥物——膳食補充劑葡萄糖胺抗菌機制的研究,該研究為其他病原真菌抗感染策略的研發提供新的視角。現在的他也拿到了多項國家基金支持。未來,他希望深耕人類病原真菌這一每年會導致全球超過200萬人死亡的領域,以基礎研究為依托開發新的診療策略,期望最終在臨床上實現治病救人。
“博士后是向職業科學家過渡的重要階段,需要有較強的綜合素質,比如項目申請、課題設計和實施、合作交流、論文寫作等。對于以后想做PI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來說,也要逐漸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學習如何去建立和管理一個實驗室。”胡鵬杰說。兩年的科研訓練也讓他的綜合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微生物所的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研究領域可以說已經處于世界領跑階段,至少是并跑。”2021年3月剛入站的博士后劉科芳說,在這里有一流科學家的指導,可以參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和國家重大需求的研究;也可以擔任‘小負責人’帶領小團隊完成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參加和組織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在各個方面得到鍛煉。
入站短短一年內,劉科芳也已經獲得三個國家博士后項目的支持,入選中國科協“第七屆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他參與了新冠相關冠狀病毒的跨種識別與分子機制研究,評估了新冠病毒、蝙蝠冠狀病毒RaTG13與26個物種的跨種識別能力,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細胞》等學術期刊發表,并入選了2021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_
“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各個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在微生物所的環境下,我們希望不管是誰,進來都能夠‘拔一截’。”錢韋說。
合理模式助力更強科研
“要增強科研產出,科研力量組成模式必須是合理的。通過這樣的制度改革,也為研究所未來人才梯隊的布局提供了重要保障。”微生物所研究員、真菌學國家重點室副主任王琳淇對《中國科學報》說。
他表示,在發達國家,研究團隊中博士后的數量往往多于研究生,科研的主力軍是博士后。而對于研究生,課題組長的職能更多是培養。
目前王琳淇課題組的博士后僅有“一棵獨苗”。隨著博士后制度的改革,組內組外多位優秀博士生向他表達了做博士后的愿望。“他們能力都很強,每個人都能帶領一個研究方向,有的可以負責開疆拓土,有的則可以做精細深入的研究。他們在博士后期間也有很強的職業訴求和自我驅動能力,相信他們能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大做強。”他說。
據了解,此次微生物所博士后制度改革中研究所投入近千萬元,隨著博士后待遇的大幅提高,盡管通過中國科學院特別研究助理政策獲得了穩定的經費支持,但研究組的人才成本也相應增加。這意味著課題組對博士后的選擇會更加嚴格。
“僅僅為了延期做成一個課題而隨意選擇一名博士生不太合適;他應該能夠使課題組增加未來的科研競爭力,比如有能力拿到競爭性基金資助,或是做出重大的成果。”中科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翠華說。
在她看來,如果一名博士在經歷了較長期的嚴格訓練后,還繼續決定做博士后,就是選定將科研作為事業,進行長期的規劃。這樣對科研工作和合作導師對他們的培養也更加有利。
對此錢韋也表示,職業“天花板”打開了,但絕不放低要求。“未來,我們希望初中級科研系列采取流動的方式,干得好的才能留下來。微生物所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必須挑選最優秀的年輕人,承擔最大的責任。”
隨著國際科技競爭的日益激烈,高層次創新人才成為推動各國科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博士后作為高校青年科研隊伍中活躍的生力軍,對加快建設一流學科、構建一流師資隊伍發揮著關鍵作用。近年來,針對高校博士......
為進一步推動和促進中德教育、科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根據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留學基金委)與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達成的協議,中德雙方將共同資助中國優秀青年學者赴德國大學或公立科研院......
9月6日,教育部召開“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發展成效。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在介紹未來“惠師”和“強師”的具體措施時提到,“要推動高校擴大博士......
9月6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發展成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在談及未來“惠師”和“強師”措施時提到,“服務國家戰略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升高端緊缺專業教師隊......
今日,浙江省人社廳公示2022年度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項目擇優資助人選。經各地各部門推薦,省人力社保廳組織專家評審,確定賴踴卿等170人為2022年度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項目擇優資助擬資助對象(其中特別資助1......
國內博士普遍畢業年齡在28歲~31歲之間,超過35歲還未能畢業,不少人就開始有點“急”了。特別是最近“00”后的登場,讓科研人倍感到“年齡焦慮”。知乎上搜索博士畢業,關于年齡焦慮的問題比比皆是。延畢率......
【通知】關于公布2022年度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獲資助人員名單的通知中博基字〔2022〕7號各博士后設站單位:根據《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規定》(中博基字〔2020〕7號),經專家評審和評審結果......
7月8日,評估中心組織召開博士后研究進展交流匯報會。三位在站博士后圍繞科技評估基本理論、基礎研究政策評估和科技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評估進行匯報。評估中心領導、博士后合作導師和擬進站博士后參加了匯報會。評......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中共海南省委人才發展局,中國科學院人事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人事教育局,有關博士后設站單位:根據《全國博士后管委會辦公室關于做好2022年度......
6月16日,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官網發布了《關于對2022年度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擬入選人員進行公示的通知》。根據《全國博士后管委會辦公室關于做好2022年度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